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空間理論的重要改進及其重大意義

康德空間理論的重要改進及其重大意義

作者: 郭知熠

本文的內容在我所建立的《認知體系現象學》中討論過。 但鑒於其意義超出了《認知體系現象學》的範圍, 我們在這裡寫專文介紹。

康德的時間和空間理論無疑是康德哲學的極端重要的理論,康德的時空理論與他的知覺範疇體系被認為是哲學上哥白尼式的革命。所以, 我們對康德的空間理論的改進就有著非常特別的意義。

當然, 不僅如此,更重要的是, 這個改進解決了幾乎所有認識論的兩個本質困難, 這才是這個改進的真正意義所在。 沒有這個改進, 認識論的這些困難無法被解決。

康德認為, 時間和空間不是傳統所認為的客觀存在, 也不是依附於物體的屬性。 相反, 時間和空間是一個主觀的東西, 是依附於我們心靈的主觀狀態。 它們是我們純粹的先天直觀形式。

當我們感知一個物體時,我們通過感官獲取諸多的感性材料後,我們先天的空間直觀形式就將這些感性材料整理安排, 使得我們「看」到一個空間中的物體。

羅素在《西方哲學史》中提出了一個問題, 我認為這個問題康德是無法解答的。 郭知熠轉引如下:

「這裡有一個康德似乎從未覺出來的困難,他的空間與時間的主觀性理論從頭到尾都有這個困難。是什麼促使我把知覺對象照現在這樣排列而不照其它方式排列呢?例如,為什麼我總是看見人的眼睛在嘴上面,不在下面呢?

照康德的說法,眼睛和嘴作為物自體存在著,引起我的各別的知覺表象;但是眼睛和嘴沒有任何地方相當於我的知覺中存在的空間排列。試把關於顏色的物理學理論和這對比一下。我們並不以為按我們的知覺表象具有顏色的意義來講物質中是有顏色的,但是我們倒真認為不同的顏色相當於不同的波長。可是因為波動牽涉著空間與時間,所以在康德說來,我們的知覺表象的種種原因當中,不會有波動這一項。另一方面,如果像物理學所假定的那樣,我們的知覺表象的空間和時間在物質界中有對應物,那麼幾何學便可以應用到這些對應物上,而康德的論點便破產了。康德主張精神整列感覺的原材料,可是他從不認為有必要說明,為什麼照現在這樣整列而不照別的方式整列。」

我把羅素的上述問題稱之為「羅素的排列詰難」。這個詰難是康德的空間理論的一個本質困難。而康德的已有的空間理論是無法回答的。 不知道是否有其他人考察過這個「羅素的排列詰難」?我傾向於認為至今為止,還沒有人解決這個問題。

不過, 不僅康德的體系有這個問題, 所有從人的感知經驗開始的認識論體系都有這個問題。也就是說, 它們都無法避免「羅素的排列詰難」。

因此, 在郭知熠看來, 所有的與經驗有關的認識論(洛克, 貝克萊, 休謨,康德, 胡塞爾等等)都面臨著兩個本質困難, 而這兩個本質困難幾百年來都沒有被解決。 這兩個本質困難是:

1)。 羅素的排列詰難;

2)。 我們的意識是如何構造(「看到」)空間物體的(在胡塞爾, 我們是如何構造對象的)。

這兩個本質困難是密切相關的,第二個本質困難是更根本的困難。如果第二個本質困難能夠被解決, 第一個本質困難也就被解決了。

下面討論我對於康德空間理論的重要改進, 我們在這裡同時解決這兩個本質困難。

我對於康德的空間理論的改進主要有兩個:

第一個改進是認為人的空間感知能力不是先天的, 而是後天發展起來的。我沒有考察康德關於空間感知能力(康德說是空間直觀形式)是先天的所有證明(今後我有時間再專門考察, 也許會因此而發展我的時間空間理論),但是我通過兩個例子來表明人的空間感知能力不是先天的。因為它不是先天的, 所以我就稱之為「先在的空間感知能力」或者「先在的空間化能力」。「先在」是指我們在感知具體事物之前這個能力已經存在。

我在其他的地方已經舉過這兩個例子, 不想在這裡再重複。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搜索郭知熠的《認知體系現象學》。

當然, 這個不是最主要的改進, 這個改進也解決不了所有認識論的這兩個本質困難。更重要的是第二個改進。

第二個改進是認為人的空間化能力能夠從平面圖像中「看到」空間中的物體。這個看起來有些匪夷所思的能力其實就發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看照片, 我們欣賞風景畫, 觀看電影, 這些都是我們從平面圖像中「看到」空間物體的例子。因為顯然, 照片本身固定在一個平面上, 風景畫也是在一張畫紙的平面上, 而電影是在銀幕的平面上。而我們從照片上, 從風景畫上, 從電影中, 我們所「看到」的都是處於空間中的物體。

而當我們從任何一個角度觀看某個物體時,我們的視域都是一個平面區域,而在這個視域中的該物體也是一個平面物體, 但因為我們的空間化能力, 我們能夠從這個平面視域中「看到」空間中的該物體。

這個改進確實是本質的。如果我們仔細地體會這個過程, 就會發現這個改進非常非常美。那些在我們看來幾乎沒有可能被解決的困難, 因為這個小小的改進而灰飛煙滅。幾百年的困難啊,幾個世紀全世界所有哲學家們的共同努力, 因為郭知熠的這個小小的改進而被完全解決, 簡直讓人完全無法相信!!!!!!!

我們在前面說過, 康德的理論認為我們在感知某個物體時,我們必須先獲取諸多的感性材料(當然, 也包括從許多角度觀看該物體),然後,我們的空間直觀形式將這些感性材料排列整理為空間中的物體。 正如我們在前面所說, 這個理論面臨著兩個本質困難。因為沒有人知道空間直觀形式究竟是如何整理這些感性材料的。

不過, 這個改進從表面上加強了康德的論點: 空間其實是主觀的東西。

現在我們來證實這個改進確實解決了「羅素的排列詰難」。

這個改進為什麼能夠回答「羅素的排列詰難呢」? 這是因為在本質上平面物體的空間化過程並沒有改變物體之間的排列方式。 羅素所說的「為什麼眼睛一定會在嘴巴的上面?」,其實是因為在我們的視域平面中(如果我們面對一個人的話),人的眼睛總是在嘴巴上面。這種排列方式並不會因為空間化而改變。

也許有人會認為在考察諸多物體的時候會有困難, 其實也不會。 假如有兩個物體在我的面前, 如果這兩個物體成左右排列, 那麼, 空間化過程完成前後它們的排列都會是成左右排列; 如果這兩個物體呈前後排列, 儘管在平面圖形中它們在一個平面上(沒有前後區別), 但因為物體大小的區別(離我們遠的物體看起來小, 而離我們近的物體看起來大), 那麼, 我們還是可以知道他們在空間中是前後排列的。

因此, 「羅素的排列詰難」是可以完全解決的。

至於第二個本質困難:「我們的意識是如何構造(「看到」)空間物體的?」這個問題也就相應地解決了。我們的意識可以通過平面的物體而直接構造空間物體, 而這個構造過程是由我們的「空間化能力」所完成的。我們不需要眾多的感覺材料, 也不需要神神秘秘的構造方式。我們的構造是自然的,直接的, 並且更重要的, 是符合我們實際的認知過程的, 因為我們從看照片, 看繪畫,以及看電影中就可以證實這個構造過程的客觀存在。

經驗主義者認為, 我們對於空間物體的感知過程使得我們得到許許多多的感覺材料, 而我們的某種心理過程使得我們通過這些雜多的感覺材料而形成該物體。但我們不知道這個具體的形成過程。貝克萊認為, 物就是感覺的複合, 但感覺究竟以什麼樣的方式複合,貝克萊沒有給出說明。

因此, 經驗主義者也是無法避免「羅素的排列詰難」的。同樣, 因為通過雜多而形成空間物體的過程是未知的, 所以, 它也無法避開第二個本質困難: 意識是如何構造空間物體的?

我們已經討論過了康德的體系無法解決認識論的這二個本質困難。

在胡塞爾的現象學體系中, 這二個困難也是無法解決的。假如我們觀看一個空間物體, 我們僅僅能夠直觀到一個平面的東西, 例如一個側顯面,我們無法直觀到一個空間的物體。 但是, 胡塞爾認為, 除了這個側顯面之外, 我們實質上「看」到的更多。我們不僅能夠看到實際正顯示出的側顯面, 我們還能感知到沒有被顯出的側面。 但這個空間的物體他是如何感知到的, 胡塞爾並沒有給出明顯的理由。我在《認知體系現象學》中給出了胡塞爾這樣認為的兩點理由, 但我又在那裡指出,這兩點理由是根本站不止腳的。

胡塞爾後來發展了「意識對象的構成理論」, 這個理論一般被認為是胡塞爾的一個重要貢獻。這個理論認為,我們許多的直觀提供感覺材料,而我們的意向過程將這些感覺材料激活, 並且統握這些感覺材料, 形成空間物體, 再通過「立義」,構成意識對象。

其實,我認為如果不談細節的話,這個理論和康德的理論也沒有什麼本質的區別。只是多了一個「立義」。而「立義」卻與我們在這裡的討論無關。 我們還是沒有辦法知道,意識對象究竟是怎樣構成的, 也沒有辦法迴避「羅素的排列詰難」。

不過, 我個人覺得, 胡塞爾的「意識對象的構成理論」與胡塞爾的「明晰性」要求不太協調。感覺材料是直觀得到的, 這個可以接受,我們可以認為是「明晰」的。 但以某種未知的過程去「統握」這些感覺材料, 就似乎與「明晰性」的標準相去甚遠了。不知在郭知熠之前,有沒有人提出這個疑問?!

因此, 我們可以看到, 胡塞爾的現象學也無法迴避我們在前面提出的認識論的兩個本質困難。

總之, 我們的這個改進意義極其重大, 因為這個改進就完全解決了認識論幾個世紀以來所面臨的兩個本質困難。使得我們僅僅通過一次直觀就可以在意識中構建成空間物體, 而以往所有的以經驗開始的認識論都無法迴避這兩個本質困難, 而且這些理論都無法使得我們僅僅通過一次感知就能構成空間物體。

改進後的空間理論體系更加簡單, 那些以某種未知的方式, 某種神秘的方式來構成空間物體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而且非常重要的是, 我們只需要一次直觀, 不需要任何複雜或者未知的方式,就可以構造出空間物體了。

完稿於2018年9月23日

推薦閱讀:

TAG:哲學 | 哲學史 | 康德ImmanuelK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