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自我意識?

什麼是自我意識?

來自專欄認知的維度6 人贊了文章

意識是一個抽象的集合,是一個虛無的世界,當沒有刺激信號時,這個世界歸於沉寂,當刺激信號發生時,意識展現出了一種存在性,這個存在性因為有了具體的肢體或部位關聯而變得形象起來。當腳趾瘙癢時,意識關聯到腳趾(實質是腳趾的信號投射到皮層),當手指刺痛時,意識關聯到手指,當飢腸轆轆時,意識關聯到腸胃,當寒冷交替時,意識關聯到皮膚,當荷爾蒙迸發時,意識關聯到生殖器官……

在個人的成長曆程中,會與環境中的各種事物直接或間接的接觸,並觸發意識對身體各部位的感知,環境事物總是千變萬化的,相對於環境事物的不確定性來說,身體各部位的聯結則是一個更加確定性的存在,並且這種確定性會隨著行為實踐而帶來的千變萬化的感覺信號和感知信號的同步疊加反饋,而變得愈加完整、愈加充實,以至於逐漸積累沉澱為一個與外界互動時的共同基準,這裡稱這個基準為本體

本體是一個融合的關係認知概念,它與機體概念有所不同,機體是個人對自身或他人身體的一種物質性認知,而本體是一個基於機體局部或全局組織狀態異動時形成的意識對組織感知的綜合認知,簡單來說,機體是一個物質概念,本體是一個關係概念

刺激信號引發意識的關聯反應可以很微弱,也可以很強烈,可以很單一,也可以很複雜,這些都跟主體在與環境進行交互時所激活過的感應鏈路密切相關。而有一樣意識,它有時候表現得很簡單,有時候又複雜到很難講清楚它的歸屬,有時候意識不到它的存在,而更多時候又常常受它所牽制,這個飄忽不定的存在,就是自我意識。

什麼是自我意識?

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因為其外在表現極其寬泛,以至於從中難以歸納出一般性的規律。而自我意識作為一個基本認知,並能夠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可,說明它不是一個完全發散的要素關係,而是有一些內在的特性存在,否則它不會成為每個人都能心領神會的基本認知。由此,要認清自我意識,可以通過跳出意識本身,來看看所有觸發自我意識的作用場景是否有共同的關聯因子,然後分析這種共性因子能否作為自我意識的代表。

本體是一個與自我意識高度相關的基本因子,觸發自我意識的過程中,常常會激發對本體的認知,因為生成意識的兩個信息輸入介面——感覺和感知系統都與本體相關。本體是構成個人主體性的一個基本關係因子,但是並不能代表自我意識,伴隨自我意識的,還有另外一個高度相關的因子,那就是價值。價值也是一個可意會但難以言明的認知概念,為了說明其特性,需要從價值分化機制說起。

校驗分化機制分揀了主體對作用關係的趨性認知,從人工智慧的角度來理解,價值分化機制就是關於作用關係認知的獎勵函數。AlphaGo圍棋程序中有一套系統性的獎勵機制,獎勵函數本身並不能判定每一步棋是對是錯,它只是對程序的每一步隨機的落子進行計算,預估它的盤面勝算有多大,基於結果表現而反向分化出那些勝算率不高的落子,在下次迭代中規避該落子的概率更高,如此反覆的進行迭代優化,最終得出一個戰無不勝的智慧下法。個體對於各種作用關係的趨性認知的建立過程與此類似,在大量生活實踐經歷所積累的關係數據輸入下,經過獎勵函數的調校,主體開始有了越來越明確的價值趨性認知,它體現在作用關係的三個方面:感覺更舒服更適宜(作用體驗)、感知更新奇更美麗(作用目標)、節奏更同步更高效(作用方式)。

效用分化機制的存在,使得認知系統與行為趨向都有了一個對比參照的價值基點,而基於情緒的反饋作用,主體的行為趨向能夠與價值認知相糾纏、相拮抗,從而將這種趨性沉澱在循環拮抗迴路當中,形成一個不完全受制於環境信息所限制的自反饋自適應系統。當環境氣溫寒冷時,主體會趨向於更溫暖的地方,或是通過一些方式方法讓自己身體更暖和一些;當身體飢餓難耐時,主體會四處覓食,來消除身體的飢餓感。主體的這種表現,其在認知上體現為主體的一種主觀性,其在行為上體現為主體的一種自主性,這種主觀性和主動性是區別於履覺那種依附於環境的隨波逐流的被動表現。

本覺是個體進行環境適應性的對內介面,基於分布在機體各處的感受器來監控機體的內環境平衡情況,叢覺是個體進行環境適應性的對外介面,而履覺、弭覺則是在這兩個介面基礎之上的進一步綜合加工處理,以實現更複雜的環境適應性。無論其處理機制多麼複雜,它們都脫離不開一個底層核心,那就是本覺所對應的內環境平衡。內環境所依託的載體就是個人的機體,它在認知中的反映即是本體。弭覺的行為認知取向以當前本體狀態為基點、為出發點,並指向那個更舒服、更新奇、更愜意的狀態。當所有的價值關係指向都有一個共同的關聯基點時,就慢慢積累形成了一種既表現出一體性又表現出多樣性的主體性認知,這就是自我意識的體現(下圖)。自我意識就是認知系統對本體這個對象的趨性融合認知,本體體現出一體性,趨性體現出多樣性。

自我意識代表著一種價值回歸,它在多個方面保持著一體性,主要表現在:

一是丘腦對輸入信息的統一調控,使得主體總是聚焦於當前特定的事物當中,使得只有該事物的趨性才能凸顯,而其它的非焦點感知對象只是作為場景中一閃而過的相關要素,即使有兩隻眼睛、兩隻耳朵、兩個鼻孔,其對事物的認知往往也是統一的;

二是與輸入信息同步觸發的行為調節程序的明確性,這種確定性源於機體的唯一性,機體不可能分裂而導致當前主體同時在兩個空間進行兩個不同的任務。基於這種確定性來逆向回溯,從機體的唯一性,到行為關節組合狀態的多樣性,到關係認知的關聯性和發散性,有一根匯流排在串聯著意識認知的各種表現,這根匯流排與行為調節系統對行為的總體實時平衡收斂有關,因為這種總體調節可以串聯起當前場景下的所有即時關係認知,因此,意識的發散性和複雜性的背後,實際上隱藏著一套固定的運行邏輯(第11章);

三是價值反饋機制的前向包容性,叢覺的價值分化機制包容本覺的價值分化機制,履覺的價值分化機制又包容前兩者,而弭覺的價值分化機制又包容前三者,這使得不同的意識層次的價值機制在發揮作用的時候,都是對行為調節系統的分揀優化(第9章),這種多層次調節機制即體現了靈活性,又保障了統一性。場景中的簡單關係可以通過低層價值分化機制來快速分化,複雜關係可以通過高層價值分化機制在一段時期內逐漸分化,所有的價值分化機制都建構在內穩態調節機制之上,是這一調節機制在不同層次、不同維度的體現。

關係認知、行為、價值都表現出一種統一性,這是自我意識歸一的表現。

當同一時刻的關係趨性不唯一時,行為就失去方向;當同一時刻的行為不唯一時,關係就無從明確。行為表現和價值認知的統一性,是構成意識統一性的基礎。

也正是自我意識的形成,生命體開始呈現出一種靈性,一種有別於無機物質、有別於機械系統、有別於簡單生命的獨特呈現,它是一種存在運算量級跨越的關係作用邏輯,它是在自然的選擇機制下所進化出的從作用系統向智慧系統升級演進的典範。


推薦閱讀:

TAG:自我意識 | 本體論哲學 | 神經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