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魯迅:從前不懂大先生,而今方知真君子!

音樂資源載入中...

「有的人活著,

他已經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還活著。」

——臧克家《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

今年的10月19日,魯迅先生逝世82周年。

對於這個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名字,

從小老師就告訴我們,

他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

或鬥士、勇士、先驅、導師……

他的文字如匕首一般插入敵人的心臟,

他的形象也少有例外的

鬚髮直立、橫眉怒目。

如此符號化的設定,

實在是讓涉世未深的人想沒有抵觸情緒都難。

於是,好鬥、多疑、不寬容

成了很多人學生生涯對其最大的印象。

尤其還有那句名言:

讓他們怨恨去,我也一個都不寬恕

更讓人覺得這是個刻薄的人。

也正是這種臉譜化的印象,

很多人在非必要情況下往往拒絕再讀魯迅。

除了程式化的敷衍,

對於認真了解這個人興趣寥寥,

也許緋聞八卦除外。

甚至連余華都說:

他也是在36歲這年,

魯迅在他那裡,才終於從一個辭彙回到一個作家。

魯迅自己也曾經說過:

你要滅一個人,一是罵殺,一是捧殺。

敷衍一位歷史人物,

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簡化他,

給他一個臉譜,

很不幸,他自己成了一個被簡化的臉譜。

但如果你耐著性子,

回頭再看他的作品,

認真地感受下他作為一個人的七情六慾,

也許你會發現,

他筆下的事,筆下的人,文字里的哲思,

依然鮮活,而他

不僅真的一直都在,

活得也比我們所有人更為鮮活而立體,

也更為深情。

 01 

沒有人天生毒舌,

不過是更早看遍了世間炎涼。

魯迅生於1881年,本名周樟壽,

因入了新式學堂,在當時算走了異路,

便舍了家譜中的名,改為周樹人。

我們都知道他是經歷了家道中落的,

他的祖父因參與考場作弊案,

被判「斬監候」,相當於今天的死緩。

因此事,家中錢財幾乎散盡,

而他父親也重病不起,

常年出入當鋪和藥店,

是身為長子的他,童年最多的寫照便是:

「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么,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

年少的他早早看透世態炎涼。

因為湊不起上學的學費,

他上了不需交納學費的江南水師學堂,

當時這是走投無路的人才會選擇的一條路。

由於成績優異,

他又被公派到日本留學,

於是有了又棄醫從文的一段佳話。

期間,他收到了母親病危的消息,

回鄉後卻發現等待他的是一場婚禮,

一個素未謀面的女人——朱安,

就此成了他的妻子。

這是母親送給我的一件禮物,我只能好好地供養它,愛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他們這代人是剛剛接受愛情的一代人,

又是為傳統道德影響極深的一代人,

他無力反抗,又不甘心屈服;

朱安更是性格懦弱,

再加上當時的輿論環境,

如是離婚,定當作是被休,

只怕更加不幸。

《隨感錄四十》里,

魯迅曾談到自己這一代的婚姻,

其中有一段寫的特別深刻:

「在女性一方面,本來也沒有罪,

現在是做了舊習慣的犧牲。

我們既然自覺著人類的道德……

又不能責備異性,

於是只好陪著做一世的犧牲,

完結了四千年的舊賬。」

而他能做的,

也只是

在自責里消極以待,

因此,

二人終生都未同居過。

這一點也被很多人當作他始亂終棄的證據,

但不是當事人,不處在那在歷史環境下

誰又有資格站在道德高點去指責呢?

畢竟朱安自己都說:

「周先生對我並不算壞,

彼此間並沒有爭吵,各有各的人生,

我應該原諒他。」

 02 

最大的願望,

是一個團圓的家。

魯迅對母親極為孝順,

對兄弟極為友愛,

因為居長一直將家族的生存立命扛在肩頭。

長久以來母親的贍養費皆由他出;

對兄弟尤其是對二弟周作人,

接他去日本讀書,啟蒙他寫作,

操辦他的婚事,推薦他工作;

視侄子們為己出;

甚至為了不分開,全家團圓,

他還拿出積蓄加上賣了家中老房的錢,

在北京八道灣買了一座空間極大的四合院。

一家老小都住在一塊,

而負責大部分的日常開支的,也是他。

魯迅在北京購置的四合院

只可惜,還是未能如他所願。

因枕邊風,周作人一紙斷交信,

讓先前的一切友愛、溫暖、親情,

在瞬間變成了粉末。

兄弟失和成了他婚姻失敗外,

另一件對其打擊至深的事件。

他渴望的家庭概念已經徹底瓦解,

他變得更加沉默寡言起來,

用冰冷的外表掩飾掉內心的炙熱。

忍著屈辱,魯迅搬出了八道灣,

將房子留給了周作人,

後又自己借錢買下一座小四合院,

安頓母親和朱安。

 03 

有一件溫暖的陪伴,

叫做愛情。

也正是在如此窒息的環境下,

他結識了許廣平,

人過中年最終決定邁出了愛的一步。

「我先前偶一想到愛,總立刻自己慚愧,怕不配,因而也不敢愛某一個人,但看清了他們的言行思想的內幕,便使我自信我決不是必須自己貶抑到那麼樣的人了,我可以愛!」

這一選擇,透著蒼涼的悲壯,

也帶著雄渾的生命內驅力,

雖引起很多人的閑話,

卻讓他真正感受到了快樂。

兩人的愛情開始於書信往來。

第一封信是許廣平寫給魯迅的,

信頭稱呼是「魯迅先生」,

落款是「受教的一個小學生許廣平」。

當時魯迅回信的稱呼是「廣平兄」,

落款「魯迅」。

也正是這句「廣平兄」讓二人有了繼續的書信往來,

然後有了一次次情感的升溫。

到第七封信時,

許廣平落款成了「小鬼許廣平」,

慢慢地魯迅的落款也成了「迅」,

高冷范兒十足,又帶著說不清的愛意。

1927年,魯迅到中山大學任教,

許任助教和廣州話翻譯,

二人正式一起生活。

這時,魯迅已46歲,

此後又到上海定居,

算是有了正常的家庭生活。

 04 

陌生人,

我也為你祝福。

作為師長,魯迅又是極為慈和的。

那個時代的許多青年都曾受過他的幫助,

眾所周知的蕭紅蕭軍就不說了,

當時有一個早逝青年美術家陶元慶,

曾和魯迅有過照面,魯迅很欣賞他。

在知道他去世後,

魯迅傷感地向來人問著他去世的每一個細節,

他家裡的每一個消息,

知道陶元慶喜歡西湖,

便拿出三百塊錢,

讓人在西湖邊給陶元慶買塊冢地。

有一個學者曾講過:

近現代以來,所有的作家中,

唯有魯迅一個人,

可以把他所有的言論、書信、文章作品

甚至日誌印出來而不影響他的人格。

 05 

縱然認清生活的真相,

卻依然熱愛生活。

即使不講文字領域的造詣,

魯迅還是一個藝術天才。

民國初年,當他還在北洋政府教育部當小科長時,

曾被政府要求去設計中華民國國徽。

魯迅和許壽裳、錢稻孫合作設計的中國民國國徽圖樣

中國最著名學府北京大學延用一百年的經典校徽,

也是由他在1917年設計出來的。

而課本常見的那些他的作品的書籍封面,

也多是由他親自操刀。

《而已集》封面

這隻有自喻用意的貓頭鷹,可稱得上是中國書籍裝幀史上的經典

死有分,活無常,魯迅繪《朝花夕拾》插圖

他一生設計了60多個書籍封面,

個個典雅蘊藉,同時又極有時代感。

他的書法融治篆隸,用郭沫若的話說:

樸質而不拘攣,洒脫而有法度。遠逾宋唐,直攀魏晉。

對收藏,也頗為痴迷,

終其一生,他收藏了圖書、碑帖3800多冊,

外國版畫原拓作品2100多幅,

石刻拓片6000多種,共購入古錢幣數百枚。

魯迅藏山東漢代畫像石拓本

他不是想像中的動不動橫眉以對,

反而還自有一套很有情趣的生活哲學。

比如他寫信會選用些極為雅緻的箋紙;

每年都會看不少電影;

在他的日記中,

單是1934年,他就看了34部電影;

衣服穿著也很有講究,

還有就是他標緻性的髮型、鬍鬚,

這可是專門設計的。

他也不是

生活中的

苦大仇深,

連送本書給年輕朋友,也要順便開個玩笑。

給剛結婚的川島的書:

「我親愛的一撮毛哥哥呀,請你從愛人的懷抱中伸出一隻手來,接受這枯燥乏味的《中國文學史略》。」

那種親昵!那種仁厚與得意!

完全不像個德高望重的長者。

 06 

為什麼執筆如刀,

只因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

魯迅一輩子喊著國事天下事,

對政治上晉身卻無所求。

白色恐怖時期,

他還專門打聽嚴刑拷打是什麼滋味,

可見

為了那些文字他是準備吃苦頭的,

他的動機只為保留一個民族該有的風骨和良心。

有人說,優秀的作品應該傳遞四個方面的信息:

一是對現實社會生活的反映和批判

二是對歷史和文化的揭示和揚棄

三是對人本身的存在和人性善惡的多維思考

四是對人類的終極關懷

看著那些如今依舊振聾發聵的文字,

我們又有什麼理由覺得魯迅該進入歷史?

學生階段,有三怕:

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

對於這個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名字,

如今的你,又是懷著怎樣的情感呢?

本號文章,歡迎分享,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編輯推薦更多精彩內容

(點擊標題進入)

  • 秋深露重,勿忘添衣

  • 人間最美是清秋!

  • 秋葉那麼美,誰還看花?

  • 林青霞張愛玲三毛: 28年前的一首歌,唱盡三個女子的傳奇一生

  • 比林徽因優雅,和胡適傳緋聞,這個穿旗袍造原子彈的女人,全世界欠她一個諾貝爾獎

有趣、有料、有情懷、有故事


推薦閱讀:

TAG:君子 | 魯迅 | 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