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熱門:為什麼中國傳統父母,好像都不喜歡錶揚自己的小孩?

知乎有一個問題:為什麼中國傳統父母,好像都不喜歡錶揚自己的小孩呢?

父母對內,子女無論有多努力,好像在父母口中都很難得到肯定,還動不動得到一句「我對你很失望」之類的話;

父母對外,很享受別人對自己小孩的讚美,但是從來不會對外說自己小孩一句好,全是揭短。

01

姜文做客《十三邀》時,當被問及「你這麼多年,遇到最大的失敗是什麼?」

他竟然說到,「和母親的關係一直都處不好,不知道怎麼能讓她看見我做的事情高興。」

作為中國最有個性的演員兼導演,即使獲得再多的影帝,也無法掩飾內心得不到母親肯定的遺憾。

總之,不管是他考上中戲,還是買了房,每當他興高采烈想要分享快樂給自己最愛的人——媽媽 的時候,總是受到對方毫不留情的打擊。

若說娛樂圈最有名的才女,相信非徐靜蕾莫屬。徐靜蕾人長得漂亮,會演戲,會拍電影,會寫書,還因為一手好字開創了「方正靜蕾簡體」。

可就這樣一個公認的才女,卻因父母的打擊式教育而深深自卑,一度懷疑自己,甚至差點放棄學業。

某訪談節目主持人問她,你這麼優秀,小時候父親一定會常常誇你嗎?

徐靜蕾毫不猶豫地回答「從來沒有」。

打擊式教育下的徐靜蕾,自卑情節根深蒂固。即使拍了《將愛情進行到底》名聲大噪,仍然對拍戲沒有信心。

徐父給出的解釋是,謙虛是美德,批評是鞭策,我這樣做只是想讓她更優秀一些。

孩子最重要的存在感和價值感,很多是來自父母的肯定和鼓勵,這是孩子一生溫暖的底色,也是行走一世的重要力量。

而持有固定型思維的家長總會對孩子的努力視而不見,無論孩子做得有多好,獲得多少成績,卻總也不得到肯定和讚許,最終在孩子心底留下傷痕。

02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類不常讚揚孩子的父母,連對孩子的關心和愛護都顯得非常吝嗇。

前段時間回老家參加婚禮發生這樣一件事情。

我的一位堂哥是伴郎,自然少不了擋酒.幾小杯白酒下去,又吃了點蝦,突然過敏了.....臉紅,眼睛紅,嘴巴腫,看上去很嚇人.

正在我們詢問堂哥身體哪裡不舒服的時候,我堂哥的父親,也就是我伯父過來了.

他看了看我堂哥,得知他是蝦過敏,便冷笑了幾聲......

我當時,真的驚呆了!

這是一個做父親該有的表現嗎?為什麼一句關心的話語都沒有,也不問問兒子要不要去醫院看看.

最後,是我們幾個兄弟姐妹陪著堂哥一起去醫院打了抗過敏針.而我伯父也沒有露過面.

這件事情之後我就在思考,老一輩父母對子女的愛似乎真的有點畸形。孩子不僅得不到讚揚,就連想要的一句關心的話都沒有。他們彷彿在說這點小問題,用得著這麼大驚小怪嗎?

03

有網友說,經常表揚孩子不是一件好事情,會使孩子變虛榮。

還有網友說,在別人面前炫耀自己子女混得多好的父母太多了,會顯得很虛偽。

確實,過度的表揚會讓某一部分孩子的行為出現偏差。

7歲的小侄子從小就天資聰穎,記憶力和學習能力都比同年齡人稍強一點。

全家人都以孩子作為驕傲,可以看出表嫂對孩子的讚揚無處不在,在她眼裡,孩子的每個行為,都值得被歌頌。

「你真棒....你真聰明....」這是我聽到表嫂對孩子說得最多的讚揚話語。

吃飯的時候,和表嫂聊到這個關於「表揚」的話題,她說最近在反思,是不是這種表揚式的教育對孩子不好?

因為,她發現孩子漸漸變得有點「目中無人」。對人愛答不理,很多事情都不聽她的,越來越叛逆。

在學校功課很好,可老師總說孩子調皮搗蛋,有時甚至還會捉弄同學。

有人說「稱讚,就像青黴素一樣,絕對不能隨意用,使用強效葯有一定的標準,需要謹慎小心,標準包括時間和劑量,因為可能會引起過敏反應。」

尤其對於天資聰穎的孩子更是如此,在本來就具有一定天賦的情況下,如果家長肆意表揚,稱讚,很有可能將將真正的聰明變成了"自以為很聰明",這是一件多麼可惜的事情啊。

04

有的人繼承了上一輩的老傳統,吝嗇對孩子的讚美,甚至經常無情的打擊孩子。

因為中國傳統教育自古以來都是含蓄的,內斂的,不擅長於表揚。不知道什麼時候表揚,也不知道該怎麼表揚,這是我們的教育短板。

而有的人則看似吸取了經驗與教訓,在為人父母之後,對孩子一個勁兒的表揚,絕不能讓孩子「沒自信」。

可現在看來,無論是「表揚缺失」還是「過度讚揚」都不是好的教育方式。

我國偉大的教育學家孔子早已傳遞出一個非常重要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

不一樣的孩子,我們的教育方式應該要不同:

比如對待一些天資聰穎,平時就很機靈的孩子,如果你過度表揚可能會讓他得意忘形。

相反,對待一些天資一般,但是踏實的孩子,我們更加需要的是表揚和鼓勵。因為這類孩子,平時對自己就不自信,如果家長還吝嗇自己的讚揚,會讓孩子更加自卑。但如果稍加鼓勵和表揚,他們會更加努力做得更好。

每個孩子對自己的認知,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父母對他的評價。

願每個孩子都可以得到恰如其分的稱讚,不匱乏,也不泛濫,不空洞,也不敷衍。


推薦閱讀:

TAG:傳統教育 | 兒童教育 | 提升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