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一個角度看「教育」

由於我,既是教師,又是媽媽,所以我經常思考兩個問題。其一,我們為什麼要學習?其二,我們教育孩子的目的是什麼?在思考中,我逐漸形成了對這兩個問題的答案。

學習的目的是什麼呢?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生活,在學習的過程中成就更好的自己,在成就自己的同時影響和照亮他人。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呢?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更好地認識自己,更好地理解世界。

大多數家長認為教育孩子就是讓孩子學習,學習的效果怎麼樣?就表現為考試成績的高低。考試成績的高低就決定了孩子能考取的大學檔次,孩子就讀的大學就是他找工作的敲門磚,工作好壞就決定了他未來的收入和生活質量。這個思路邏輯非常清晰,也是典型的由原因推導結果的終值思維。

由於我很喜歡金融,所以我在生活中會更多的運用金融學的另外一種思維模式,就是現值思維。現值思維是終值思維的逆向思維,它是由結果推導成因,從未來追溯現在的一種思維方式。

比如,我們對孩子教育的目的是希望孩子未來的收入更多和生活質量更高,那麼怎麼才能實現這個目標?生活質量不僅僅由物質基礎決定,還有重要的一個內容就是精神世界的豐富。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同步增長,才能讓生活變得更豐富,有品位,有樂趣,人性才能更光輝,更有價值。通過一張圖,表達我想說的。

我們可以通過上圖,你可以發現,原來的邏輯推導,紅箭頭形成的鏈條,只是完成最終目標的路徑之一,且這條路徑的權重有多大,並不能確定。我們承認,工資收入只是影響物質財富的因素之一,但是工資收入可以讓你實現溫飽,卻很難讓你擁有財富。過多的不解釋了,相信大家都理解。

總結:

第一,教育是非常複雜的一個系統,不是簡單的邏輯推導就能實現的,需要多個主體動腦思考,用心經營,才能有好的結果,實現最終目標。

第二,由於每個孩子都不一樣,有的孩子適應紅色鏈條路徑,有的孩子不適應,家長需要以你的孩子為核心,整合社會資源,承擔來自社會、學校、老師,以及其他家長給你帶來的壓力,為你的孩子營造一個寬鬆的學習環境,而不是簡單的把你承擔的壓力直接傳導給孩子。

第三,請把知識和能力嚴格區分開。這是兩個層次的概念。在學校交給孩子的主要是知識,但不是能力;有的人質疑說考試成績好,難道不是能力強嗎?

舉個例子,大家就好明白了。孩子在學校學的知識就好比地上的一堆磚,你學的越多你擁有的磚頭越多,擁有的磚越多,你就可以蓋成摩天大廈,但是蓋樓不僅僅需要磚頭,還要會建築,把磚頭按照一定的順序和結構搭建成大廈,這就是能力。沒有磚頭,就沒有大廈;就是沒有知識,也不太可能有較好的能力;但是知識是形成能力的必要條件,卻不是充要條件。

知識和能力之間還有兩個重要環節,一個是思考,一個是實踐。沒有這兩個環節,知識很難提升為能力。所以,大絕大部分時間用來聽老師講課,是不明智的。因為聽講時間越多,思考和實踐的時間越少。

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老師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只起到點撥的作用,老師恰到好處的指點,孩子通過自己的思考撥開雲霧見彩虹,那才是真正從知識到能力的升華。相反,老師把所有的思考過程都給你掰開了,揉碎了告訴孩子,就好比把嚼過的饅頭餵給孩子,結果可想而知。

但是為什麼那麼多家長和老師寧願把饅頭嚼碎了喂孩子呢?原因就是急躁,焦慮,短期效益。

社會資源的稀缺性,讓我們從小就學會了競爭。老師希望自己教出來的孩子,成績比別的班強,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別人家孩子學習好,所有的自信和安全感都建立在「比別人強」的基礎之上。

焦慮和競爭讓家長沒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而是順手抓住了那個最簡單的衡量指標——考試分數。

這樣簡單粗暴的把教育等同於分數,讓教育失去了本來的面目。

換個角度看教育,可以讓我們看到教育的真實面目。教育本身很複雜,但絕不是只有教師和教育專家才能懂教育。

教育的過程是家長用腦思考,用心陪伴的過程;沒有任何一種成功的教育,不是以愛為基礎的。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每一個家長都可以成為自己孩子的私人教育專家,因為沒有人比我們更了解自己的孩子,更愛自己的孩子。

我們需要做的,就是不斷的學習和成長,理解和踐行教育的真諦——因材施教。


推薦閱讀:

TAG:教育 | 兒童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