沒有牙刷,談什麼氣若幽蘭?

沒有牙刷,談什麼氣若幽蘭?

  • 【食色·吃貨志】
  • 「從古書中找吃的!」

最近口腔情況江河日下,不刷三遍牙根本不敢出門,終於狠下心去看大夫。

牙科大夫扳著食錄氏的腦袋看了半天,一臉冷漠地表示:

「肉吃多了。」

嘿呀!食錄氏好氣!

立秋要吃肉,三伏也要吃肉,都是老祖宗傳下來的習俗,咱們不得不從嘛。怎麼老話都說「前人栽柳,後人乘涼」,到咱們這兒就成了「前人逼我吃肉,後人被迫蛀牙」呢?

不過話說回來,古人這樣天天大魚大肉的,他們是怎麼保持口腔健康的?

還能「氣若幽蘭,馥郁芬芳」?

食錄氏默默地腹誹了好久,直到在《拾遺記》中看到這樣一段記載:

在漢昭帝元始元年,淋池裡種植著一種「分枝荷」,太陽照著它的時候,它的葉片就會低低地遮蔽住根莖,所以名叫「低光荷」。

低光荷的花葉自帶芬馥之氣,能香飄十餘里,可以令人口氣清新。所以達官貴人有宴會或者遊玩之類的,都會含一片。

實乃居家旅行之必備法寶。

但是,只保持口腔的「香」是遠遠不夠的。

早在《史記·倉公傳》中就指出,齲齒是由於「食而不漱」引起的。《禮記》中也說到「雞初鳴,咸盥漱」。說明早在兩千多年前,人們就已經注意到了口腔清潔的重要性,並且有了漱口的習慣。

不過那時還沒有牙膏牙刷,所以只是用清水漱口而已,估計稍微奢侈一點的,也就是在漱口水裡放點鹽,以起到殺菌的作用。

◎早在秦代時,就已經出現了牙刷。

秦代以青銅器為主,牙刷也是青銅製造的,外型神似紀大煙袋的煙袋鍋。用這種牙刷刷牙,肯定是不太舒服的。

◎到唐代時,由印度人發明的楊枝牙刷傳入中國。詩聖杜甫有詩云——

楊枝晨在手,豆子雨已熟。」

這裡的楊枝,指的就是「楊枝牙刷」。

人們把楊枝的一頭泡在水裡,泡軟以後,用牙齒把楊樹枝咬開,這樣楊樹的纖維就會露出來,形狀類似烤肉用的小刷子。

用它來刷牙,就可以使纖維將牙縫中的污垢清理乾淨,比清水漱口又高了一個檔次。

古語「晨嚼齒木」便是由此而來。

◎到了宋代,牙刷的種類就已經很豐富了。

據南宋吳自牧《夢梁錄》記載,城裡已經有專門製作和銷售牙刷的店鋪,例如「凌家刷牙鋪」「傅官人刷牙鋪」「 飛家牙梳鋪」等等;行腳商人也會挑著擔子賣「刷牙子」,也就是牙刷。

這時的牙刷是用骨、角、竹、木等材料製成的,在一頭打上孔,將馬尾植入孔中。

對,沒錯,刷毛是用馬尾代替的。

◎與此同時,牙膏也已經現出雛形。《太平聖惠方》中就提到了用柳枝、槐枝和桑枝煎水,熬成膏狀,加入薑汁等,每天用來擦洗牙齒。

至於網傳的認為牙刷是明孝宗朱佑樘的說法,實際上,朱佑樘發明的牙刷是以豬鬃製成,稱之為「發明」顯然是不合理的,或許應該稱之為改良,更加科學。

『古人已經這麼絞盡腦汁去清潔口腔了,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好好刷牙呢?』


【豆瓣通道】維京lol

【微博通道】@維京姑涼_

【微信通道】維京的傳統視覺作坊

weixin.qq.com/r/9CgAGOT (二維碼自動識別)

【B站通道】維京lol


推薦閱讀:

TAG:歷史 | 文化 | 口腔護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