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教史(39)從西方哲學說起(4)

1、康德

康德,西方哲學上重量級人物,調和前面的哲學思想和開啟後面的哲學思想。是哲學史無法繞開的人物。

康德的學說,是從休謨開始的。康德說:

休謨把他從獨斷論的睡夢中喚醒了

何以這麼說呢?從經驗主義出發,從洛克、貝克萊、休謨,基本上經驗主義這條路就走到死胡同去了。

休謨的懷疑論,使得知識的可靠性基本被粉碎了。那麼如果未來哲學要發展該怎麼辦?

於是康德力圖調和這個問題,康德怎麼做呢?

首先,康德把世界分成兩個世界,分別是此岸和彼岸。

所謂此岸,就是人類能夠感知到的世界,比如說萬物萬物,不僅包括感還包括思。

因此,康德認為,這些萬事萬物的感覺,都是表象,是主觀的。

但是問題在於,表象是怎麼產生的呢?

按照佛教的思想,是通過八識種現互熏的模式產生了種種妄想。

康德的觀點從一個層面和佛教是一致的。也就是說,在此岸世界之外,有一個彼岸世界。

佛教也說:

若如是者;何因緣故;於一切法離言自性,而起言說?答:若不起言說;則不能為他說一切法離言自性。他亦不能聞如是義。若無有聞;則不能知此一切法離言自性。為欲令他聞知諸法離言自性;是故於此離言自性而起言說。(《瑜伽師地論》)

這段話的意思是,假如我們認為我們所感知到的一切都是主觀的,那麼必然有一個心靈去感知事物,所以必然有一個離言的存在,這就是離言自性。

同樣,康德也是這麼認為,如果存在此岸,實際上就暗含著彼岸世界的存在。

從笛卡爾的思想,我們也說過,如果證明了思的主體性,實際上就已經證明了思的客體性。

而那個客體性就是彼岸世界。

因此,所謂彼岸世界,他具備這麼幾點

1、他是此岸的造就者。以佛教語言來說,那個彼岸就是依他起自性,此岸就是遍計所執自性。遍計所執自性他的所依就是依他起自性。

2、他是客觀存在,他具備客體性

3、他是不可知的

第三點,是延續了休謨的不可知論的觀點。在佛教看來,未成佛之人,也是不可知離言諸相的,但是宗教畢竟不是哲學。哲學走向不可知論,但是宗教走向的就是超驗主義。

那麼問題來了,不可知,你何以知呢?

既然彼岸世界你不可知,你怎麼就知道有這麼一個彼岸世界呢?前面我們講過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闡述了思的主客不分性(用佛教的語言就是,一念無明而生妄想),所以雖然從邏輯出發,看似是無法抵達非邏輯的彼岸世界。但是唯一的例外,就是這個思的客體性。

通過論證思的主體性,我們就可以確知必然有一個彼岸世界。但是彼岸世界是怎麼樣的?我們一無所知。

因此康德說:

作為我們的感官對象而存在於我們之外的物是已有的,只是這些物本身可能是什麼樣子,我們一點也不知道,我們只知道它們的現象,也就是當它們作用於我們的感官時在我們之內所產生的表象。感官永遠而且絲毫不能使我們認識到自在之物,只能認識到自在之物的現象。

接下來,當我們能夠證明,彼岸世界和此岸世界,那麼他們是如何作用的呢?

前面闡述貝克萊的時候,貝克萊就直言,對於實體如何作用於我們心靈,哲學家是不知道的。

康德怎麼認為呢?從理性去分析,我們打個比方。

比方說,昨天晚上我做了一場夢。那麼我醒來以後,一對比現實和夢境,我就發現夢境和現實是不一樣的。但是如果我們一直在做夢,從來沒有醒過來,我們如何對比兩者,然後找出「在」是如何作用于思呢?

因此,康德只能坦誠地說,對不起,我不知道。

我們所能認識到就是物自體所給出的現象,而不是物自體本身。

康德之所以是批判哲學,他對前面哲學思想進行一個批判。

第一、對獨斷論的批判。所謂獨斷論,就是不知道自己能認識什麼?就對那些無法回答的問題,盲目回答。比如說上帝是如何作用於我們的心靈。

因此,一個很好的策略是,我們必須對於我們能認識什麼,進行一番考察。那麼康德的考察就是,我們對於物自體一無所知,所謂的不可知論。

在康德之前的哲學流派,我們說過,一般分為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經驗主義,已經被休謨的手中進入一個死胡同了。

那麼理性主義怎麼樣呢?所謂理性主義,就是以理性(生而便存在)為工具,去獲得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知識。

理性主義也是有問題的,問題在於知識基礎是牢固的,但是只是本身不可靠。相反,經驗主義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一個牢固的知識基礎。

因此,只有取兩家之長,避開兩家之短處,這就康德的認識論。

故而,真正的知識是經驗和理性相互融合而成的。那麼怎麼融合呢?

比如說,一個人他經驗了很多東西,然後他只是素材,沒有進行整理的。那麼怎麼整理呢?

通過先天直觀形式。這玩意是什麼呢?

康德認為,人類具有三種先天的認識能力,分別為感性、知性和理性。

那麼通過排列組合,就成為三種能力

1、先天感性直觀形式

2、先天知性直觀形式

3、先天理性直觀形式

其中,越底層的越可靠。

其中,所謂的先天感性直觀形式,就是數學知識。先天知性直觀形式,就是科學。

最後的先天理性直觀形式,這東西最不可靠。因為他老想去探究那個本無法探究的自在之物。也就是過往哲學家所言的第一哲學,形而上學。

那麼我們一條條來看,為什麼說先天感性直觀形式是數學?

康德再次,極力要證明這麼一個結論,就是時空本身是先天的,不是經驗所得的。

他就說:

感性直觀有兩個純形式,它們是先天知識的原則,這兩個純形式就是空間與時間。

這裡蘊含三點

1、他是純粹形式的,無關經驗

2、他是感性的

3、他是直觀的

這一點可以說跟一般人的知識不符。對於一般人認為,時空是客觀存在的,我們感受到時空,只是因為經驗所得。

康德說,錯了。他是先天就存在的,因為沒有時空,根本沒法探討問題,他只是一個先天的認識平台。

換言之,經驗形成的前提條件是時空。

這一點和佛教思想是一致的,佛教認為所謂的時空純屬妄想。所以禪宗發展出頓悟法門。為什麼呢?既然時空在客觀上不存在,那麼離成佛,怎麼會出現要經歷多少時間才能成佛。因此,頓悟就可以成佛,這個思想就是從這裡來的。

因此,康德的意思就是說,你能設想一個沒有時空的世界嗎?根本不可能,所以形成一個原始經驗,首先要依託於時空的存在。所以時空不是客觀的經驗,如果他是客觀的,然後是人類去經驗他,這樣就出現一個問題了。那麼不經驗時空的時候,我們能夠認識世界嗎?

因此,所謂感官形式,就是指數學。為什麼呢?數學分成兩種

1、代數

2、幾何

幾何要依託於空間形式。而代數要依託於時間。比如說1+1=2,這個最簡單的代數式子。

你得先設想一個純邏輯的「1」,然後再設想一個「1」,必須需要時間的介入。

因此,這個感官形式是具備普遍性的,因為先天能力是普遍的。所以這就把休謨那種徹底的懷疑論打破了一點點。

然後我們講知性。同樣的模式就是,後天經驗要和先天的知性結合,知性邏輯要去整頓這堆鬆散的經驗。

那麼什麼是先天知性呢?康德他把這些東西分成十二種,所謂十二範疇。

首先是四大類:量、質、關係、樣式

然後各有三種:

1、量:統一性、多樣性、全體性

2、質:實在性、否定性、限制性

3、關係:個性和偶性、原因和結果、主客體交互性

4、樣式:可能性和不可能性、存在性和不存在性、偶然性和必然性

康德把這些東西,稱之為先天的知性。用這些工具,我們把雜亂的經驗整理成科學知識。

而知性最主要的內核,兩個字足以概括,就是判斷。

那麼前面我們講,休謨懷疑因果關係,康德就把因果律救回來了。康德的因果律就包含在關係之中的原因和結果這個範疇。

因此,通過這十二個範疇,人類所說的每一句話,都蘊藏這些形式。

前面我們講休謨的時候,舉了個例子,說

太陽照在石頭上,然後石頭變熱了。因此太陽為因,熱為果。於是休謨說,這只是反覆的連接而形成的因果錯覺。

但是康德說,太陽和石頭這些都是雜亂的經驗,我們先天的知性認識能力,把它整頓為一組因果聯繫。

那麼這樣一來,就出現一個問題。我們常常說,要尊重客觀規律,否則遭到規律的懲罰。

在康德看來,就剛好反了,不是我們要遵從規律,因為規律本身就是主觀的。是我們的先天的認識能力去整頓這些經驗才出現的。

所以,這叫給自然界立法,所謂哥白尼式的革命。

也就是主客體倒過來了,就是經驗是雜亂的,本身沒有規律,是人類自己去整頓他,才出現了規律。所以不是我們遵從規律,而是我們把先天的認識能力強加給這些現象。

最後就是那個最不爭氣,卻處處要搞事情的理性。

康德前面就說,自在之物是不能被認識的。但是理性非要去認識。

人類要認識自在之物,這種慾望就是理性。

比如說,人類就要去認識上帝,我們要回歸上帝。包括婆羅門教提出梵我合一,我們要回歸大梵。這都是妄想,因為那些東西是屬於物自體的。

其次是,人類把現象的知性整頓的邏輯強硬地用於物自體,比如說知性邏輯有所謂存在與非存在的先天知性邏輯吧。

人類非要去論證,上帝存在不存在呢?實際上就是把知性邏輯套用到了自在之物。這怎麼能論證出來呢?

所以佛教就很聰明去規避這一點,不要問我阿賴耶識存在不存在,信就存在。所以後面大乘佛教提出信仰比論證更為重要,是有理論基礎的。

康德緊接著,為了論證理性是無用的,他提出四組二律背反。

就是,正反命題,看似矛盾,但是兩者同時都是對的。這四組二律背反,類似於佛教所說的十四無記,佛陀對此不回答。

對於上帝,康德從認識論角度說,他不可以被論證出來,它屬於物自體。而從倫理學的角度,他又說,上帝是必要的。

那麼康德的理論,實際上就是那麼一句話,我們能認識什麼?

我們怎麼認識的?

因此從康德看來,所謂的真理對於人類而言並不存在,那是物自體,於我們何關呢?

那麼康德的理論有沒有漏洞呢?

1、先天能力,哪來的?康德避而不談

2、理性幹嘛非要追究自在之物?

3、既然是主觀的,知識怎麼成立?


推薦閱讀:

TAG:哲學 | 佛教 | 大乘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