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熬夜了,真的會死的

十一長假剛過去不久,小夥伴們還沉浸在拒絕開學、拒絕上班、拒絕早起的假期綜合征里無法自拔,微信運動便出了一份大數據報告。

載入超時,點擊重試

一個新詞悄然誕生——「百步青年」

特指那些,在放假期間的任意一天活動量小於100步的人,而這些人中,80、90後所佔比例毫無意外地過半。

這兩天戴森捲髮棒颳起一陣大風,

小夥伴們的段子也是層出不窮。

其中有一個說:

留學生沒必要花幾千塊錢買這款捲髮棒,

因為頭髮都要掉光了,買來幹嘛??!

我們一邊自嘲式地反省自己生活不規律,

一邊捧著手機在各個社交平台迎來天明。

作為一個骨灰級夜貓子,我記得剛來英國的時候,因為倒時差,第一天晚上八點就睡了,接下來幾天都是十點多睡覺。

那時候默默竊喜自己托時差的福,改掉了晚睡的壞習慣。沒想到,過了幾天,便破了功。

一旦適應了地域和時間的變化,熬夜黨分分鐘就現了原形。

早睡?不存在的

明明幾分鐘就可以洗漱完畢,

卻總想著「等會兒再去」;

明明關了燈就應該閉上眼睛,

卻總留戀「再回個消息」。

在漆黑的夜色與微弱的屏幕光影中,不知不覺就到了凌晨兩三點。匆忙睡幾個小時,早晨還要按時起來,頂著碩大的黑眼圈和酸痛的身體,開始新一天的生活。

數不清有多少這樣的日子,心裡想著要早睡,卻總在夜晚格外拖延和懶散。

那些信誓旦旦立過的早睡Flag,

通通裹挾著狂風而來啪啪打臉。

前一陣子,一個朋友跟我講,他的一個同學在實習的時候突發心梗,沒救過來,去世了。

簡簡單單的一個故事,卻給我帶來了巨大的恐懼。

「二十多歲,工作學習,步入社會,未來可期。」

明明這些才是應該與年輕相關聯的字眼,沒曾想,「死亡」卻搶在了前面。

當我的朋友得知我最近也時常失眠,每天只睡兩三個小時的時候,他非常嚴肅地跟我說:

「說真的,別熬夜了,真的會死。」

一字一句,重量萬千。

他還分享給我一個廣告,今天也分享給你們。

廣告里羅列了一些我們習以為常的狀況,

一個個,一件件,

似乎就是我們生活狀態的集合,

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影子。

拖著疲憊的身軀,

你在朋友圈出了一張閑置的健身年卡。

電梯壞了,

你自嘲說今天可算運動一次了。

你敷著最貴的面膜,

熬著最長的夜。

聽說手機屏幕輻射大,

你換了張綠色的壁紙。

你在凌晨三點轉發遙遠城市有人猝死的新聞,

再給自己定了五個起床鬧鐘。

你聽聞某個朋友得了癌症的消息,

難過之餘你開始有點擔心自己。

你想和朋友去試試素菜館,

但忙碌的工作讓你遲遲不能赴約。

你在家族群里怒懟發養生雞湯的親戚,

臨行前卻在行李中塞進了一瓶枸杞。

你嘲笑父母總是被養生廣告欺騙,

你不知道他們只是想陪你久一點。

你說你沒空健身,

你不知道在醫院排隊要花更多時間。

你常常自嘲連體檢的錢都沒有,

你不知道ICU病房可以迅速榨乾整個家庭的積蓄。

我曾經問過很多人,為什麼明知道熬夜不對卻依然要熬夜。

我得到的答案無非以下幾種。

「就刷手機唄,微博抖音朋友圈,經常刷到沒有任何可以更新的內容,然後才放下手機睡覺。」

「讀不完的reading materials,熬夜讀吧效率極差,不讀了吧還放心不下……」

「一開始只是想聽聽歌,然後就開始矯情,胡思亂想,更睡不著了。」

「我吧,其實能睡著,但是捨不得睡啊!白天要做各種事,到了晚上才有時間放鬆一下……」

聽來聽去,熬夜理由千千萬,沒啥正事兒佔多半。

在無數個遲遲不肯睡去的夜晚,

有沒有那麼一瞬間你曾經想過:

「萬一猝死了怎麼辦?」

認真講,我想過。

當我看到越來越多年輕人猝死的新聞,

當我看到越來越多疾病低齡化的數據,

當我聽到朋友說感覺身體變差的消息,

當我每次不舒服都對生命起敬的時候,

我突然很怕,

因為我對自己的照顧不周,

而變成黑白色。

我們沒有想像中那麼健康,

我們的身體也沒有想像中那麼頑強,

尤其自己身在異國他鄉,

更有責任去把自己照顧得妥貼得當。

總有人說,

自己還年輕,什麼都不怕。

可你別忘了還有句話說,

出來混,遲早要還的。

想想看,

反正起床就會看到新一天的陽光,

何必總要熬過12點,

去做那個第一個迎接新一天的人,

太陽都沒有這麼勤勞。

最後,跟你說一件特別諷刺的事情。

一個365天大概有360天都不能好好睡覺的人,

在寫一篇名為《別熬夜了,真的會死》的文章。

這說明什麼呢,

說明熬完這一晚,

我下定決心要「好好做人」了。

希望你,

也可以擁有充足的睡眠和健康的身體,

然後再去讀書旅遊看世界,

不負這一段美好的留學時光。


推薦閱讀:

TAG:熬夜 | 留學 | 睡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