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預防知識宣傳

一、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種動物源性、人畜共患急性傳染病,又叫瘋狗病、恐水病;該病主要是狂犬病病毒侵入人體而受到感染。狂犬病一旦發病,病死率為100%。

二、溫血動物都可感染狂犬病,但敏感程度不一,哺乳類動物最為敏感,主要在動物內傳播。在自然界中狂犬病常見於家犬、野犬、貓、馬、松鼠、豬以及蝙蝠、狐、豺、狨猴、貓鼬和浣熊等野生動物。我國人間狂犬病病例主要由犬傷所致,約佔 90%左右;其次為貓,占 5%左右,其他致傷動物較為少見,僅占不到 5%。約 50%傷人動物為家養,其中絕大多數家養動物未接種動物狂犬病疫苗,流浪動物約佔傷人動物總數的 25%。

三、大多數人間狂犬病病例是由於被患狂犬病的動物咬傷所致,少數是由於被抓撓或傷口、粘膜被污染所致,因移植狂犬病患者捐贈的器官或組織發病也偶有報道。

四、狂犬病潛伏期從 5 天至八年,潛伏期長短與病毒的毒力、侵入部位的神經分布等因素相關。病毒數量越多、毒力越強、侵入部位神經越豐富、越靠近中樞神經系統,潛伏期就越短。

五,根據病程,狂犬病的臨床表現可分為潛伏期、前驅期、急性神經癥狀期(興奮期)、麻痹期、昏迷和死亡幾個階段。但實際上發病是一個連續的臨床過程,而不是簡單的一系列可以獨立分割的表現

六、何為狂犬病暴露及暴露分級?

I 級暴露:符合以下情況之一者:

(1)接觸或餵養動物;

(2)完好的皮膚被舔;

(3)完好的皮膚接觸狂犬病動物或人狂犬病病例的分泌物或排泄物。

II 級暴露:符合以下情況之一者:

(1)裸露的皮膚被輕咬;

(2)無出血的輕微抓傷或擦傷。

首先用肉眼仔細觀察暴露處皮膚有無破損;當肉眼難以判斷時,可用酒精擦拭暴露處,如有疼痛感,則表明皮膚存在破損(此法僅適於致傷當時測試使用)。

III 級暴露:符合以下情況之一者:

(1)單處或多處貫穿皮膚的咬傷或抓傷(「貫穿」表示至少已傷及真皮層和血管,臨床表現為肉眼可見出血或皮下組織);

(2)破損皮膚被舔舐(應注意皮膚皸裂、抓撓等各種原因導致的微小皮膚破損);

(3)粘膜被動物唾液污染(如被舔舐);

(4)暴露於蝙蝠(當人與蝙蝠之間發生接觸時應考慮進行暴露後預防,除非暴露者排除咬傷、抓傷或粘膜的暴露)。

七、暴露後預防處置的內容包括哪些?

首先要判斷暴露級別,根據暴露級別分別進行傷口局部處理、狂犬病疫苗接種、狂犬病被動免疫製劑的使用等相關處置。

(1)判定為 I 級暴露者,無需進行處置;

(2)判定為 II 級暴露者,應立即處理傷口,並按相關規定進行狂犬病疫苗接種;

(3)判定為 III 級暴露者,應立即處理傷口,並按照相關規定使用狂犬病被動免疫製劑,並接種狂犬病疫苗。


推薦閱讀:

TAG:狂犬病毒 | 狂犬病 | 狂犬疫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