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出離苦海?(圖)—道德真源

來源:道德真源網《佳文賞析》欄目1409篇

載入超時,點擊重試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言大海者,愚夫所說,非聖所說,此大海─小水耳。云何聖所說海?謂眼識色已,愛念、染著,貪樂身、口、意業,是名為海。一切世間阿修羅眾……乃至天、人……」六道裡面的眾生,「悉於其中貪樂沉沒,如狗肚藏,如亂草蘊,此世、他世絞結纏鎖,亦復如是」。

  佛陀就講:一般所稱的「大海」,對佛陀、解脫者而言,都只是小水池,不算什麼!那一種海很容易度過。真正的「苦海」,我們身、口、意所造成的「苦海」,卻很難、很難超越!比如大西洋是很輕易可以超越,只要一萬多元的飛機票,就可以飛到美國去了。一張飛機票,就可以超越過大海,只要三萬元左右,就可以繞地球一周。所以,你要繞地球好幾圈,都很容易啊!心外的距離都沒什麼,如果解脫是向外求,那些向外追求的科學家就可以解脫了。如果假設解脫是在月球,他們早就發明太空器,然後飛到月球上、就可以解脫了。如果解脫證明是在太陽繫上面的一個行星,科學家就會趕快設法建造出火箭,然後把人類送過去那個星球。但是,那些都是不可能的。

  向心外求,是不可能找到真正的解脫。佛陀認為有形的海洋還算是小case,都只是屬於「小海」而已,真正的大海是什麼呢?「聖所說海」佛陀所講的「海」、生死苦海,就是「眼識色已,愛念、染著,貪樂身、口、意業」,我們的六根跟六塵接觸之後,所產生的種種抓取、貪愛,這些就造成你的整個世界。對於什麼是「世間」、「苦海」,很多人都還是停留在錯誤的認識,包括大多數在佛門裡面的講經說法,都還在錯誤傳導所謂的「苦海」。

  什麼叫做「苦海」?

  如果不了解什麼叫做「真正的苦海」,又怎麼會有可能超越「苦海」呢?一般所認知的「苦海」,都是外面的世界,有些經典甚至講說「這個世界就是娑婆世界,這個世界是五濁惡世,就是一個『苦海』,所以我們要趕快,現在已經是……劫、……時期,已經快要如何……」都把外境形容得很醜,然後鼓勵大家逃到他方世界、鼓勵大家移民……。

  佛陀就坦白講,眾生就是這樣一世一世的,在那裡一直逃!一直跑啊!一直逃!一直跑啊!因為你跑到那個世界去之後,人家還是告訴你「這個世界是娑婆世界,這個世界是五濁惡世,我們要趕快要到他方世界去啊!……」。其實真正的「苦海」,不是外面的娑婆世界。

  「世尊!所謂世間者,云何名世間?」什麼叫做「世間」?什麼叫做「出世間」?「世間」講的就是苦海,「出出世間」講的就是出離苦海。如果我們修行不知道什麼是「苦海」,就沒辦法真正出離苦海。如果錯誤認知「苦海」,就不可能出離這個苦海。所以,要正確認識什麼叫做「世間」?什麼叫做「苦海」?什麼叫做「出世間」?什麼叫做「出離苦海」?今天如果能夠聽聞到這些,然後觀念能夠釐清出來,正確修行的方向就會建立起來。

  佛陀就告訴三彌離提,所謂的「世間」就是「謂眼、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是名世間」其他的耳、鼻、舌、身、意都是一樣,佛陀稱這個叫做「世間」。「所以者何?六入處集則觸集,…………如是乃至純大苦聚集」佛陀是要告訴我們什麼叫做「世間」?「世間」就是我們六根跟六塵相觸之後,產生「六識」的整個這些,就是我們的「世間」。佛陀所要講的「苦海」,所要講的「世間」,不是外面的世間,不是外面的世界,你要出離的「苦海」,不是外面這個苦海。「六根」是我們的身、心,也就是身、口、意,「六塵」表示所有的一切境界,「苦海」是指我們的「六根」跟外面的境界接觸之後,產生貪愛、嗔恨、苦受、樂受,我們的心和境界糾纏在一起,我們的心被境界牽著走,形成這樣的一個叫做「苦海」。

  所以,什麼叫做「世間」?你的「世間」、你的「苦海」,不會超過你的「六根」跟「六塵」接觸的範圍。因此,每一個人的「世間」,每一個人的「苦海」,都不一樣。不要以為「我們都同樣住在地球上,大家都住在地球村裡面,世界應該是一樣,怎麼會不一樣?……」!錯了!同樣是這個世界,但是那些有修有證的人,就是住在極樂世界裡面。如果你還在顛倒夢想,就是在「苦海」裡面,你還在厭離這個世界,還不知道珍惜這個世界。

  「苦海」不是外面的世界,不是外面的這些境界,你的「苦海」、你的「世間」,就是一個人的六根跟六塵跟境界接觸之後,產生的苦樂、順逆那些,就是你的「世間」,每一個人都不一樣。「若無彼眼、無色、無眼識、無眼觸,無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則無世間,亦不施設世間。所以者何?六入處滅則觸滅…………」此處經文的含意很深。不了解的人會認為「修行人就是要把眼睛遮蔽起來,不能夠看外面;耳朵都要塞起來,不能聽外面的聲音;吃東西不能有覺受……」這樣都是沒有正確理解經文的意思。

  「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塵」就是色、聲、香、味、觸、法。我們眼根接觸外境,這一根跟一境都是相對應的,眼根對色塵、耳根對聲塵、鼻根對香塵、舌根對味塵、身根對觸塵、意根對法塵。我們的「六根」接觸外面的「六境」之時,都會被境界捆綁住了、被境界牽走了,被境界所系縛住。你遇到好的、遇到可意的境界,是產生「樂受」,就一直的抓、一直的貪,不會知足,會愈想、需要愈多。當「六根」觸到「六塵」,遇到不可意的境界,你就會抗拒,然後就會起嗔,於是就產生「苦受」。

  當我們的「六根」接觸「六塵」,你覺得好的,就想要愈來愈多,就是人類的慾望無窮,很難知足!你會去越抓越多,也會一直要趨樂,要抓取「樂受」。當你遇到逆境的時候,就會抗拒、會嗔恨、會逃避,苦啊!苦啊!於是就在「苦受」、「樂受」裡面,有時候還有一種「不苦不樂受」,這些也會有。在這個苦、樂受裡面,還會感嘆: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很多的逆境、很多的不理想、很多的不可意……,這些都出來了,就形成你的世界。

  佛教所講要修行的世界是什麼?什麼叫做「世界」?什麼叫做「世間」?不是外面的世間,但是我們為何無法超越「苦海」、超越「世間」?因為「身見」、「我」、「自我」這些,都還死抓不放。當有一天超越、證悟到「無我」,你才會從個人的世界、從個人的「世間」脫胎出來,才會活在實相的世界,才能夠見到「實相」,才能夠「見如實、知如真」,這時候當下就是凈土。所以,極樂世界就在這裡,不是在別的地方。

  所謂根、塵、觸的「滅」,不是說你不可以去聽、不可以去吃、不能夠去聽,或是不能去看,而是一般凡夫看到好的,就會被境界牽著走。一般人聽到人家在諷剌你、批評你,你的心就會起嗔恨心,就被境界牽走了、束縛住了。一個解脫者的看,就是單純的看,聽就是單純的聽,你講我好、我也讓它流過,不會產生「我慢」;你批評我、講我不好,我也讓它流過,不會對你起嗔。因為所有的境界,都是不斷一直剎那在生滅流動,你剛才對我批評、說我不好的那些話,如果我不要去抓,它也是會流過去。因悟我現在面對當下的一切,所以你剛才跟我講那些,我雖然是在聽,但是我不會被境界礙著,等於是說聽到就像沒有聽到,變成說剛才那些境界等於是沒有「觸」。

  所謂的六根「觸滅」,就是沒有被境界所抓取,你讓它流過,好的、你知道,但是你不會去抓;壞的、你也知道,但是你不會去抓取。所以,經文所講沒有「六根」跟「六塵」的接觸、沒有「世間」,不是說你沒有去看,只是說你看了之後,不會被境界牽著走,不會被境界糾纏住,你一樣都是活在當下,你的嗔恨跟喜愛、貪婪沒有了。一般人是如果有人罵你一句話,心裏面就很不高興,不是說我剛才前一分鐘罵你,你的不高興只是一下子就消失了,你的不高興還會再繼續醞釀。當我在幾分鐘之後,再稍微誇讚你一下,你就聽不到我現在稱讚你的話了,因為你的心已經是被剛才生起嗔心的境界拉走,沒有活在當下。

  一般人的「六根」跟「六塵」接觸的時候,都是成為境界的奴隸,被境界牽著鼻子走。聽到你喜歡聽的,你就想越聽越多,然後你的心就沉溺在「樂受」裡面,尾巴翹得很高,「我慢」又生起了。如果聽到人家批判你,於是覺得很不滿意,會想伸冤、甚至抗拒,嗔恨啦!苦啊!……就是這樣。所以,凡夫就是根、塵接觸之後,成為境界的奴隸。解脫者是你說我好、我知道,但是我不會起「我慢」,也不會被境界捆綁住;你指責我、批評我,說我很不好,我也是笑笑,也不會跟你們起嗔。一個解脫者就是不會成為境界的奴隸,境界一直在流動、一直在流動,過去的一切就是心完全開放,讓它流過、流過,活在每一個當下。境界對他來講,有觸、等於沒有觸,但是他不是沒有覺受,一樣是有正確的明覺。

  「云何為世間?」,什麼叫做「世間」?佛陀就講「六內入處」。佛陀在這幾經裡面就講到什麼叫做「世間」?「六內入處」就是我們的「六根」。「眼內入處,耳、鼻、舌、身、意內入處」,眼、耳、鼻、舌、身、意叫做「六內入處」。色、聲、香、味、觸、法叫做六種「外入處」。我們接受外面的訊息,身體叫做「內身」,透過六種管道接受外面的訊息進來,叫做「六內入處」。外面的「色」透過眼根,然後傳到我們的身體。什麼叫做「世間」?因為你的「六根」接觸「六塵」之後,所產生的苦受、樂受,這裡面有你的貪、嗔染污進去,就叫做你的「世間」。

  可以靜下來思維、消化,你最擔心的是什麼?最讓你感覺痛苦的是什麼?去看看是不是裡面其中任何一根跟境界碰觸,被境界束縛住了?前幾天人家罵你、激怒你、攻擊你、批判你,是一個「法塵」,你聽了之後,到現在還悶悶不樂,這是你的「意根」,還被前幾天的「法塵」束縛住了,沒有從那個境界脫離開來,就是成為境界奴隸,於是還在「苦海」裡面。如果能夠一方面了解到世間眾生的心態,然後一方面去了解這些法義之後,你聽過、讓它流走,一方面也體諒眾生,一方面慈悲迴向這個世間,你又有消化,又不是用壓抑、用忍耐的,於是那一陣風、那個境界早就吹過了,它對你無所質礙、沒有阻礙,因此「意根」是清凈的,你是解脫自在的。

  什麼叫做「世間集」呢?

  「世間集?謂當來有愛、喜、貪俱,彼彼集著無餘斷。」我們一般遇到順境,就一直要抓愈多愈好,當然它只是一個舉例,包括抗拒、嗔恨也都是啊!在逃啊!在避啊!就是「世間集」。

  什麼叫「世間滅」呢?

  「謂當來有愛、喜、貪俱,彼彼集者無餘斷,已舍、已吐、已盡、離欲、滅、止、沒。」注意「斷」這個字。

  這裡是講得很簡短,但是真正要體會到那些,必須體悟到「無常」的實相,體悟到「無我」的真理,才會厭離往昔被境界牽鼻子走的情況,這時候你才會無欲。「無欲」就是會看到往昔人家說我們一句話,我們就被他拖得團團轉,你就會覺得太不值得了,於是你就會厭離那一種嗔心,就能夠做到「厭、無欲」,就是這裡所講的「斷」。

  「已舍、已吐、已盡,離欲、滅、止、沒」往昔的這些顛倒夢想,往昔的這些愚痴,你都把它舍下,這樣才能夠不成為境界的奴隸,才能夠解脫自在,叫做「世間滅」,也就是這樣才能夠出離苦海,叫做「出離苦海」。「云何世間滅道跡?」怎麼樣才能夠真正到達解脫的世界呢?怎麼樣才能夠出離世間、出離苦海呢?就是要走「八正道」,而且要走「出世間法」的八正道。「八正道」有「世間法」跟「出世間法」之分,以後我們也會解析什麼叫「出世間法」的「八正道」?在修行路上有很多重要的關鍵分岔路,如果沒有清楚了解,走偏差、走錯,你不知道;在「世間法」裡面繞,你也不知道。所以,聞思基礎的建立是相當重要。你要實修,如果沒有具足聞思基礎,在修行的過程中,有很多的分岔路,你走錯了都不知道,所以叫做「世間滅」。

  具體釐清「世界」、「世間」的定義,讓大家真正了解之後,就會知道修行用功的重點要放在哪裡,當你真正知道「苦海」是在哪裡,才會知道病因在哪裡,知道解脫的目標在哪裡,就能夠確定朝著這個目標邁進,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關鍵。

  【法義分享】:佛經里所稱的「世間」有兩種:一是主觀的「世間」——由個人五蘊、六根所蔓延而生的世界——這是夢幻世界。一是客觀的世界——這是實相的世界。佛陀所講的「世間」大部份都指前者——主觀的世界。這是每個人的六根觸六塵後,生起苦樂受、生起種種愛染及貪嗔痴的世界。這種世間是由「自我、我慢、我欲,我能」所想像構築而成的「夢幻世界」。這是佛陀所稱的「苦海」。

  注意!這是非常重要,對於「苦海」方面,沒有正確的認識,就不可能出離「苦海」,你還在向心外去求,都是因為不了解「苦海」,還想到他方世界去,都是沒有真正認識「苦海」。「苦海」不是外面的世間,「苦海」是在你的內心裏面,你的身、口、意透過貪、嗔、痴所抓的世間,就是「苦海」。這個「苦海」可擴及到三界。「三界」就是欲界、色界,還有「無色界」。所以,每個人的世間,每個人的三界都不一樣,因為每個人的貪、嗔、痴程度都不同,對象、目標都不一樣。

  就像華航空難或是新航空難,家屬會非常悲哀傷痛,當太太看到先生成為一堆焦炭之後,她是怎麼樣?心碎啊!如同活在地獄裡面,你的感受跟她的感受會不會相同?不會啊!為什麼不會?因為你對這一堆焦炭的依賴抓取不一樣,他太太原來是很依賴這個先生,很抓取這個先生,認為這個是我的、我的先生,我家庭的棟樑、我的依柱、我的依靠,這是「我的」。當「我的」展現「無常」的時候,哇!她整個依靠都消失了,她整個的抓取、她的要,全部都從手中奪走了,原來美好的夢幻世界破滅了,於是她的世間就墮入地獄裡面。

  你雖然也會有所感觸,覺得怎麼又發生這種悲哀的事情,但是你只是一個感觸,你的哀傷、你的痛苦不會跟她一樣,就是因為你的世界跟她不一樣,不是說沒有感情,而是因為你關心的、所擔心的,跟她所擔心的、所關心的不一樣,你有你關心的父母親、你的家庭、你的親戚子女,她有她的世界,當你的親友發生無常災變的時候,你的感受跟他的感受也不一樣。所以,每一個人所抓取的「世間」都不一樣,每一個人的世界都不一樣,一般凡夫就是這樣。

  不是說一個解脫者他的心,就是很僵硬、麻木不仁,都沒有血、沒有眼淚,都不會有覺受的,不是這樣啊!所以,莊子的太太死亡之後,莊子展現是怎麼樣?鼓盆而歌!當然最初他也是會有所感慨「我的老伴走了」,但是後來他又更深一層的體會之後,他覺得應該以辦喜事的這一種心情來面對。「鼓盆而歌」不是說太太之前都先忤逆我,現在你死了,才來好好慶祝,不是那樣啦!他是深刻體會到生命的意涵。一個解脫者一定是這樣體會,當你活著的時候,他也是好好善待之,但是當死亡的時候,他會全然接受。

  一個解脫者是體悟到有緣在一起之時,是珍惜每一個緣,但是不會被這個緣束縛、牽著走。當因緣變化轉換變異的時候,他接受無常的實相,不會被因緣牽著走,在活著的時候,大家能夠好好珍惜相待。所以,大家對你的太太、對你的先生、對你的家人也是一樣,大家有緣相處的時候,好好的珍惜,但是不黏著、不抓取,而是善待每一個因緣。當緣盡的時候,覺得沒有愧對你,於是會接受每一個自然法則的演變。因此,莊子是真的有所體悟,才能夠做得出來,不是無情。中國有一句話「死於安樂,生於憂患」,佛陀要我們「習苦」,慢慢去體會「苦諦」,就有危機意識,慢慢去體悟到「無常」,我們本來都一個幻相,要一直去抓這個「常」,就沒有危機意識。

  有些人認為結婚之後,就好像找到一個靠山,從此擁有幸福永遠美滿的家庭,沒有危機意識。在新婚的期間很甜密,當境界有所變化、離婚的時候,多少人是以平常心去面對,原來在談戀愛階段,所說的很多甜言蜜語、保證、山盟海誓,但是沒多久呢?變了!都是沒有去體會「無常」,活在「常」的幻相裡面。當你解脫的時候,就可以知道,答案要你自己去證明。因為我跟你講的答案,不會是你心裏面要的答案,當你解脫的時候,再回來看看莊子待人處事的對待,就可以知道他是不是一個解脫者,唯有阿羅漢才能知道他是不是阿羅漢。所謂「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都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與體悟法的深淺度有關。

  真正一個究竟解脫者、四果阿羅漢,他是沒有貪、嗔、痴。如果大家都是「證初果」,所看的世界還未必相同,雖然你已經證初果,但是還有貪、嗔、痴,只是你心鏡的扭曲度、彎曲度,比以前少、比以前小,你所看的實相會比較真實一點,然而還不是如實。所以,每個人所看的都不一樣,「證初果」也還不一樣,到二果、三果會越來越相同,因為證到「三果」,還有「無明」、「我慢」遮障,「蓋」還會有。當十個結都斷盡的時候,真正一個阿羅漢是貪、嗔、痴止息,兩個阿羅漢他們所看的「世間」是一樣的。

  原始佛法所要出離的「苦海」,所要出離的「三界」,就是指由「自我」、「我慢」所構築而成的夢幻世界。如果把「苦海」認為是外面的世界,認為現在是五濁惡世,想要離開地球到他方世界去,沒完沒了!只是個人的一種不滿現實、不知足,然後又向心外去抓取一個理想的未來,但是都屬於夢幻世界。唯有出離夢幻世界,才能活在客觀的實相世界,而得解脫自在,就是佛陀所稱「究竟涅槃」的彼岸。當你真的是從這裡走出來的時候,會發現涅槃彼岸就在這裡,極樂世界就在這裡,這時候你到任何地方都是安住在每個地方,不會心外去求法。所以,所謂的「見諦人」不會有向心外去求的現象,凡夫一般人就會向心外去求法。

  真正要出離夢幻世界,「自我」要先消失,也就是深層的「我慢」與「無明」要破除,這是屬於高標準的要求。深層的「我慢」與「無明」要斷除,是要證到四果阿羅漢,要真正見到實相,貪、嗔、痴、十個結要都止息、沒有,你的心才是一面明鏡,這樣才能夠真正看到實相。你沒有看到實相,就是「見不如實,知不如真」,因為被我們的「自我」、「我慢」遮障了,是「自己」遮障住。同樣的一條線,甲所看出來的,與乙所看出來的、丙所看出來的、阿羅漢所看出來的,都不是同樣的一條線。只要你還有貪、嗔、痴,就會把這個境界扭曲。

  就像當你在戀愛中,想要去追一個人、愛一個人,都是看對方的優點,當有一天得到了,相處一段期間之後,就覺得很怨恨、厭煩,怎麼全都被綁住?!怎麼跟之前告訴我的,都不一樣呢?!於是吵著要分離。這時候你看的是什麼?都是看到對方的「缺點」。所以,只要你還有貪、嗔、痴,就會隨著你的喜愛來看待實相,每一件事情都是這樣。唯有當你沒有貪、嗔、痴,才能夠站在如實客觀的立場,看到實相世界、極樂世界,就是一個解脫者的「如實觀」,這是要出離「自我」才能做到。

  只要你有「自我」,就會有「我」、「我所」;有「我」,就會有我要、我不要;有貪、有嗔,就會去扭曲、污染這些境界。當貪、嗔、痴止息,才能夠看到本來面目、「如實觀」,就是「如來」,如其本來的看待事情,這樣就會遠離顛倒夢想,而活在解脫的世界。所以,真正要出離夢幻世界,「自我」要先消失,也就是深層的「我慢」與「無明」要破除。

  「實相世界」是中性的,離苦、樂兩邊。但是後世很多佛教徒,卻本末顛倒的扭曲,把客觀中性的實相世界,扭曲為「五濁惡世」,扭曲為「苦海」,因而拚命要出離,或悲觀厭世,或大力鼓吹移民到他方世界。

  只要「自我」不死,不管怎麼厭離、不管移民到何方世界,都仍是在「自我」所想像構築而成的夢幻世界裡,那都不是「實相」。舉例來講,當你生活在台灣的時候,不能夠珍惜這樣的一個環境,然後這裡也抱怨、那裡也嗔恨,覺得左鄰右舍處處都對你不好,覺得台灣好像地獄。聽說美國是天堂,於是把家產什麼都賣了,百般設法求到美國去,移民到他方世界去。當你到美國去之後,原來那些苦就會完全改變嗎?原來那些夢想就能夠實現嗎?除非你的心境改變,否則你在台灣跟左鄰右舍沒辦法相處好,你到美國去,因為帶著同樣的心境,還是會跟人家相處不來,還是覺得處處人家礙著你,覺得人家都是對你很冷漠。

  所以,不是在「境界」,而是在於「心境」。真正的解脫,不是外面的境界礙著你,是我們自己錯誤的顛倒夢想,重要是把「心境」改變過來。佛陀本來是要引導眾生出離「我」、我所、我慢的夢幻世界,就是改變我們的心境,改變我們的錯誤認知,這樣才能夠回到實相的法界,才能夠見到實相的世界,才能夠見到極樂世界。但是怕「無我」的眾生呢?卻用「我慢」去否定實相的世界,然後再去追逐理想的夢幻世界。

  真正要出離夢幻世界,「自我」要先消失,這是一個先決條件。「自我」要消失,就是要體證到「無我」,如果沒有真正體證到「無我」,這個「我」會抓得死死的,這樣就會有很多的我要、我不要,很多的貪、很多的嗔,就沒辦法看到實相。所以,真正要看到實相,必須體證「無我」,要真正能夠做到「無我」,就是要逐步深度去聞、思、修,才能夠「厭、離欲」原來「我」、「我所」的幻相,才會願意從那些脫離出來。

  證到初果、二果、三果,「我」、「我慢」都還沒斷盡,我們先講明從初果到四果的整個解脫道,讓大家知道深層的「自我」,絕對沒那麼容易突破。不要以為說「我早就知道「無常」啊!我早就知道「無我」啊!……」知道歸知道,都是用嘴巴講,最重要是怎麼樣去做到,才是今天大家一起聞、思,然後進入實修實證的主要目的。除非我們真的能夠體證「無常」,真的做到「無我」,不然,所有的聞思,都只是在滿足我們一些求知慾而已。我們真的是要為解脫而來。

  譬如我們常常想著應該要怎麼去打扮、裝扮自己,覺得這樣做才能夠符合我的要求,也可以在人家面前展示我所要的角度,於是我們很多的觀念,都是從一個「我」出發。認為這是「我的」,我的先生、我的小孩、我的房子、我的家產、我的……、我的……。「我所」就是我的、我的、我的……,「我所」是隨著「我」而成立,這是我的家、這是我的國家、這是我的黨派……,這是我的派系、宗教、派系……,只要你去抓那個「我」,於是這個「我」之外的,就成為是「非我」、不是「我的」。如果你落入一個你很支持、很認同的黨派,於是跟這個黨派對立的另外一個黨派,你就會去排斥它。

  當你的內心不安,就會向外去抓一個覺得可以依靠的,只要你有依靠一個、有去抓住一個,因為「世間法」是相對性存在的二元對立,另外一邊就是你所不要的。如果你認同民進黨的作為,很支持民進黨的作為,於是就會排斥國民黨的見解。如果你認同國民黨的見解、國民黨的作為,你就會排斥另外一黨的作為。因為你認同這個黨,這個黨就是「我的」、「我」的黨,我依靠抓住這個黨,覺得我們的理念能夠實現,但是你會去排斥其他的。

  譬如這是我的家庭、我的小孩,如果我的小孩跟別人打架,你的心會偏袒在哪裡?只要你有一個「我的」,你的心會被「我的」牽著走,你的心都會系縛在這上面,然後跟「我的」相反的另一方面,就是「非我的」,變成要排斥它,都是在二元對立的世界,都是在「我」、「我所」的世界,但是,那個是夢幻世界,因為你所抓的,都是一直要抓「我」的、要抓「常」的,但是事實的實相不會這樣,你所抓的只是一個夢幻世界。

  沒有危機意識,就是在夢幻世界裡面。當你去體會實相、了悟實相,就會完全放開,然後珍惜每一個因緣,就是「緣起」。你會珍惜每一個緣起,大家有緣在一起,就是珍惜;當緣盡散滅之時,我也全然接受。如果好好珍惜當下、每一天,都很愛惜你自已,所謂的「慈悲喜舍」就是從你這個「點」開始。你能夠好好珍惜、愛惜「自己」,才能夠真正愛惜你的先生,每一天都能夠珍惜這樣的因緣。愛惜自己跟「抓取」不一樣,你愛惜自己、尊重自己,你也會尊重他,也會給他自由、給他獨立,你不會抓取。你會珍惜每一個因緣,當有一天緣盡的時候,也會全然接受。難過當然多少會難免,但你會全然接受。

  如果不能夠善待當下的每一個因緣,現在做夫妻就常常在吵架,常常在抱怨、常常不滿,怨來怨去,當有一天因緣變異,或一方突然發生變故,「苦」就產生了。所以,你能夠善待每一個當下的因緣,將來當因緣轉變之時,你也會全然接受,就是佛陀講的「緣起」。因緣的緣起、緣生、緣滅,它都是活的,每一天都在變化,你能夠接受現在當下「變」的因緣,將來它「變」的因緣,你也可以全然接受。

  所以,學佛就是要透徹了悟「緣起」,緣生緣滅一樣是「無常」、「無我」。種種因緣的轉變,都在宣說「無常」跟「無我」法印,以後我們會逐步深入去體會,這樣你才會從夢幻世界醒過來。但是,怕「無我」的眾生呢?卻是用「我慢」去否定實相世界,然後再去追逐理想的夢幻世界。怕「無我」的人,會一直抓著這個「我」不放,然後否定客觀的世界,認為這裡不好、那裡也不好、這是「五濁惡世」,然後要到其他地方去,否定現在的實相世界,然後去追逐理想的夢幻世界。

上傳日期:2013.7.26

東方陽熹按:

  整篇文章可以用一句話概括:「三界唯心,萬法唯識。」證悟此理,即是解脫;如六祖惠能大師所言:「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


推薦閱讀:

TAG: | 佛教 | 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