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非官宣的華為「城市智能體」

作者 | 張戈 (公眾號ID:TechECR)

跟上華為的節奏,確實也不容易,尤其在智慧城市領域。

雖然尚未正式發布,但官網、官微均已進行刷新,「城市智能體」將成為華為對智慧城市的最新理解。非官宣的解讀:既然城市是生命體,智慧城市就應該成為智能體;既然物理世界已經在各場景中載入智慧,數字世界也已真實存在,又何必嚴格區分兩者的界限。

載入超時,重試中

華為智慧城市極簡史

上述解讀完全來自非官方,因為官宣應該安排在2018高交會期間。但梳理歷史傳承,還是可以理解華為智慧城市的理念演進。通常認為,華為提出完整的智慧城市理論是在2016年。此時,其發布了智慧城市生態圈行動計劃,並發布了「一雲、二網、三平台」解決方案架構。依託該架構,華為為城市提供首個可落地的智慧城市頂層設計。

又過一年,即2017年。此時業內開始將智慧城市認知為「有機生命體」,並進入智慧城市3.0階段。與此對應,華為提出「智慧城市神經系統」理念,強調智慧城市應該知行合一,強調智慧城市不應該只是思想的巨人。智慧城市既應該有發達的中樞神經系統(城市大腦),也應該包括數據採集、數據傳輸的周邊神經體系。

應該說,在「智慧城市神經系統」階段,華為已經在跳出單純ICT思維,開始以城市思維設計解決方案。當然,此後華為發布的「沃土數字平台」,也是智慧城市頂層設計的又一重要里程碑。物聯網、大數據、GIS、視頻雲、融合通信等五大城市基礎數字資源,皆被統籌規劃於同一基礎平台。

華為悟出的一些道理

上述即是華為智慧城市的極簡發展歷史。在經歷「一雲、二網、三平台」、「神經系統」、「沃土數字平台」等不同階段後;在參與建設了160餘座智慧城市後,華為率先悟出來一些道理:

智慧城市不是只有耀眼應用的空中樓閣。涵蓋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等全棧全場景的數字化平台,才是智慧城市的根基。同時,智慧城市建設還要耐住寂寞。搶著干數據融合、數據治理等苦差事,才能解用戶燃眉之急,才能讓用戶看到華為智慧城市的戰略耐心。

「城市智能體」的三個前提條件

言歸正傳。或許就是在清晰了上述道理後,華為進一步提出了「城市智能體」理念。「城市智能體」是將物理世界與數字世界融入同一維度進行統籌思考,以數字化平台為底座,將人工智慧植入各類城市應用場景。

當然,「城市智能體」又可拆分為「城市」、「智能」、「體」三部分要素進行解讀:士農工商、酒館茶肆、學校醫院皆可稱為「城市」;提供涵蓋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的數字化平台,屬於「智能」;而將物理世界與數字世界融合為一,將數字化平台與應用場景融合為一,則為「體」。

正因如此,對「城市」、「智能」、「體」的理解,或將成為此後智慧城市建設的事實標準,也將成為建設「城市智能體」的三個前提條件:即是否對城市的各類應用場景有充分的理解;是否有足夠的數字化能力,支撐城市對智能持續需求;是否有健全的生態體系,連接溝通物理世界與數字世界。在此方面,可對照華為的能力逐一進行解讀:

每一次建設都是一次理解

首先分析華為對「城市」的理解。每參與建設一座智慧城市,就是一次理解,至今華為已理解了160餘次。目前,華為智慧城市解決方案已落地於全球40餘國家的160多座城市。僅2017年,華為在中國就參與建設了北京、深圳、桂林、益陽、高青等48個智慧城市項目,與80個城市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更需強調,華為是從城市規模、產業引領、應用場景等不同維度,逐漸理解了如何建設智慧城市。一線城市為智慧城市制高點,但數據融合又是此類項目的建設難點。通過深圳智能交通建設,華為理解了行業應用以行業數據縱向打通為前提。與此類似,通過智慧龍崗的建設,華為又理解了跨領域的應用協同,又是以系統間橫向數據融合為必要條件。

不僅於此,華為還理解了「產業引領」對二三線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意義。由此華為建設了以智慧旅遊為抓手的智慧敦煌,以物聯網為抓手的智慧濰坊,以智慧農業為抓手的智慧益陽。當然,如再細分到應用場景,相關案例則更多。

在智慧旅遊領域,華為擁有智慧三亞、智慧桂林、智慧鹿泉等案例;在智慧農業領域,華為建設了智慧高青、智慧城陽(海水稻)等案例;在推動城市產業轉型方面,華為建設了智慧克拉瑪依、智慧濰坊;在智慧環保領域,華為建設了智慧桓台;在智慧新區領域,華為建設了智慧蘭州新區、智慧天津濱海新區等。此外,在智慧警務、智慧醫療、智慧教育、智慧安監、智慧水利、智慧應急、智慧電錶、智慧路燈等領域,華為也積累諸多案例。

在每一座智慧城市都擁有一枚 「標籤」之後,華為也藉此告知業界,雖然智慧城市建設必須堅持「一城一策」的頂層設計,但相關經驗可以借鑒,華為已經對各類產業定位的城市、各類應用場景均有以實踐為基礎的理解。

全棧式智能

再分析華為對「智能」的理解。當然這是其立足之本,過去10年華為研發投入已達到3940億元,今年更是達到了1000億,累積獲得專利授權62519件。同時,其還在全球成立了15個研究所、36個聯合創新中心、11個OpenLab開放實驗室。

對應於智慧城市,可尤其關注華為雲和人工智慧。2017年初,華為正式發布公有雲戰略。由此,華為雲也成為智慧城市的數字化基礎平台,而且集應用開發、數據賦能、業務賦能的平台。HC2018期間,華為還發布了全棧全場景人工智慧解決方案,人工智慧將融入城市各類應用場景。

拆分該解決方案,華為Atlas人工智慧伺服器,每天可處理上億張圖片,是業界平均水平的30倍,這是什麼概念,城市中每一個角落抓拍的監控圖片,都將及時得到處理;而植入華為人工智慧晶元的攝像機,可同時抓拍4車道車輛的200張人臉,是業界水平的4倍,這是什麼概念,在智慧交通領域將沒有心存僥倖,也沒有漏網之魚,每一次實線並道,每一次開車打電話,都將被記錄在案。

「城市智能體」更需要生態夥伴

上述即是華為對「城市」的理解,以及在「智能」方面的能力儲備,而如何將「城市」與「智能」,將物理世界與數字世界,將數字化平台與應用場景融為統一的整「體」。答案:既依靠自身技術能力,也必須依靠生態夥伴。

自「智慧城市生態圈行動計劃」發布以來,華為已經聚集了業界30家一流的企業,共同進行智慧城市建設。其中既包括資金、總包集成、運營合作夥伴,也包括專註各類場景的ISV夥伴。由此,城市中的政務、交通、教育、醫療等應用場景,都將與智能數字化平台融合,成為場景智能體,而各類場景智能體的橫向協同,也將最終使「城市智能體」全貌呈現。

【TechECR】關注科技企業生態體系建設,這裡有思考、有觀點;有點頭咂嘴,也有會心一笑。創始人:張戈,曾任《商業夥伴》、《電腦商報》副總編,不碼字,不寫稿子、只輸出有質感的文章。以生態合作為視角,研究IT產業18年,常年保持對ICT企業、IT方案商、IT渠道商保持高頻度採訪。同名專欄現已入駐各大主流媒體平台。合作聯繫:zg777zg@sina.com

目前已同步入駐:百家號、頭條號、一點號、搜狐號、企鵝號等自媒體平台。


推薦閱讀:

TAG:城市 | 華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