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的自我定義-----平衡

動態的自我定義-----平衡

來自專欄認知提升於讀書心得

人生,總是在不定期間的回溯,就會忽然發現,我又收穫了人生的一顆寶石,慢慢的,璀璨的人生就在不經意的回溯間,完成了搭建。然而,更為重要的是:你是否在不停的進行回溯的記錄。

記錄的唯一好處就是------告訴你,你曾經的足跡, 並幫你留意你不曾關注和記憶的地方。其實,只有你的記錄,才是你最美好,相比較而言是沒有死角的記憶模擬。

因為有記可查,所以,讓一起都無所遁行。所以,記錄,是理財的最好的方式。因為他會不定期的告訴你,你已經花了這麼多了。

過去的數字在眼前閃閃發光,面對現在,你還會心動並行動么?

但是,人生機制就是一種平衡,如果每個人的人生都有一個賬本進行記錄,世界就不會有「越界」發生,所以,造物主,他打造了懶惰,並把他揉進每一個的骨子裡。所以,不是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完整的賬本。自然,世界的形態也就有了翻天覆地的大變化。

今天就是說說這個剛剛自己理解的新詞-------平衡

說到這個詞,就要說到自己的工作。最近在忙於新業務的項目管理工作,因為是新興業務,自然沒有模版可以借鑒,所以,最近的事情的確是比較繁重。業務是新業務,團隊是新團隊,自然,合作的流程也就要向這些方面進行傾斜。究竟什麼樣的流程可以幫助團隊進行磨合呢?什麼的合作流程是高效的呢?什麼的流程可以兼顧各方的合作利益呢?慢慢的,這些問題,就成了我的重要工作。經過回溯,到目前為止,我把新業務分為3個階段:

  • 第一階段,業務組建期,這個階段,大家的目標是零散的,完全沒有確定目標,因為一切都還在思考中。但是,是不是團隊一定要在這個業務組建完成後在進行呢?套用今天的主題,是要進行動態的自我定義,這裡的自我,就是組織,或者是組織的負責人。因為這裡需要考慮的是,完成業務組建後,我們的團隊人員是否可以立馬組織起來,干這個事情,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沒有問題,如果這個答案是否定的,那就要著手開始組建。因為邊想邊干,也沒有錯誤么?在這個階段,我們的團隊合作規則應該是進行合作的嘗試,使用大家都熟悉的工作方式,先開始工作。因為大家都不熟悉,彼此還是比較陌生。我們在這個階段選擇了傳統的項目工作方法。
  • 第二階段,業務開發期,這是很多產品線的第一步。因為完成了業務思考,我們就要思考,為用戶提供什麼功能,這些功能都是有產品進行提供,需要進入開發環節。到了這個階段,特別是新業務,老闆就會關注產品的交付。所以,這個階段,合作的機制應該從原來的大家熟悉的風格進行動態的自我定義。定義,合作流程要不要考慮交付,如果貫徹交付結果導向,針對產生的問題,如何進行處理。所以,我們開始選擇了敏捷迭代的項目工作方法。
  • 第三階段,業務交付期,隨之時間的流逝,產品的功能雛形已經基本具備,產品的1.0版本已經完成,但是在這個階段,我們需要面對老闆對於已經完成的產品進行重新的定義和思考後,並適應這種思路調整和變更。所以我們需要更快速的反應。將調整的思考重新落地,所以,我們需要更頻繁的交付速度。在這個階段,我們將2周的交付動態的調整成1周的交付周期。

其實,我將所有的動態的自我定義的過程,都命名為平衡。

因為業務需要,我們要平衡新團隊和新業務之間的關係,所以,我們選擇了傳統的工作方式。

因為業務需要,我們需要平衡經過了磨合的團隊和需要交付的業務之間的關係,所以,我們選擇了2周的敏捷工作交付方式,更快的交付產品

因為業務需要,我們需要平衡成熟的團隊和快速修復的業務之間的關係,所以,我們選在了1周的工作交付方式,便於更快的進行優化。

但是,隨著產品的上線發布,我們要平衡上線的質量和團隊的開發速度之間的關係,所以,我們又需要調整合作和交付周期,逐漸的降低速率,關注質量。

其實,平衡又何止這些場景,我們是否為了追求質量,實現測試的全覆蓋?我們是否要為了質量,放棄團隊的協作效率呢?我們是否為了一次上線事故,打造了一個讓所有項目都臃腫的合作機制呢?我們為了讓研發可以看明白需求,就要求產品輸出繁重的產品文檔呢?

經過了一番思考,我最終將文章定義為動態的自我定義,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方式。選擇適合組織的工作方式。

我們工作的本身就是要不斷的進行動態的自我定義,並根據更新過後的自我定義,進行思考,是否要調整工作方式。更為重要的是,要在組織的合作過程中,保持動態的思考和視角,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分析並制定適合的機制。

所以,當你的工作讓你產生了痛苦的感覺,你是否又思考,是不是動態的自我定義沒有起作用呢?並沒有一成不變機制,卻有自己認為自己需要一成不變的機制。

平衡,不就是動態的自我定義么?

推薦閱讀:

TAG:自我 | 自我認知 | 認知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