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讀書】道可道,非常道

轉載請註明出處:公眾號 阿甘看天下

中秋刀光後,深秋涼意一天天浸潤。在這樣一個寂寥凄清的周末,扯點兒啥好呢?這也敏感那也碰瓷,總不能天天學胖胖的鴕鳥拱沙子吧?沏一盅清茶,晨風中怔怔出了會兒神,突然憶起了榮夷公和虢公長父。非常時期,歷史總讓人浮想聯翩。

人老奸,驢老猾,兔子老了鷹難拿。人作為萬物靈長,並不能完全擺脫動物與生俱來的本能,如果上了些年紀,在趨吉避凶的本能驅使下,極易產生消極避世之念。表現在思想和行為上,就是日漸疏遠儒家入世有為、報國濟民之宏願,轉而追求人生下半場精緻利己、出世無為的生活真諦,進而和老莊之道愈來愈覺親近。

道家鼻祖老子所著道德經,講的是自然之道和人之修德。筆者一位故人,日前剛拿到副廳級終身飯票,就因貪墨敗度被喝茶,再見時頗有鳥之將亡其鳴也哀之意。臨別潸然,謂囹圄內終日唯以道德經釋懷,悔往昔沉浮宦海無心參悟,乃致有今日之禍。筆者默然無對,人在仕途、財運亨通時,有誰能忍得青燈古卷之冷清呢?

上篇 明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這就是千古奇書道德經開篇氣象。世人讀老子,洞覽全篇者稀,淺嘗輒止者眾,慎終如始者稀,有始無終者眾。何也?蓋因一遇疑問不得其解,興趣先減了三分,疑問愈多愈加興味索然,終至半途而廢。而倒在開篇這幾句的,眾生中不在少數。

拋磚引玉。道就是自然規律,它可以用語言表述出來,但不是我們通常意義上所講的道路;名是人類加諸於世間萬物的稱謂,但不是我們通常意義上所講的姓名之名。天地初生之際,世間萬物並無名稱;世間萬物有了名稱後,便像母親一樣派生出無數新生事物來。因此,經常心中無欲、保持客觀,就能觀察到世間萬物的奧妙本質;經常心懷慾望、陷入主觀,便只能看得到世間萬物一邊一角這些表面現象。事物的本質和表象,兩者同時存在、同時出現,但名稱卻不一樣,同樣被稱作深邃奧妙。深邃難解,奧妙難言,這就是抽象天地萬物之間內在規律的道。

打個比方。經濟之道講究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後者一旦束縛了前者而又拒絕革新,下場必然是被取而代之。上下五千年,一圈一圈或大或小的同心圓,述說著一部接一部新興-發展-墮落-取代的輪迴史,而城頭變幻大王旗的根本原因,就是家天下抑或是集團天下公器私用,終至腐朽墮落的生產關係桎梏了生產力的發展。

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只為滿足消費,否則本末倒置過度投資,必然招致產能過剩,繼而釀成經濟危機。而靠投機取巧的行政化消滅過剩產能,又必然造成資源浪費。浪費不光可恥,它還逆天,而逆天是要遭受天譴的。道德經雲,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而奉有餘。損不足奉有餘,恰是王朝更迭之禍根。

完全市場經濟崇尚的是自由競爭,三教九流的從業者在道德、法度框架內賢者勝出、劣者淘汰,一切交由市場裁奪。三公九卿的職責呢,就是宣講王道、教化國民,制定法度並監督實施,而力戒自身入場獲利,否則便是官商勾結的取禍之道。

兩百多年來,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創造的財富、文明有目共睹,儘管也有瑕疵,但比起披著市場外衣的權力主導型經濟,高下優劣一目了然。權力公有、財產私有,還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低效甚至無效投資,避免名為資產實為負債的產生。

道德經上篇講道,道是客觀的,是世間萬物的運行規律。下篇講德。德是什麼?德是人的行為準則,德是主觀的,是道在人心中的鏡像。人之立,立在尊道貴德。

下篇 修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這是老子下半篇德經開篇,直指人心更值得咀嚼玩味。

「無為」二字貫穿整部道德經,並非解作『無所作為』,而是不做違反道的事。無私慾做事是「無以為」,「有以為」類似儒家學說中「善欲人見,不是真善」

上等有德之人,不刻意表現自己有德,所以有真德。下等有德之人,刻意表現自己沒有失去德,所以反而會喪失真德。上等有德之人不違反道,也沒有私慾動機這樣去做。下等有德之人違反道,是因為有私慾動機這樣去做。上等有仁之人行仁,是沒有私慾動機的行仁。上等有義之人舉義,是有私慾動機的刻意舉義。上等有禮之人倡禮卻無人響應,於是只能擼起袖子動手拉人就範、強加於人。所以,

失道之人只能退而追求局部之道,也就是德;失德之人只能退而追求局部之德,也就是仁;失仁之人只能退而追求局部之仁,也就是義;不仁不義之人只能再退,追求表面上的尊卑之禮。禮這個東西是道被(層層)削薄後的產物,是禍亂的源頭。上述這些自詡懂得道德仁義禮的人,看到的其實只是道的表面,這就是愚昧之始。因此,大丈夫要立足於加強道而不是削弱道,要立足於追求道的內在本質,而不是追逐道的表面現象,要捨棄道德仁義禮的虛華表面,而去追求道的厚實本質。

老子的道德觀,粗看之下晦澀難明,甚至讓人昏昏欲睡。但結合五千年華夏文明史細思之下,卻又無不應驗。古拙質樸的三皇五帝時代,公權力推行禪讓制,尊道貴德天下大治,甚至民不知有君;及至禹夏商周往後,世襲製取代了禪讓制,不論家天下還是變種集團天下,崇尚外儒內法,篡奪公天下後距離道德漸行漸遠。

法家講嚴刑峻法,而即使是儒家力推的仁義禮,終究淪為政客們遮羞的華麗外衣,仁義的外衣下,法度森嚴、尊卑有別的「禮制」才是貼身內衣。儒家亞聖孟子提倡「四端」學說,講「惻隱之心仁之端、羞惡之心義之端、辭讓之心禮之端……」,而當王朝更迭、被動處於卑位的社會下層並不情願響應禮制時,此時上層的惻隱之仁、羞惡之義、辭讓之禮就蕩然無存,剩下的只是「攘臂而扔之」的暴力了。

更荒唐的是,禮法社會中,「禮」還是一個可以任意打扮的小姑娘。掌握所有社會資源生殺予奪大權的階層,往往通過禮這個工具,把自己打扮成普羅大眾的救世主和奴僕。仔細想想,從天子帝王稱孤道寡,到物業公司言必稱一心一意為業主效勞,都是禮之一字的精巧盜用。誰是主人、誰是奴僕,誰還沒有自知之明呢?

尾聲。老子的思想博大深邃,憑藉對自然、社會、人性的深刻洞察,亂世前從容辭掉周朝圖書館長這份體制內公務員工作,獨自騎青牛西出函谷關避世。而其在關前留下的這短短五千言,是人類歷史上用字最少、卻含義最為深刻的哲學集大成巨著,完全代表了先秦諸子百家時代華夏哲學的巔峰水準。這座巔峰俯瞰後世,縱然秦漢雄壯、唐宋風流、民國璀璨……這些或長或短的歷史時代都只能仰之彌高。

往期不可見文章,請移步同名公眾號『阿甘看天下』查看。


推薦閱讀:

TAG:道家 | 人文 | 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