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示|佛教與繪畫藝術(一)

2018年10月16日「畫說絲綢路·同播兄弟情」第四屆上海合作組織國際美術雙年展上發言

今天非常有緣能夠在千年古剎——靈隱寺,與大家共同來分享「佛教與繪畫藝術」的發展情況。在此,我謹代表杭州靈隱寺對大家的到來表示歡迎。

佛教起源於公元前6世紀左右的古印度,它與基督教、伊斯蘭教並列為世界三大宗教,信仰人數眾多,流傳及影響區域廣泛,佛教藝術的發展也自然受到了印度文化的深刻影響。

阿育王柱局部

在阿育王塔上,可見的基本上是吉祥裝飾圖案或是佛本生故事,整座塔上幾乎沒有具體的佛像。這是因為阿育王時代秉承了佛的遺願

——反對個人崇拜、反對塑造佛像。佛像是在阿育王時代以後才逐漸出現的,其原因是印度的佛教文化與西方的希臘文化在當時出現了交流與融合。

阿富汗巴米揚大佛古迹

我們今天所見到的這尊巴米揚大佛就是受希臘文化深刻影響的典型代表,從整個藝術造型可以看出,佛陀

的衣褶有著非常濃重的犍陀羅藝術的痕迹。

犍陀羅地區原為公元前6世紀印度次大陸古代十六列國之一,孔雀王朝時傳入佛教,1世紀時成為貴霜帝國中心地區,文化藝術興盛,因其地處印度與中亞、西亞交通的樞紐,又受希臘——馬其頓亞歷山大帝國、希臘——巴克特里亞等長期統治,希臘文化影響較大,它的佛教藝術兼有印度和希臘風格,因此又有「希臘式佛教藝術」之稱。其實這種藝術風格最早被運用於婆羅門教,在公元前後才開始影響佛教並用於佛教造像中。

▲犍陀羅佛像

這就是犍陀羅藝術造像,其特點是通體長袍,與我們今天看到的佛教造像完全不同,尤其是現在的漢傳佛教造像。

這是具有犍陀羅藝術風格的彌勒菩薩,他的形象雖然有一些變化,但是其外在的形式依然沒變,造型還是保持著犍陀羅藝術的痕迹——鼻樑高聳、眼睛內凹,隨著時間的推移,佛教元素也越來越凸顯,這些具象的佛像正體現了人們對佛的形象地理解。

▲印度笈多時代秣菟羅式佛立像

到了公元以後,印度的笈多時代出現秣菟羅造像藝術,此時在風格上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與我國

「曹衣出水」的藝術手法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其特點:形體寫實,衣褶貼體。雖然沒有出現具體的細節,但是從這些造型中能夠很明顯的感受到膝蓋等痕迹。從形體的美學上看,像這種強烈的質感、表現形式與表現手法等於我們剛所看到的犍陀羅藝術已經有了明顯的差異。

▲ 美國克利夫蘭美術館藏印度秣菟羅佛坐像

這是收藏在美國克利夫蘭美術館裡的一尊秣菟羅時期的印度佛像。他們的共同特點是:上身赤裸,對佛菩薩像的表現形式上更加多元豐富。

佛教在東漢時期傳入中國,通過考據佛教在東漢永平十年(67年)前後傳入中國,當然也有更早的一些記載。佛教傳入後,在中華大地上延綿千年,它與東方的傳統文化,特別是與中國本土文化的有機結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佛教形態

佛教初傳中國,主要有兩條路線:

其一,通過河西走廊、絲綢之路;

其二,通過水路抵達廣州,其中被大家熟知的達摩祖師,他就是通過水路到了我國南方,隨後來到了河南少林寺。

在中國佛教的三大語系中,最早傳播的是南傳佛教的巴利語系,它是在阿育王的推動下傳播至東南亞等地;相對晚一些的是北傳的漢語系,它是在公元

1世紀前後通過河西走廊進入中國;最晚的是藏傳佛教,它是在公元7、8世紀傳播至西藏地區。

佛教在中國的傳播中有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他就是靈隱寺的開山祖師

——慧理大師。慧理大師是西印度人,在歷史上稱他為天竺僧人。

東晉咸和年間,慧理大師從中原雲遊來到浙江,據記載,慧理大師來到靈隱後,登雲武林山,並看見一座山峰,並感嘆這山峰真像當年釋迦牟尼佛講經時的靈鷲山,佛陀在靈鷲山旁的山峰講經的時候,曾有一洞,洞中有猿。

這時旁邊有人對慧理大師說,既然當年靈鷲山邊的山峰中有猿猴,那你能否將猿猴呼喚出來?慧理大師往洞中一呼喊,果然有兩隻白猿從洞中跑出,從此這座山峰就被命名為

「飛來峰」,此洞也被稱為了「呼猿洞」。

在佛陀講經之時有眾多仙人隱居,因此慧理大師稱這裡是「仙靈所隱」之地,於是建立了五座寺院,「靈隱寺」就是其中之一。

(待續)

▲法訊| 2018年靈隱寺水陸法會通啟

往期回顧

開示|南宋時期杭州的佛教傳播(一)

開示|南宋時期杭州的佛教傳播(二)

開示|南宋時期杭州的佛教傳播(三)

開示|南宋時期杭州的佛教傳播(四)


編輯|慧容

美編

|慧容

責編|妙蓮



推薦閱讀:

TAG:藝術 | 繪畫 | 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