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拿大生孩子那些事兒

載入超時,點擊重試

2014年回國時,在做頭髮漫長的等待中,貼心的髮型師給放了一部電影,就是《北京遇上西雅圖》,對影片中幾個產婦一起在美國加州一個月子中心生活的情節印象深刻。

加拿大和美國都是為數不多的有落地國籍政策的國家之一 (據我所知發達國家中只有加拿大和美國),所以赴加生子自然也很流行,大多數有此服務的月子中心聚集在多倫多和溫哥華這兩個華人集中的城市。

佔盡地理優勢,風景秀麗,氣候宜人的溫哥華。

網路上常見的赴加生子的廣告,基本上包含三點:

  1. 孩子出生便入加拿大國籍,長大回來讀書省百萬學費;
  2. 加拿大福利高,孩子可享受牛奶金到18歲;
  3. 孩子18歲時可擔保父母移民。

看起來是不是有點吸引力?

在《北京遇上西雅圖》里,湯唯扮演的女主角在機場過海關時,特意在肚子上綁了束腹帶,以便不被發現而遣返。那麼很多朋友們就很好奇,赴加生子是否全程處於灰色地帶,是否合理合法呢?

那麼我先講講自己在加拿大生兩個孩子的過程,再來解答上面的問題吧!

在加拿大生孩子之費用

在博士第四年突然懷孕,畢業時間也因此推遲,還引來老闆對我的各種小牢騷小不滿。那時還沒有移民,家人很擔心要承擔很大開銷,但其實全程沒花一分錢。

在安省,拿學生簽證的國際學生都要買學校的醫保,叫University Health Insurance Plan (UHIP),包含生育險,所以生孩子的費用基本上可以報銷。而當時??哥已經在小倫敦的醫院上班一年多,在安省拿著工作簽證並且有6個月以上工作合同的外國人也可以跟本國人一樣享受政府的公費醫療,叫Ontario Health Insurance Plan (OHIP),配偶和孩子也享受同樣的待遇,所以我一直沒有買學校的保險。加拿大的醫療體制有一點值得稱讚,就是100%免費,且不需要墊付,看醫生和住院全憑一張醫保卡,沒有繁瑣的入院和報銷手續。

Bill Oxford/iStock/Getty Images

如果拿著訪問或者旅遊簽證來生孩子,則需要自費,具體費用因人而異,一般順產2萬加元,剖腹產2-3萬加元。這是指懷孕期間沒有任何問題,全程順利的費用。如果中間需要做很多檢查,生產過程中有任何意外情況,費用可以再增加很多,所以有此計劃的朋友計算費用時不能太保守。

在加拿大生孩子之產前檢查

得知自己可能懷孕之後,我約了家庭醫生,一個印度裔大媽,給我做了簡單的檢查,算了預產期,然後開了驗血的單子,並說每個月要見她一次。

steadyhealth.com/articl

與國內做所有的檢查都要去醫院不同,在加拿大,家庭醫生的診所,藥房,驗血中心,影像中心,都在醫院外獨立經營(不知道是否自負盈虧,歡迎知道的朋友指點),這樣很大程度但減輕了醫院壓力。除了藥房,其他這幾個地方都是要預約,患者則需要按照預約時間去不同的地方。個人覺得還蠻方便,每個地方門口都可以停車,預約也算準時,不需額外排隊,除了買葯都是免費,所有的結果都會發給家庭醫生,不需自己帶著,也不需重複檢查(除非結果不夠清楚)。

shoppers是在加拿大最受歡迎最常見的藥房,除了處方葯,非處方葯,也有零食和日用品。

產檢的流程跟國內差不多,包括前期的驗血,B超。家庭醫生收到結果會跟我面談。到19周左右的時候做第二次B超時,影像中心會問是否要知道baby的性別,有些人會選擇不想知道,到出生時有一個驚喜,但我們選擇了知道,這樣方便準備衣物。

前面所說的,需要自費的媽媽們,每一次驗血,B超,見家庭醫生都是要單獨收費,後面的入院的賬單則是跟醫院結算。

費用高昂是北美醫療體制的頑疾

懷孕前6-7個月,每月都要見一次家庭醫生,當然中間有需要,也可以臨時增加預約。最後2個月家庭醫生會推薦一個obstetrician (OB),就是產科醫生,來管我一直到生產結束出院。見產科醫生就需要去醫院了,他們比較忙,經常要等半個小時或者更久。所有的產檢都是我獨自開車去的,??哥陪過一次見產科醫生(就在他工作的醫院。。。),一看別的孕婦都是自己,以後也不陪了。

在加拿大生孩子之產前培訓班

懷孕前期家庭醫生和朋友都推薦我們去參加產前培訓班,是當地衛生局組織的,記得當時是$10,如果表示無力支付,也可以不交。可以選擇在家附近的圖書館上課,可以周末,也可以平時晚上,大概是6節課。剛剛又看了一下網站,已經漲到$30,一共4節課。其他城市的當地衛生局也有相應的課程。

有一件小事,註冊產前培訓班的時候,有一個問題是孕婦年齡是否是teen(指十幾歲的孩子),如果是的話會單獨安排在一個班。早孕媽媽身心都需要額外的照顧,社會歧視會帶來很大的心理壓力,所以我對這個體貼的細節印象深刻。

還有一件事,上產前培訓班那個月我需要做助教,任課教授安排的時間是到晚上6點半,培訓班也是6點半開始,於是我實話實說要求把助教時間提前,騰出路上的時間。教授不僅沒有不悅,還關心的問我的產科醫生是誰,看是否跟他們去年的是同一人。。。

培訓班還是有點無聊的,就是很多夫婦在一起練習換尿布,分享懷孕心得,還有一些基本的常識。有一個訓練比較實用,教准爸爸如何給臨盆肚子痛的准媽媽按摩。此外也學習了一些專業術語的英文,不至於到醫院不知道如何表達。

Nicola Tree/Photolibrary/Getty Images

培訓班有一節課專門講汽車安全座椅,如何選擇和安裝,寶寶出生後回家,如果沒有安全座椅,或者安全座椅已經過安全期,或者沒有加拿大專門的安全標誌,不准許出院。

在加拿大生孩子之入院生產

在預產期前六周,醫院給一個大信封,裡面有很多表格,讓我回家填好,然後安排pre-admission。表格的內容就是我的個人病史,過敏史,懷孕過程的一些細節,住院後需不需要翻譯(不愧是移民國家,還想到這一點),生產期間要不要選擇無痛,要不要配偶來剪臍帶,非常細緻,甚至還問生完孩子立刻想吃什麼東西。填好表格,我按照預約時間跟一個護士到一個辦公室,她和我一起過一遍表格,說要準備兩件東西,汽車的兒童座椅,維生素D,還給了一個大袋子,裡面有插頭保護蓋等baby出生後用的上的居家安全小工具。

當時給了很多safety 1st的小工具,後來一查市面上售價不低。

在預產期的前兩周,突然感受到宮縮,過了一天一夜之後疼的難以忍受,便與??哥一起去了醫院。之前看產科醫生是在兒童醫院的五樓,記得她說過,快生的時候去四樓,跟前台說,我感覺要生了,他們會安排。我們過去的時候是晚上十點多,前台立刻聯繫了值班護士,護士帶我去一個房間,做了簡單的檢查,發現宮口開的不到四指,還不能入院,監視了一下胎動頻率就讓我們回家了。

Matthew Trevithick/980 CFPL

兩次生孩子都在這個醫院,非常感謝他們專業的醫療團隊。

被趕回到家以後我痛的昏天暗地,泡熱水澡,坐瑜伽球,都有所緩解,但還是非常痛苦。忍到不行了,隔天又去了一次醫院,一樣的流程,護士說還是不夠四指,又一次被趕回家,欲哭無淚。

後來當測宮縮頻率的app不斷彈出窗口說要立刻去醫院,我也還在家堅持著,晚飯還給??哥做了一個油燜大蝦。那天夜裡一點多,感覺真的不行了,??哥攙著我,第三次帶著待產包去了醫院。從醫院停車場走一個室內通道到兒童醫院二樓,那天不知為何,通道的門關上了無法打開,好在他是醫院員工,可以刷卡開門,否則我們要繞到正門,至少要多走10-15分鐘路程,想想都很可怕。

坐油燜大蝦的時候,還跟一個高中的好友聊了一會微信。

這一次護士開心的說開了四指,可以留院,問我要不要打epidural (硬膜外麻醉,俗稱無痛分娩),我毫不猶豫的說要立刻打。而生二兒子的時候,因為二胎比較快,護士溫柔而堅定的跟我說了兩遍:「看著我的眼睛,要是來不及打麻醉,相信我,你可以的!」 可痛的我真是一點也相信不起來。。。好在後來及時打了麻醉。

這張圖裡護士,產婦,陪產丈夫的位置跟我的經歷是一模一樣的。

准許留院後就很舒服了,躺在床上不需要動,兩個護士一起連床帶我推到了產房,在醫院的全程里,每個醫生和護士過來見我時都會自我介紹,問情況時也親切又自信,我忐忑的內心頓時安靜下來。不得不承認醫療工作者對患者的態度也是治療的一部分。在兩次在醫院生孩子後,我深刻理解了為什麼在加拿大護士同醫生一樣受社會尊重,因為在整個醫療過程中,大部分的工作是由護士完成的,醫生只是在最重要的時刻出現。

麻醉師在給產婦注射硬膜外麻醉(無痛分娩),我的護士當時也是這樣給予安慰和鼓勵。

在產房住下後,有一個專門的護士全程陪護,她們一般都是registered nurse (RN), 工資很高,也很專業。護士需要午休,或者換班時,會安排另一個護士過來,保證產婦身邊一直有人。幸運的是,當晚很快有當班的麻醉師過來,我背對醫生坐在床上,護士在我面前拉著我的手,不斷鼓勵。據猴哥說麻醉師拿著一個粗壯的針管把麻藥打入脊椎,很快我就感覺下半身涼颼颼,護士扶我躺下,插尿管,檢查兩邊麻醉的程度。

豁出去形象,發一張打完無痛在休息的我

因為入院前痛了幾天,留下心裡陰影,我問護士麻藥會堅持到什麼時候,最後還會痛嗎?她溫柔的說,會一直到最後縫針結束,放心,不會再回到之前。不痛了以後,整個人都放鬆下來,昏昏沉沉的睡著了。等睡醒以後,護士問我想吃什麼東西,不能吃固體,只能喝透明的液體,他們有果凍和飲料。休息了一下食慾大好,吃了兩份果凍,喝了兩瓶ginger ale (一款流行的碳酸飲料)。

用姜做的飲料,但是完全沒有姜味,很好喝。

產房另一側的嬰兒床

產房衛生間里的按摩浴缸。

快生的時候,來了當班的產科醫生,兩個住院醫生,幾個護士,醫生和護士一邊給我講要怎樣用力,一般與我談笑風生,讓我感到這是一件非常歡喜而不可怕的事情。護士在腿上給我放了布,醫生在下面接生,??哥站在我身邊,並沒有大家相象的會見到很恐怖血腥場面。由於沒有痛感,在用力了幾次之後,醫生告訴我hold on (停一下),但鐵蛋已經迫不及待的出生了!我聽到他的哭聲,眼淚一下子就下來了,如此奇妙的時刻,真是美好和感動!

後來猴哥親手剪了臍帶,據說像是剪塑料。接下來也是護士和醫生各種忙活,拔尿管,拿掉麻醉的針頭,baby被帶到產房另一側的嬰兒床上擦身體,包起來,做一些檢查。生完後感到很餓,護士給拿了一份烤麵包和黃油,一大杯飲料,我一下吃完了,感覺還不夠塞牙縫。

轉到普通病房後,又有一個護士專門負責產婦,也是非常熱情體貼。baby就在我們旁邊的小床睡,有個可以放倒的沙發給陪護的丈夫休息用。期間有兒科醫生等人過來給孩子做一些檢查,不需要自己跑。產婦的一日三餐也有專門的人來送,並會過一個小時左右回來收吃完的空盤子和杯子。

出院的時候,我都還很精神,可是回到家日夜照顧一個新生兒時,才真正感到了做媽媽的辛苦。而在二兒子鋼蛋出生後,一直忙於工作,力不從心,真心感受到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不容任何忽視和錯過。

在加拿大生孩子之產後護理及補充

一孕傻三年,生完二兒子後又一直忙於工作和搬家,好多細節竟然記不清楚了。為此我特意採訪了一個媽媽(化名方方),她在中國和加拿大都有過生產經歷,非常全面的感受了加拿大在懷孕生子方面的人性化。

方方是在老大三歲半的時候一家人來加拿大生活,後來懷孕,老二(以下稱為妹妹)在加拿大安省南部城市溫莎出生。方方與我的生孩子經歷有一點差異,在懷孕12周的時候,她就被家庭醫生推薦去見產科醫生,一直到生完。

此外她所去的產前培訓班是免費的,而且從懷孕開始到六個月都可以參加,每周一次,還有很多額外的福利,包括每周領取超市購物卡10刀,還有全新嬰幼兒尿布玩具等等。

其實我們傳統觀念上,都把注意力放在孕婦身上,等寶寶降生後,又集中關心寶寶,往往忽略了身心都非常脆弱的產婦。

方方在國內生完老大時,堵奶十分嚴重,一度情緒崩潰,但並沒有受到關注和重視。而在加拿大生完妹妹後,在醫院期間,護士經常過來手把手檢查媽媽餵奶姿勢是否正確,是否有堵奶的情況,如果回家以後還有餵奶的問題,可以撥打24小時在線的專門幫助媽媽餵奶的診所,會一對一指導。

每個城市都有就近的幫助媽媽母乳餵養的診所,由專業的醫護人員來講解。

另外,護士還會仔細詢問媽媽及伴侶有沒有產後情緒問題等等。有一個專門的護士過來給產婦一個長長的單子,包含照顧新生兒和產婦自己的方方面面,逐個講解。

除此還特別放了一段視頻,內容是如何管理產後媽媽的情緒,比如孩子哭鬧不止,但不是健康性的問題,而媽媽自己覺得非常辛苦和煩躁時,醫院建議媽媽把孩子放在一個安全的環境,自己去封閉的空間調整一會情緒,再出來陪伴孩子。此外,如果產婦覺得自己情緒持續不好,可以撥打政府專門的熱線電話,會有人幫助。說到這裡,我也想起了當時被反覆囑咐過這個熱線電話。

當時護士反覆跟我說如果孩子出生兩周後,我一直感到抑鬱,一定要聯繫醫院。看來產後抑鬱不容忽視。

總的來說,在加拿大生孩子全過程中, 方方面面都體現了人性關懷,產婦和孩子都得到足夠的重視和關愛。

在加拿大生孩子之牛奶金,托兒補助,父母假

  • 牛奶金 (canada child benefit)

    大家都知道高稅收的發達國家為鼓勵生孩子和幫助有孩子的家庭,有牛奶金的福利。那麼誰可以領牛奶金呢?

簡單的說來,加拿大公民,持楓葉卡的移民,外籍工作人員,外籍留學生的孩子都可以領牛奶金。所以父母的身份,也就是合理合法在加拿大生活和報稅,是孩子領牛奶金的唯一考量,而不是孩子的國籍。哪怕父母和孩子都是加拿大公民,但在其他國家工作生活,那麼孩子也不能領牛奶金。

牛奶金每月能領多少?這個就要看父母前一年的報稅收入,收入越少,牛奶金就越高,具體金額可以用政府的計算器 (https://www.canada.ca/en/revenue-agency/services/child-family-benefits/child-family-benefits-calculator.html )。最多的情況下,牛奶金可以領到每個6歲以下孩子每年 $ 6,496, 6-17歲每年$5,481。算一下每個孩子18歲之前最多可以領十萬加元,按照最近的匯率,相當於54萬人民幣。。。

  • 托兒補助 (child care subsidy)

    在人工昂貴的加拿大,送孩子去daycare (託兒所)自然非常貴,動輒每月一千多刀就沒了,這還是一個孩子的費用。所以政府的托兒補助就非常的有幫助。

加拿大的託兒所也是一個比較大的話題,如果朋友們感興趣,以後可以專門寫一篇。

跟牛奶金的考量方式一樣,申請託兒補助也是看父母在加拿大的身份和報稅收入。也是收入越高,父母要交的托費越高,這也是高稅收國家「劫富濟貧」,縮小貧富差距的方式。所以很多加拿大媽媽抱怨因為上班有收入要交昂貴的托費,還不如家裡帶孩子在經濟上更划算。

父母的報稅年收入小於2萬加元,那麼孩子上託兒所的費用政府會100%負責。那麼你可能會問,那我就少報點收入行嗎?

自然是不行的啦,報稅是件非常嚴肅的事情,以後可以寫一篇給大家講講。只要記住一個原則,在加拿大,你別想占政府的便宜,政府也絕對不會佔你的便宜。

  • 產假和父母假

    (maternity leave & parental leave)

    在加拿大正式的工作都是要交Employment Insurance (EI),也就是失業保險,裡面涵蓋內容很多,如果大家感興趣的話,以後也可以專門介紹。產假和父母假是失業保險中的一種。加拿大的父母可以休一年半的產假,如果媽媽要提前回去工作,爸爸也可以休產假在家照顧孩子。

圖中詳解父母假EI,可以休12個月,也可以休18個月,但收到失業保險的總額是一樣的。

如果休12個月,政府會按照工資的55% (前提是工資低於$ 51700,若超過也按照這個數字計算)發給申請人失業保險金,發放時間最多15周產假+35周父母假。如果休18個月,政府會按照工資的55%發15周產假,工資的33%發61周父母假。總數還是一樣,但休假在家帶孩子省去不少托費呢。

那麼赴加生子靠譜嘛?

其實既然這麼多人前仆後繼的赴港生子,赴美生子,赴加生子,那一紙護照確實有些實際用處。

我們來看一下文章開頭的幾個問題來逐步分析。

孩子出生便入加拿大國籍,長大回來讀書省百萬學費?

到發文為止,加拿大還是落地國籍政策,出生便可以申請加拿大護照,回來讀書只需要付本國人的學費。所以是真的。

加拿大福利高,孩子可享受牛奶金到18歲?

前面已經解釋過,牛奶金和托兒補助,不按照孩子的國籍,要看父母的身份來定,如果父母是中國公民,又在中國工作,沒有跟加拿大報稅,孩子自然不能申請這些補助。但若赴加生子後,媽媽讀書/工作/移民留在加拿大陪孩子並報稅,就可以領牛奶金。所以,可能性很小。

孩子18歲時可擔保父母移民。

孩子18歲後,是加拿大公民的話,是可以擔保父母移民。但前提孩子要有工作,報稅收入符合擔保父母移民的最低標準,並按照這個收入連續報稅三年以上才有資格申請,還不算上申請後等待的時間,是否能被選中這些。所以跟上一點類似,可能性非常小。

最後一個問題,赴加生子合法嘛?

為了拿出一個確定的答案,我特意花時間查了,加拿大移民局網站上明確回答了這個問題:合法

詳情請見:canada.ca/en/immigratio

但前提是要有充足的資金,保證按時離境,對加拿大沒有安全威脅。簽證官看材料時只考察是否對加拿大造成安全威脅,以及能否按時回到原國家,而不應該考慮申請人有沒有「生育旅遊」的想法。

不過,不得不提的是,溫哥華有位Kerry大媽多年來為了抵制生育旅遊也是嘔心瀝血,在2018年3月到7月,她終於在全國收集到了足夠的簽名,將請願遞交了國會。目前為止,自由黨和保守黨都有國會議員明確表態,並在國會會議提出反對「生育旅遊」,認為這樣的行為傷害納稅人的利益。我個人認為,當今的國際形勢趨向保守,加拿大聯邦政府通過此條法案是早晚的事。

站在溫哥華列治文醫院牌子前的Kerry Starchuk。

但此舉針對的只是赴加生子,即便這個法案通過,在加拿大工作或學習時不小心懷孕生了孩子,寶寶還是可以獲得加拿大國籍的。

總體來說,相比其他發達國家,加拿大擁有非常包容的社會環境,留學生和移民融入主流的機會更高。當年我獨自一人來加留學,完全沒有移民的想法,但後來逐漸適應並喜歡這裡的生活,孩子出生我們便有了安家的感覺(西方文化認為有孩子之後才算是建立家庭),因此大兒子出生不久便通過聯邦快速移民通道提交了申請,六個月之內拿到了傳說中的楓葉卡。

那麼問題來了,孩子在這裡出生,對移民加分有沒有幫助呢?

請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公眾號,我會在以後的文章中解答。

weixin.qq.com/r/Ai_BmU3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TAG:生孩子 | 產婦 | 赴加生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