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元佛學百科 | 第十八講:佛性與凈土,是怎樣無縫對接的?

載入超時,點擊重試

大家好,歡喜聞聽《宗元佛學百科》。

上一講我們說到,浩繁的佛典之中,經常會有將眾生的佛性譬喻成摩尼寶珠的文句,這對佛法典籍的傳播流布,以及招納信眾的宣教事業來說,都具有莫大的起信作用。

統觀大乘經典,比如還拿我們所熟悉的經中之王《大方廣佛華嚴經》為例,其中就談到了「萬法唯心造」的真常唯心繫大乘世界觀,這也是漢譯西方哲學中「唯心主義」一詞的漢語源頭。

在真常系的佛學派別看來,清凈本心就如同一位才氣縱橫、想像力卓絕的工畫師,可以將自心的真如妙境,繪製成清凈佛土,這正應了佛教信徒那句耳熟能詳的老話——心凈則國土凈。

中國化的大乘宗派凈土宗,也非常重視引述《華嚴經》的理論來完善自身,比如生活在明代的蓮池大師和蕅益大師,都將西方凈土視作阿彌陀佛的清凈之心所創造出來的極樂世界,並且在凈土宗的佛學理念中,上至諸佛菩薩,下至回頭是岸的凡夫,西方極樂都該是發願往生的歸宿,以至於今天的二次元世界裡,極樂凈土的佛學世界觀還衍生出大量的文化周邊,諸如《聖鬥士星矢》中,希臘神話里冥王哈迪斯的靈魂依止之所,就被設定為極樂凈土;而那首曾經血洗B站的東瀛歌舞《極樂凈土》,也是在消費這一古老的佛學名相。

剛才也說,真常系的佛學理念,將自心視為高妙的工畫師,諸佛菩薩的清凈自心,能夠勾勒出莊嚴妙境,比如西方極樂世界;但眾生之心由於被煩惱所佔據,因而凡夫之心所感召的生活世界,只能是充滿貪嗔痴等苦惱的五濁惡世,究其原因,仍舊是眾生之心蒙上了煩惱客塵,因而不能覺悟其清凈自體而已。

眾生修學佛法,目的就是為了能夠拂祛煩惱的塵垢,進而覺悟蒙塵已久的佛性真如,能夠覺悟佛性真如的自心,就不再是虛妄的體相,而是轉為了清凈的體相,所以修學佛法也經常被視作修心,也可以叫做覺迷成悟,或轉迷成悟,那麼幫助眾生轉迷成悟的善知識,就是菩薩,位於菩薩最高序列的是佛,佛因此也被稱為妙覺菩薩。

大乘佛學既然認為一切眾生都有佛性,那麼佛就不僅僅只有釋迦牟尼一位,而是有十方三世無量諸佛的說法,在大乘寺院的核心建築大雄寶殿中,一般來說都奉祀有過去的燃燈佛、現在的釋迦佛、以及未來的彌勒佛,作為三世諸佛的代表。大乘佛學認為,佛佛道同,三世諸佛的成佛修行之路,都是一致的,佛看眾生,都是具有佛性的,在佛的慧眼看來,眾生與佛本是無差別的,一切眾生都可以覺迷成悟,因此真常系的佛學理念認為,佛陀以佛經作為宣說法義的載體,通過告知眾生皆有佛性的激勵方式,來引導眾生髮心修行。在此基礎上,漢傳佛教的凈土宗,從佛性的角度繼續挖掘,開發出了諸如念佛成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等利於起信的宣教說法。

凈土祖師在開創念佛成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等佛學理念的時候,也明白稍有不慎就會使佛學宣教導向神創論的世界觀,而佛學的世界觀必須要符合緣起性空的法印,是故凈土祖師在解說往生極樂的時候,一方面強調阿彌陀佛對眾生的大悲願力,另一方面還強調凡夫想要進入到清凈世界,需要有信念、願望和念佛的行動力,只有凡聖的發心相互契合,才能夠觸發和完成往生這種不可思議的境界,這可以說是中國化佛教的原創。

那麼,西方凈土的往生理念,與緣起性空的法印有著怎樣的關係,真常唯心繫的佛性理念,最早又是出於怎樣的目的而宣說的,敬請關注下一講。

推薦閱讀:

TAG:佛教 | 佛法 | 佛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