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不幸福,只是缺乏幸福感!

載入超時,點擊重試

1

常常聽人說:這日子過的沒勁,一點都不幸福。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經常覺得生活沒有樂趣,工作沒有激情,學習沒有動力,追根溯源就是,過的不幸福,做什麼都沒意思。

那麼,到底什麼是幸福呢?

研究幸福的專家告訴我們,幸福感來源干對幸福的主體意識,相當於一種主觀體驗,根據對這種體驗的自覺與否,人們又把幸福感分為顯牲的和非顯性的。

但這樣的名詞解釋聽起來太繞口,很難達到通俗的理解。

如果用大白話來說,就是古人所說的「四樂」:即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

你看,古人都能明確清醒地意識到,這就是顯性的幸福。

但是,這種典型的,被人明確意識到的幸福時刻是少之又少的,那麼,除此之外的時間都是不幸福的嗎?當然不是的。

除此之外的其他時刻我們可能沒有感覺,沒有感覺就無所謂幸福也無所謂不幸福。

但是,如果換個角度看,只要你不明顯感覺到不幸,那就可以說是幸福的,這類幸福叫非顯性幸福。

就好比現在我們坐在屋子裡看電視.,我們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幸福的,但是,如果和正在不幸或至少是比較痛苦的人比一比,就會感到自己是幸福的;正在風雪交加的邊境線上站崗放哨的人比,你就是幸福的; 和若干年前沒有電視漫漫長夜特別無聊的時候比,有電視看就是幸福的;和正在醫院看病和住院的人比,你沒病就是幸福的;你昨天晚上還牙疼,現在不牙疼了,就是幸福的;誰都不會感覺到自己能看見東西是幸福的,但是有瞎子在你面前,你就知道自己沒失明就是幸福的。諸如此類。

這說明什麼呢?

說明我們明明擁有很多幸福,但是我們卻沒有意識到,沒意識到就沒有幸福感。

2

梁冠華是大家都熟悉的演員了,他因出演《神探狄仁傑》中的狄仁傑而家喻戶曉。

其實早在2000年,他曾主演過一部叫《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的電視劇,在劇中飾演張大民。

張大民的生存處境那麼困難,他仍然樂哈哈地活出了自己的幸福,他能從自己平凡甚至是窘困的生活中感受到幸福,秘訣就是不攀比,不跟風,不隨時尚,而是腳踏實地從自己的實際出發,享受自己能夠把握的現實的幸福。

在張大民身上,觀眾感受到了現實主義,也感受到了樂觀主義。這種現實的樂觀對觀眾具有極大的教育意義。這種意義具有超越性、普遍性。

任何時代,任何社會,在底層生活的人總是多數,生活中總是充滿了不如意,甚至充滿了苦難和不幸。

面對苦難和不幸怎麼辦?其實《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張大民的生活態度和人生智慧給出了我們最好的答案。

3

《蝸居》這部電視劇相信大家都看過。關於這部電視劇的爭議很多,因為這部劇折射出當下社會的諸多問題。

《蝸居》的前半部寫盡了海萍、蘇淳兩口子生活的艱難。他們畢業後租了十平米的貧民區的房子,在這裡他們結婚、生子,還曾讓妹妹海藻借住。

房間太小,雜七雜八的東西堆得讓人喘不過氣來,跟其他五家共用廚房和廁所,一直為多攤幾塊錢的水費鬧得不愉快。他們下決心買房,但工資跟不上房價上漲,房價一個勁兒地猛漲擊碎了他們的美好理想。

為了買房,為了湊夠首付,他們擠兌兩邊父母。為了節省,他們吃清湯掛麵,連速食麵部捨不得吃,一天連一個雞蛋都保證不了,海萍騎自行車上下班,海萍海藻兩姐妹每周互換一次衣服,海藻來了才有肉菜。

為了省錢,他們捨不得打電話,忍受思兒之苦。為了一元錢,海萍曾和蘇淳大吵大鬧。她阻止蘇淳吸煙,哪怕是吸廉價煙。

這樣的現象,是最真實的底層生活的寫照,整個一個「貧賤夫妻百事哀」的活證明。

這樣的生活你覺得幸福嗎?

答案肯定不幸福。

4

海萍面對這樣的生活,忍無可忍又不得不忍。

她無法想像一對大學高才生畢業幾年競混不出個人樣來,掙扎來掙扎去還是在社會的最底層。

她對此牢騷滿腹,怨氣衝天,動不動就與蘇淳吵架、冷戰、鬧彆扭。她嫌蘇淳窩囊、無能、不會賺錢,不能養活老婆和孩子,她常常把蘇淳貶得一錢不值,常常動不動把離婚放在嘴上,讓蘇淳又氣又惱沒辦法。

好在蘇淳是好脾氣,對妻子的無端指責從來不計較。日子就這樣一天天在焦躁和煩惱中過下去,只感到生活的沉重和壓抑,而感覺不到生活的樂趣和幸福。

突然有一天,蘇淳陷入一場莫名其妙的官司中,公司說他出賣了商業秘密,公司損失慘重,蘇的行為屬於刑事犯罪,蘇可能要為此被判刑坐牢。蘇淳已經被拘留審查,失去自由。災難從天而降,一下子把海萍打蒙了。她做夢都不會想到有一天自己家會和犯罪聯繫在一起,會和公安司法打交道。

災難把海萍逼上絕路,因而逼出了她的英雄氣概。她開始四處打探消息,去公司,跑公安,找律師,像無頭蒼蠅四處亂撞,她徹底亂了方寸,她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能做什麼,完全陷於叫天不應叫地不靈求告無門的境地。

她焦急、上火、失眠,只好用酒來麻醉自己。總之,平時精力充沛、聰明倔強的海萍一下子被打倒了。幸好這時候跟她學漢語的老外Mark從精神上鼓勵她,從行動上幫助她。並且,無意中,宋思明從Mark那裡得知了海萍的困境,為了海藻,宋決定出手相助,他調動關係網悄然間化解了這場危機。

一眨眼,蘇淳沒事了,無罪釋放了,而且被公司領導慎重地道歉,還被提拔。一切像戲劇,像小說,像做夢。

經歷煎熬的海萍半夜回來,一見路燈下的蘇淳,猛地一驚,眼淚就下來了,趕緊跑過去使勁摟著蘇淳不撒手。幸運把蘇淳和海萍打暈了,二人感到命運一下子從地獄升到天堂。

海萍對蘇淳親熱得讓他受不了,感到很不適應,感到心裡不踏實,開玩笑說,你不必對我民主,還是專政吧,專政下的生活比較有安全感。他們回到了初戀時期的親密,這才感到互相之間誰也離不開誰了,彼此成為對方的一部分了,忽然感到原來兩人在一起的日子是那麼珍貴,那麼美好。

可是,這之前他們誰也沒有想到這一點。

真應了一句名言:幸福是需要提醒的。

靠什麼提醒?靠災難和不幸!你不是對生活厭煩嗎?你不是感覺不到幸福和幸運嗎?

如果上天突然給你一個災難和不幸,你一下子就感到原來自己其實是很幸福的。

很多時候,我們都幸福地生活著,只是平時並不覺察,但一旦遇到了不幸,打破了你原有的平衡,就會體現到失去之後的痛苦。

5

現代的人們,心裡都有一個怪圈,現在不幸福是因為沒錢,等有錢了後還是覺得不幸福。

這不是某個人的個體感受,而差不多可以說是一種群體感受。也就是說,物質生活提高了,而幸福指數並沒有隨之而提高,有時感覺反而下降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昵?

沒房子的時候渴望有個蝸居,有了蝸居又羨慕大房子;沒車時渴望四個輪子能代步車就行,有車後又開始羨慕豪車;開始目標掙100萬,達到這個目標又不再滿足現狀……

然後是焦慮越來越多,幸福感越來越差。

很多時候,我們很少把現在的生活與以前對比,很少去珍惜自己擁有的現在,只是看著別人比自己強的一面。

所以,要想享受這些已經擁有的幸福,要想讓非顯性幸福上升為顯性幸福,必須樹立一個參照系,換句話說必須加以提醒——提醒幸福。

拿什麼提醒?靠災難和不幸。

你不是感覺不到現狀中的幸福嗎?突然給你降臨個災難和不幸,你就會突然領悟,啊,原來災難和不幸降臨前的你其實是很幸福的。

比如你是一個小老闆,突然讓你破產;你有一套小房子因還債不得不賣房,等等。

還記得一位高官犯事住監獄了,這時候他開始羨慕起大街上一個個自由的平民百姓了,而在這之前,他壓根沒想過,普通百姓也有幸福。

就好比一樣東西,你擁有它的時候,不覺得珍惜,一旦失去才發現它的重要性,才痛心疾首,悔之晚矣。

電視上一個不幸女孩兒回答記者「你認為什麼是幸福」時說,家裡沒病人,親人沒入坐監獄,就是幸福。原因是她家裡這兩種人都有。

中國古人早就懂得這一道理。《格言聯璧》中說:「無病之身,不知其樂也,病生始知無病之樂。無事之家,不知其福也,事至始知無事之福。」

由此可見,幸福一直都是我們身邊,只是需要時刻提醒。

當然,幸福是什麼?沒有統一標準,各人有各人的理解,說到底幸福是一種內心體驗,你覺得幸福,那就是幸福,如魚在水,冷暖自知,別人沒理由說三道四。

推薦閱讀:

TAG:幸福 | 幸福感 | 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