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考古故事|戰國繒書的發現與流失

說起蔡季襄,從事文物收藏的人無人不知。這位被稱作「文物界奇人」的藏家不僅首先發現在戰亂中被遺失的四羊方尊,還被已故考古學家商承祚如是評價,「蔡君季襄,收藏尤富,舉凡漆、木、銅、陶、革帛之屬,充斥其間,異物奇器,多所未見。」

蔡的一生藏品甚豐,但他在收藏中也有不少遺憾。1946年,他就將在長沙子彈庫戰國楚墓中出土的戰國繒書轉讓給美國醫師柯克思。

美國醫師騙取繒書獲得學位

1942年9月,長沙子彈庫楚墓被盜掘出土一件舉世聞名的楚帛書,它是迄今發現的先秦時代唯一一篇縑帛文字資料。據載,蔡季襄獲悉有人盜掘古墓後,匆匆趕到現場,只見其中器物多被盜走,正欲離去,忽見坑沿有一團東西,拾起一看是揉皺的絲織品,便用手帕包好帶回家中,展示卻是晚周的繒,以漆寫字和繪畫,整幅已變成深赭色,上面字畫很難辨認。

關於帛書的摹本,蔡於1944年首次刊行(石印本),書名為《晚周繒書考證》,此書一出,引起轟動,同時也引來時任湘雅醫院醫師的美國人柯克思的關注。據郭學仁回憶,柯克思馬上找到蔡季襄,並提出由他帶原件回美國,用紫外線攝影后製版,連同蔡著《晚周繒書考證》由柯克思翻譯在美國出版,隨後預付稿酬1000美元,還答應出書後再寄9000美元。

但是,柯克思回到美國後,不僅賴掉了9000美元,而且將蔡季襄的著作署上自己的名字出版,並以此得到了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這部珍貴的戰國繒書現藏於美國華盛頓亞洲美術館。

考古發掘又現精美繒畫

雖然繒書流失美國,但國內考古界對長沙子彈庫楚墓一直給予了極大關注。後因種種原因,直到1973年,湖南省博物館才正式發掘子彈庫1號墓,並確定此墓墓主為40歲左右男性。更令人驚喜的是,考古人員還在墓中棺蓋板下隔板之上發現了一幅繒畫旌幡,即著名的《人物馭龍帛畫》。

多年來,國內外眾多學者不斷對繒書和繒畫進行研究,發表不同見解,但多偏重文字考釋,專談繒畫者並不多見。繒畫和繒書是一個整體,互相關聯,但又各具相對獨立性。就繒畫而言,其周邊四角畫草木、星月,依次畫十二神像,象徵十二月,其時序排列如現在的時鐘轉向;神像造型含意複雜,有的認為是當時楚人崇拜的四方神祗,或與驅疫、趕鬼的方相氏、十二神獸有關。中間還有兩大段文字,書寫方向相反。而戰國繒書是迄今為止出土的年代最早的我國古代帛書,是先秦時代唯一一篇縑帛文字資料,不僅具有無與倫比的文物價值,而且具有極其珍貴的歷史與藝術價值。

戰國繒書,圖源網路

相關鏈接:

【人物簡介】

蔡季襄

蔡季襄(1898—1979),祖籍江蘇吳縣人。1898年8月17日生於長沙。兄弟四人,排行最小,故又名蔡四。家中殷富,在上世紀20年代—30年代,蔡氏的個人收藏活動十分活躍,四方文物彙集蔡宅。新中國成立後蔡季襄在湖南文管會工作,清理出四羊方尊等珍貴文物。

【帛書】指書寫在帛上的文字。帛的本意為白色絲織物,即本色的初級絲織物。至晚在春秋戰國時代,帛已經泛指所有的絲織物。當時,帛的用途相當廣泛,其中作為書寫文字的材料,常常「竹帛」並舉,並且帛是其中貴重的一種。

【楚繒書】現存最早的、春秋戰國時代唯一的完整帛書,發現於湖南省長沙子彈庫楚墓。通常也叫「楚繒書」或「楚絹書」。

楚帛書上下高38.5厘米,左右寬46.2厘米,中心是書寫方向互相顛倒的兩段文字,一段13行,一段8行,可分為甲、乙編。四周是作旋轉狀排列的12段邊文,其中每三段居於一方,四方交角用青、赤、白、黑四木相隔,每段各附有一種神怪圖形。

另外帛書抄寫者還用一種硃色填實的方框作為劃分章次的標記。全篇共有900多字,考釋論著甚多,但各家注釋則有差異。

《甲篇》文字最多,文章特彆強調「敬天順時」,「上天的神帝」被描繪成具有施德降罰本領的命運主宰。所謂「惟天作福,神則格之;惟天作妖,神則惠之。」這種思想顯然是戰國以來的「五行刑德」思想之所本。

《乙篇》主要是講神話,但並不是孤立地講神話,而是與甲篇互為表裡,作為甲篇所述神秘思想的背景來講的。

《丙編》是邊文12章,每章代表一個月份,略述該月宜忌,如某月可不可以嫁娶,某月可不可以行師用兵,某月可不可以營築屋宅等等。各月都附有一種神怪圖形。丙篇所反映的基本思想是陰陽家的「術數」之學,專講占星、堪輿、卜筮等迷信活動。

東周戰國時期楚帛書是目前出土最早的中國古代帛書,雖然只有900多字,而內容豐富,對研究戰國楚文字以及當時的思想文化有重要參考價值。楚帛書也是珍貴的先秦時代湖南省地方文獻,它反映了當時北方地區中原思想文化在湖南省的流行和傳播。

楚帛書原件

作者:徐海瑞

原載於《瀟湘晨報》


推薦閱讀:

TAG:考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