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寺院發心應注意的事項

到寺院發心應注意的事項

根據恩師上雪下相法師2014甲午年八月隨緣開示錄音整理

居士:我們曾經到過很多寺廟,有的很好,很清靜,但有的寺廟,有時比如居士多了就很吵,感覺很差。

師父:我們修行是修自己,把自己的毛病和不正知見修理掉,你就得佛法的利益,而不是挑別人的毛病。因為我們不是批判家,不是祖師,沒有真知灼見,也沒有他心通、宿命通,你根本不知道他是何方神聖,所以為什麼要妄加評判呢?

你對寺廟有感情是因為你是一個居士,如果你對寺廟沒有感覺,那說明你信仰還不夠虔誠。你看現在的翠屏寺沒什麼特色,和民房一樣,就是個臨時住所,但你還是來了,要麼你是為法而來,要麼你是慕名而來。如果你純是想來住一晚,享受清凈的話,那是沒有用的,因為這是十方常住的地方,寺廟就是修行的地方。而你發心想來這裡安定身心,因為這裡比較清凈,想來用功,那可以來住。要是認為這個地方環境不錯,想來玩玩、修身養性,要懷著這麼一個心,那也不是不讓你住,而是你住不起,那樣會非常折損自己的福德。而且也非常遺憾,因為你沒有抓住在三寶凈地,遠離違緣時,所能思維修學佛法的機會。你到任何一個寺廟都是這樣,寺廟就是修行人住的地方,不是玩的地方。我們要有這麼一個健康的心態、正確的信仰,你才能把你的福德落到實處,才能得到修行的真實利益。而不是到處趕場,搞一些法會,這沒太大意義。

況且你到一個地方,只是去挑毛病、看是非,要是那樣的話,不但不會得到絲毫的利益,而且還會造下很重的罪業。你應該降服自己的煩惱,懺悔業障,以自修為主,因為這一切都是你自己業障感召的。而你若是做好自己,那你自己就會得佛法的利益。要知道,若是真修行,不見世間過。你要抉擇修行的地方,首先要看到自己的目的是做什麼,是去修行還是去找事?要自己沒有定力,那就哪兒也別去,呆在你看不到是非的地方,或者呆在自己家裡老實念佛,不要出去徒增是非,這樣就不會惹得別人也不高興,自己也很煩惱。

居士:我們也去過全國各地其他的寺廟,有的修禪宗,有的修天台宗,比如某某道場……都各有特色。

師父:我們翠屏寺是天台宗的道場,在以前的傳承中,這裡就是傳天台教觀的,你可以看看寺里的那塊殘碑上就鐫刻著「正宗傳天台教觀」的字樣。

你說的那些道場也都是好地方,天下好地方多得是,但你跟哪兒有緣不一定。有的人住在很好的地方,但就是安不下心來。所以你到一些三寶地一定要珍惜緣份,要想到來這裡不容易,一生不知道能來幾次,能抽出時間來這裡,絕對不要為了趕場,也不是為了湊熱鬧,要發心來得佛法利益。比如你去某座寺里打法華七,那就歇下妄想,不要到處串寮,不要喝茶閑談,去了就好好念經,只要用心念就能獲得利益。那你去那裡,才真是好地方,否則的話道場再好也與你毫無關係。

居士:我們在寺廟裡看不到師父如何,但是能看到別的居士不如法的行為。比如吃飯的時候,居士先把自己喜歡吃的菜吃了。

師父:寺廟裡七眾之首就是比丘,是出家人領導在家人修行的。居士來這裡住,一般是義工,他們要懂法、懂律,別人進來看了就很舒服。因為這些居士懂得道理,見到師父都知道合掌問訊,在公共場合不敢大聲喧嘩,這樣寺廟顯得有規有矩。人家進來一看,雖然只有義工在,但是一切有條有理,人家就歡喜,看著就舒服。要是人多不懂理,只知道來寺里湊熱鬧,那這個寺廟就亂套了。所以一開始就要樹立規矩,不能亂來。

人遇到規矩一般不願意去遵守,覺得很拘謹,但看到別人遵守了,就覺得很舒服,別人做得好心裡就很歡喜。人都有這麼個矛盾在,說明我們的煩惱習氣是很重的,因為規矩對如法如律的人來說,不起任何作用的,因為他從不亂來。而規矩就是約束我們的煩惱習氣的,正因為我們的煩惱習氣太重,所以一學佛,一到寺廟感覺這個不能做,那樣不如法,就很束縛。但是當你深入佛法,身語意三業寂靜下來的時候,你就會自然而然地不去違犯規矩,就像是對於一個從來不犯法的人來說,雖然法律有成千上萬條,但一條也不能拿他怎麼樣。

而一個道場要想好的話,就必須要有規矩,有規矩後,來的人才能生信心。因為不論世間法還是出世間法,大家都喜歡好樣子,都喜歡懂規矩的人。若是一個小孩子一見到你就罵,沒大沒小,那樣雖然是很可愛的小孩子,你也會很討厭他。所以我們到一個道場,首先要了解這個道場的規矩,並且如理如法地遵守這個道場的規矩,做好一個居士或者僧人的本分事,其餘的就莫要管了。你若是覺著這個地方大都還好的話,那就住著,若是感覺實在是無法無天,那你就走。但首要的問題是,你自己得懂法,懂規矩。

佛門講,佛法大海唯信得入,只要是信佛的人,若是去到一個道場,只要看到這裡法則儀規,都是如理如法的話,就會讓人的信心更加增上。那樣即使隨便請一位師父開示,告訴你,要好好念佛,收攝六根,那你自然就能生起恭敬心來。雖然是很簡單的法理,正是因為道場規矩的嚴肅,那就很有加持力,很容易令人起敬畏心、恭敬心。印光大師也說過,多一分恭敬,就會消一分業障,增一分福慧。所以規矩很重要,就像佛說的因戒生定,因定發慧,你懂得戒律,懂得規矩了,然後信心就會增上了。而不是明白了這些規矩和道理以後,就去別的道場挑刺去了。要知道只要這個道場的條件能滿足你修行的要求,滿足你持戒的標準,你就可以安住了,至於別人做不做得好,那是他個人的問題,跟你是沒有關係的。

還有修行要記住,我到這個道場的目的是幹什麼:是為了看別人守不守規矩,還是來修行?若是來修行的話,當你發現別人做得不好的時候,就觀照「那不是在歷練我嗎?這是一個磨練修行人的地方,他們這麼不守規矩,我還想來這裡,那就要降服自己的分別心和我執心。」一個地方你要所有人都做得好,都做得如理如法的話,那就不叫末法時代,那應該叫正法時代了。但即使是正法時代,佛陀身邊,也是有一些不太守規矩的六群比丘,總是做出各種各樣的鬧劇。你要時刻提醒自己:我是一個修行人,修行人首先就應該修正自己,而不是盲目地去修正別人。什麼叫修行人呢?那就是把不順眼的看順眼了,這叫修行人。

當然,在一個地方住,也並不是完全不能發表意見,但是首先要做的是看看自己有沒有這個德行和智慧。若是所說的話無人信服,雖然你發表了意見,那別人也是不太願意遵守的;所以一定要柔和善順,真誠謙下地勸諫別人。若是實在沒人採納,那就盡情做好自己就行了,不要再徒增煩惱、打妄想了。還有一種修行人,就像是祖師們,他們所做的就是把所有不順眼的、不如法的指出來,糾正過來,但他們的德行和智慧也是眾人敬仰的,所以也沒人敢反駁。而你看看自己是要做一個老老實實的修行人,還是想當祖師?要是相當祖師的話,那不但先要把自己所有的毛病缺點修正過來,還要幾十年內博學三藏,悟解佛法,把自己的道德、智慧都修持得非常高尚了。那樣,你就有發言權了,因為大家都會非常敬畏你,信服你。但你要知道祖師也不會妄生是非的。比如今天百丈禪師到一個道場去,感覺這裡不如法,但他覺得這裡人並不會信服他,或者機緣不恰當,那他就不說了,因為說了也沒用,只會徒增諍論。

我們也是一樣,到一個地方去,若是機緣不合適,即使你懂得很多,也不要亂說,只要一心降服自心就好了。然後問問自己:來這裡是幹什麼的?是來得佛法利益的,還是只是來討單暫住一下?比如我是去禮祖拜佛的,那你就去禮你的祖,拜你的佛,你就得你的利益,他們怎麼做自有他們自己的因果。

所以我們要時時刻刻看住自己的這顆發心,看看我到底想幹什麼:你這一生學佛是想了生脫死?是想往生西方?還是想參加法會,超拔父母、亡人?若是想做這些超拔的話,要知道這樣做對亡者有沒有確實的意義。自己只是茫然地去做,一不揀擇自己的發心,又不觀察對境是否如法,他們到底得不得大利益,那就無從而知了。這樣做事,既浪費時間,又荒廢修行,那真的是毫無意義的。要知道生死就在呼吸間,千萬不要覺著我們的人生好像很長。你要知道,一天一天正在不知不覺地飛速溜走,若是今天一點道業也沒有成就,那至於明天能不能醒來都不一定,更不要提還有一大堆沒有意義的事要去做。還有若是亡者生前不去積德行善的話,他死後你給他做再大的法會,那也是得少分利益。而對於做的人來說,到處趕法會,卻是損失了大部分修行的利益,反之不如老老實實念佛,迴向給他。這樣發至誠心,一則自己不耽誤念佛,二則還可以利益亡者,這樣才是生死兩益。比如廣化老法師,曾經發願超度他母親,就自己一個人去念經,而且還發願要親自看到他母親超脫惡趣,後來果然看到他母親超拔,並且示現給他看。所以自己的修為很重要。

比如有些大德看到這個道場的修行氣氛已經是明日黃花了,他最多離開這裡,他不會針對這個寺里的個人去指責。即使去批評這裡的不如法,那也是就事論事,目的是讓大家認識什麼是非法。這是不與煩惱相應的宣說,是為了正法久住,為了利益眾生而去宣說的。而有些人去到一個寺廟裡,就說這裡不如法,那裡不到位,自己還生很大的氣。他不知道這個都是他自己的煩惱,而且自己懂不懂法都不清楚,這種現象是很多的。這樣的話,就會造下很重的口業,自己還認識不到,那到時候就要墮落地獄了。你可以看看《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上面講了在三寶地造口業的罪報,那真的是千百萬年地獄之苦,不堪言說啊。

若是他要是為了正法久住,為了樹立佛法,那還是應該看他是什麼位次。要是居士呢,就不合在寺里講這些,因為居士不合講出家人的過失、道場的過失。而祖師大德合講,因為他是大德。比如傳印長老,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他說這個不好,所有人都不會多說什麼,因為他是會長,德高望重,那他的話就有力度,他可以講。而我們小和尚去到一個大道場里,即使看到不如法,就不敢隨便亂說了,因為你什麼也不是,別人也不會信服你。那我們就應該降服自心,如法如律地做好自己。

若是你自己做好了,擺正了,那即是辨邪了。比如別人搞大法會,你不搞。別人問你為什麼不搞,你說我覺得自己沒有這個能力,業障深重,道業淺薄,超度不了別人,這樣耗費精力又多,給眾生帶來的利益也不大,自己也很難用功修行,所以我不想搞這個。這樣人家就會考慮了:「這個法師平常看看是很好的呀,也很有修行,也學過很多經教,他為什麼不搞,他自有他的道理啊。」這時候人家就會自己找原因,自然就會發現:「哦,原來辦超度不是一般人的能力,也不是出家人的專利。出家人就是以修行為主,講經傳教,隨緣辦法會,絕不會以這個謀生,以這個為主的。」所以你自己做好了,自然就能破邪,不用去刻意破邪,自然就破邪了。

記住,毫無利益地、隨順煩惱地宣說議論寺廟的過失,那是要下地獄的,是對成就道業毫無幫助的。所以切莫無利益地宣說他人和道場的過失,這既是違犯菩薩戒,又是墮落地獄的罪因,這是非常愚蠢的行為。

人生很短暫,修行佛法也不容易,好不容易遇到佛教這個法門,一定要珍惜。看看自己學習佛法的目的是什麼,這個很重要。學佛第一就是發心:要發心成佛,還是自我解脫,還是要想求健康長壽,升官發財?你發心不一樣,直接決定你所修的一切法門的結果。包括藏傳的大圓滿、大手印,漢傳的諸法實相、一真法界的修法,都會因為你發心的不一樣,而得到不一樣的果報。比如若是發心不正,只發名利心的話,那即使是修這些法,那也有可能墮落惡道。所以千萬不要趕法會,趕道場。

看看自己的根本煩惱,是貪心重,還是嗔心重,還是嫉妒心重?是喜歡念佛,還是喜歡參禪,還是喜歡持咒,還是喜歡學教?根據自己的病根和機緣去抉擇道場。萬萬不可聽聞哪個寺廟景色好、很僻靜或者很熱鬧一類的就去了;而是應該聽聞一下哪個寺廟有修行人在,哪位善知識可以解脫我現世的煩惱,怎麼能讓我了生脫死,怎麼能讓我往生極樂,怎麼能讓我趕快成就從而更好地利益眾生——這才是我們去寺廟的根本目的。而家中若是有亡人的話,隨緣利益就好。這個一定要分清楚:既然你還活著,只要你修好了,一人得道,九族升天,他們自然得益;自己修不好,那只是在妄造痴業而已。

不好的現象我們講清楚了,大家明白了,你就能安心了。我並不是針對某個人、某個道場,只是就事論事而已,大家要懷著清凈心去聽。

居士:居士太多的地方一定不清靜。

師父:是的,人多的地方總會不清靜,但如果一個住持比較有力量,能如法攝受眾生的話,也會清靜。但是很難的,因為分身乏術,有的大和尚想管也沒辦法,因為道場太多。但根本還是自己,自己清凈了,到哪裡也清凈。

居士:末法時代,眾生共業所感,這是沒辦法的。

師父:每個道場都有自己的因緣。如需要清靜的人,就到清靜的道場;有修為的人呢,到哪裡都無所謂了。比如天台山、普陀山這樣的名山道場很喧嘩,但是裡面都有高僧修行。我以前聽說過國清寺有一個師父,平常喝酒閑聊,不幹正事,整天瘋瘋癲癲的,但臨終的時候坐脫立亡,臨走時還跟當家的和尚告個假說:「我明天要走了」,和尚說:「哦,那就早去早回」。你說他活著的時候,有多少人能看到他的真面目,有誰能知道他是真菩薩呢?你知道一個人坐脫立亡有多麼難嗎?你看臨死的人,種種顛倒,四大分離,是很痛苦的,能坐在那兒說走就走,這可不是一般的境界。所以我們切不可輕視一些道場的修行人,正如智者大說的:「不可以牛羊眼觀視眾生。」你應該學印光大師說的:「要看一切人都是佛菩薩,唯我一人是凡夫」,這樣你就歇下分別心來了。因為一切眾生本來就住在實相法地當中,只是迷惑了不知道而已。你只要如法隨順恭敬眾生,那你就會得大利益,就會令諸佛生歡喜,就像《普賢行願品》上講的一樣:令眾生歡喜,即是令諸佛歡喜。

所以說在鬧市中修行的只有兩種人:一個是罪障凡夫,因為他煩惱太重,離開這熱鬧的環境受不了,很寂寞,若是平日里有說有笑,可以見到人,喝喝茶聊聊天,那他就高興;還有一種人是大菩薩,他住在什麼地方都無所謂。小隱隱於山,大隱隱於世,你們在世間修行,因為對境多更容易修;但是你要當下識取這個境界,知道這是來考驗你的,都是如夢幻般、虛假不實的。而若是你不能識取這個境界,認為這個是實有的,那也沒什麼用,只會在那裡起顛倒、生煩惱了。所以當境界來了,要知道這都是考驗我的,也都是我自己的業力感召的,的確跟任何人沒有關係,一定不要起顛倒。

兒子哭、夫妻鬧的時候,你要立馬起觀照:這是我的業緣所感,跟他人毫不相干。你要是國王身的話,誰都不敢鬧你,兒子也不敢鬧你,皇妃也不敢鬧你,因為你位尊德高;而你現在就是這麼一個業報身,那你就會感召這麼一個業緣。

兒女是債,討債還債,無債不來,但總是還債的少,討債的多。他的目的就是來免費享受你的一切勞動成果,總得把債給討完了。要是早討完了,那就夭折死掉;要是晚討完,那就吃喝你一輩子;若今生討不完,等你死了他也得給你敗光光,不行還有下一輩子。呵呵,可知世人少有知道,總是顛倒執著,所以才能受報受苦啊。所以從小一定要好好教孩子,教他學會感恩,教他聖賢教育,化解冤業才好哦。

而夫妻是冤家,無冤不聚頭。你也不要嫌他鬧,要學會忍辱,從自身找原因,學會真心去關懷他,放下一切自以為是,放下有所求的心,不要認為我做了這麼多,你也應該怎樣怎樣的態度。只有你自己做不好,留不住別人的心,沒有別人缺點多。你若是真的愛他,那即使他移情別戀,那你最好成全他,那他也感恩你,你也不再煩惱,一舉兩得。哈哈!恐怕就是你放不下啊。

你看看那個福耀玻璃的老總曹德旺,資產幾十億,全在他老婆名下,乃至他的控股公司都是他老婆做董事長。一般人會認為他老婆一定是聰明伶俐,又有智慧,內涵很高的女人;但事實是他老婆卻是一個相貌才華極其平凡,憨厚老實,連字都不認識的女性,甚至他們的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約。但是曹德旺這麼有錢,為什麼對她的老婆這麼信任,這麼死心塌地,那就是他的老婆從嫁到他家的那一天,就已經死心塌地地為了自己的丈夫付出了她所有的一切。甚至剛嫁過去時,因為曹德旺家裡太窮,她都把自己的嫁妝全部賣掉,給他做生意,而她一切都是他丈夫安排,沒有一絲不信任,無怨無悔。那個可是真心付出,真心過日子啊,所以即使曹德旺以後遇到了自己的真愛,當他告訴他老婆時,他老婆卻只要他留下一座房子和三個孩子給他。你看看,多麼質樸的女性,那是絕不會跟你吵鬧的,而曹德旺也是最終沒有背棄自己的結髮夫妻。你說這是什麼力量?沒有別的,他老婆最大的魔力,就在於信任別人,老實做人,真心做事。

所以你只有降服自己的心,才是第一修行之法。把心降服了,隨其心凈而國土凈,你處什麼環境都無所謂。一定要把握住這種修行人的特色,你才能得到解脫自在,到哪兒你都能很洒脫。否則你到哪兒,都是感覺這個不好,那個不如法,不停地分別,煩惱重重。要是你心清凈了呢?那到哪兒都是好的,到哪兒都可以修行,這樣你來了一趟翠屏寺你沒有白來。否則你光來轉轉沒有用的,若是來為了拜拜佛,那哪裡都有佛,也不必大老遠跑來這裡。

我以前沒有建道場的時候,可能感受不這麼深,但當我修翠屏寺,真正主持道場時,一個很深的感觸就是:你只要用心去修行的話,真的會得龍天感應、三寶護持。每次出現一些不好的障礙的時候,人家就勸我說:師父隨緣吧。他讓我隨什麼緣?隨世俗的緣,隨名利的緣。去跑跑關係?送送禮?那我才不幹呢,障礙就障礙,我就不隨緣。因為我是佛弟子,就應該堅持按佛法的本分去做,我又不是為了修廟搞旅遊,只要有口飯吃,有個地睡,不就能修行了嗎?而真正不去隨這些緣的時候,最後迎接給自己的,原來是一個很殊勝的果報,總是有人幫你處理一些事情。所以經過很多次,就更堅定了自己的信心,應該如法去做。這也應了虛雲老和尚說的那樣,這個世間沒有末法,末法只是在於個人的問題。所以若是你心中已經沒落了,那就真完了;而你心中時時提起正念來,那就是正法住世啊。

你們要好好修行佛法,不要空費時光,到處跑來跑去,要多看一下《印光法師文鈔》,要經常思維這個世間的人情虛假,無常迅速。要對這個娑婆世界生起厭離心,這個是沒有一點真實的,沒有一點好留戀的。若是再能發起殊勝的菩提心,知道自己很苦了,就應該知道一切眾生都很苦。無始劫的輪迴以來,他們都做過你最愛的親人,都做過最愛你的父母。而你現世的父母、摯愛的另一半,也同樣做過普通人,做過仇人。經常這樣反覆的思維,就會減少對親人的貪戀、對仇人的憎恨了。這都是根本的無明障礙了我們的智慧,讓我們或愛或恨而已,所以自己就要發誓絕對不再貪愛輪迴、貪愛這些情執,因為同樣具有無明煩惱、處在輪迴路上的親人仇人,隨時都可能互換身份的。

我們要以觀察自己母親對我們無微不至的恩德,來去回報每一位曾在輪迴路上的母親,讓他們同樣獲得智慧,解脫生死。以平等的大悲心對待每一位眾生,那才是一個真正的大乘行者,有了這樣的發心,那就是菩提心。不論做什麼都為他人想一下,言語行為,不要觸惱別人。不要把佛法和修行體現在嘴上,要落實到行動中,真心待人,慈悲忍讓,多與人為善,多關心別人,勸人念佛修行。那樣你可真是福德仁厚的修行人了,這樣修行是最能消業障、增福慧了,這比你到處拜道場要不知好多少倍。

佛法是要經常思維修的,不是看過了這道理就算了,而是要反覆看,反覆思維。即使背過了,若是沒有做到,沒有證悟到其中道理,那就不算看明白,那就要繼續看、繼續背,不停地去觀照。直到減輕了對自我的執著,減少了貪財、貪色、貪名、嗔恨、嫉妒的毛病。比如你們現在坐在這裡聽法,一會回到家了,那就坐下來想想:剛才那個請法的境界去哪兒了?我從中得到修行的利益了嗎?若是只是在湊熱鬧,那你就是浪費了這些時間,也浪費了我的時間,讓我在這裡空費口舌,你這就是沒有慈悲心,耽誤自己,耽誤別人。你說你來這裡跑一趟,見了某個師父,那這樣就叫修行了嗎?沒有修行,只是結了緣,不停地與三寶結緣而已。

《金剛經》上一句話講,讀誦《金剛經》的人就已經不與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與無量百千萬億佛所種諸善根,何況你們讀誦過《法華經》呢?那為什麼在這麼多佛面前種了善根,還一直得不到解脫呢?就是因為你天天在與佛法結緣了,沒有把佛法貫徹到自己心裡去,不懂得聞思修,不知道要戒身語意的惡行,不知道要發慈悲心、感恩心啊。若是真的能貫徹到自己心裡去的話,那你沒白來一趟,沒有枉聞佛法,那你在哪兒都一樣了,也不用到處跑了,找一個寂靜的地方老實修行就好了。哪怕是在家裡,除了隨緣該做的,平日就按時做功課,老實念佛,隨緣勸化就好了。而你只要老老實實在家看《印光法師文鈔》、《蓮池大師全集》,乃至《虛雲老和尚語錄》的話,你的生活就會釋然了,人生就解脫了,知見也就樹立了,也就知道怎麼去修行了,這點對於在家弟子很重要。

一定要知道你已經皈依三寶了,一定好好思維修——先觀察人身的難得,再痛念無常的迅速,死亡隨時會來臨,生命猶如白駒過隙,轉瞬即逝非常短暫,但自己卻業障深重,還有種種的苦惱纏身、百般不如意等等。要知道這一切都是因為無明所覆,讓我們不能認識這個世界的真相,從而造下了很多的罪業,所以就要破除無明。要想破除無明、破除這些愚痴顛倒,那就要有很高的智慧、很好的方法;所以就要精進地聞思修,聽聞正法,思維法義,這樣才能更好地修行;進而推己由他,發起真誠的慈悲心,破除自私我執,永遠以菩提心利益眾生。雖然世間這麼不圓滿、眾生這麼剛強難化,但是心中又時時觀照人生如夢幻一般,實在不能傷害我們。這樣就是在踐行佛法了,這樣抓住了佛法的本質。進而平常謙下做人、隨緣做事,把修行落實到行動上,一生決定可以成辦了生脫死的大業。

否則的話,那你這一生還只是在與佛法結個緣而已。只聽聞而不去思維修習,那你說臨命終時,你就一定能把握住最後一念往生極樂世界嗎?那就沒準了。恐怕不等你七老八十,一個天災人禍不注意,你就死了,到時候哪來得及念佛,還想靠這個靠那個。要知道平日不知道懺悔,不知道修行,這個業報是誰也逃不掉的。因為臨終和現在是一樣的,幾十年也是一剎那,就在呼吸之間。你要想知道臨終有沒有把握,那你就看看現在能不能保證往生極樂世界。我可以實話告訴你:難著那!一場病患就有可能折磨得人不能自已,更別說是臨終時四大分離猶如生龜脫殼,和親人孩子生死訣別,恐怕到時候就只會哭爹喊媽啦。

我有一次生病生得很難受,什麼佛號也提不起來了,但平常的時候菩提心起碼比你們稍多一點,出離心也會比你們稍多一點,因為已經出家了嘛。但是當病苦纏身的時候,真的連念佛的力氣都沒有了,心裡就提不起這個念,心裡就是一個字——「苦」啊。所以我們說地獄道的眾生為什麼他們不懂得念佛,因為他們太苦了,哪裡能想到念佛?就是苦啊。我們切莫等到那個時候再想著念佛求解脫,那是很難很難的。只有把握好現在,老老實實念佛,好好修行,發出離心,絕不貪愛自己的親人孩子、財產地位,一心要出離這個娑婆世界,那才會有希望啊。而當你把這個心安定下來,老老實實念佛的時候,一切功德也就自然現前了,一切業障也就慢慢消解了。這樣該有的境界都會現前,臨終障礙你往生苦,也會提前重罪輕報。只要你對三寶有信心,那就要相信,從你真心為了自他解脫而修行的時候,你所感受到的,不論好的、壞的,還是極其痛苦的報應,這都是三寶對你最殊勝的加持。千萬不要失毀對三寶的信心,不要放棄修行,要知難而上,做一個修行的勇士,一心念佛,求生極樂,你一定會得解脫的,這個要謹記啊。

居士:感謝師父開示。

師父:出來見你們的目的,就是要告訴你們這些佛法,分享一下修行的經驗。否則我也不出來見你們,你們拜拜佛就可以走了;現在既然見面了,那就不能浪費這個時間。否則見了面就只是瞎說亂侃,侃天侃地,聊些家常,那你也浪費時間,我也浪費時間。萬一當下我無常現前要死了,那完了,隨著業力跑了。我不知道自己能活多久,只知道自己障重慧淺,所以不能浪費時間,去搞一些沒用的聚會。

居士:我同事說他最怕的就是死。

師父:人能有所怕,那還能有所警覺;有的人心狂了沒有所警覺了,就沒救了。《佛教啟蒙鈔》中我寫了修行的很多現象和發心,會對你們有所幫助。給你看這本書,不是說我寫得多麼好,只是很多內容都是推薦了祖師大德的東西,或者複述了一些經典的開示而已,可以為你們修學佛法做一個導引。我們一定要樹立祖師著作的權威,只要是公認的高僧大德,他們是過來人,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除此之外,一般人的話沒個定準,不知道什麼心態。而過去的人是已經成就的,經過時間考驗的,很多人依著那些教言已經得到解脫,而且四眾弟子都是沒有異議的,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我們推薦,是因為我們讀的書有可能比你們稍多一點點,見到幾位祖師的東西還是很有真知灼見的,所以把他們的東西引出來給大家看一下,讓你得到佛法真實利益。這樣你到一個地方後,你就知道該怎麼說,該怎麼做,該怎麼勸諫了。

居士:我們受了皈依但沒有受五戒,有的地方說還不算一個真正的佛弟子,是這樣嗎?

師父:藏地有一位大成就者曾說過一句話——「我看一個人是不是佛弟子,就是看他有沒有受皈依。」你只要受了皈依了,從形式來說,那就是一個佛弟子了。但不是佛的親兒子,你要是想當佛的親兒子,你就要發菩提心,不是說只受五戒就算了。五戒是戒你的煩惱,戒你三惡道的因,一個人不受五戒的話就會淪落三途,墮落三惡道。而沒有菩提心做加持的話,那這個五戒無非是人天福報,或者聲聞果報而已。

五戒一般居士都可以受,都能做得到:比如不殺生戒,你只要不殺人就不破根本戒;不偷盜,你只要不偷五塊錢以上的就不破根本戒;不邪淫,只要你不和夫妻以外的發生不凈行的話,就不破戒;不妄語,只要不欺騙別人自己是某佛某菩薩,證到某種聖賢的果位,見到某種境界,見天來供養我、鬼來供養我,你不要說這樣的話,讓別人信以為真了,就不犯根本。而比如殺小動物,不見言見,見也不見的小妄語一類的那叫中罪或者輕罪,是可以懺悔的。

受戒的利益是無窮廣大的。一個人受了戒,若是實在守持不住還是可以舍戒的;但你受了戒以後,不但你持好每條戒,都有五個護法神來保護你,而且在大部分時間,基本都是不犯戒的。這是任何世間人,行任何善事,做任何廣大的布施——造橋修路、周濟貧苦,也不能相比的福報,所以一定要發心受戒。因為你在受戒的時候,從大乘的發心來看,是對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的眾生髮了一個誓言:「我不殺你」「我不偷你東西」等等,這功德是不可計量的。即使不小心犯戒了,那也是從一個有情身上違犯了,其餘無量無邊的眾生邊上,你還沒有犯戒,所以功德還是不可思議。若是從世間來說,可以讓你不墮落三惡道,來世得人天身,福報廣大;從出世間來說,還可以讓你證道果位,獲得解脫。這個是非常殊勝的。

居士:受了五戒之後,是不是三寶的東西不能隨便動,比如在寺院裡面隨便拿一支筆、一張紙寫字都不可以,犯了不偷盜的戒,很嚴格的。

師父:這個是要看發心的。你無意的動動,那是沒事的;即使你拿來用用,在師父們允許的情況下,那就不算偷盜,只要把損耗的錢財,交給師父就好了。而你若是有偷盜的心,只要你把它的位置,拿離原處了,即使沒有帶走,那也是犯了偷盜戒了,它值多少錢,你就是偷了多少錢,律文里講這叫舉離本處。

居士:有其他的師父說要經過同意的,否則是不允許動的。

師父:不光是居士,所有的人都是這樣,沒有同意當然是不能動的,受沒受戒都是一樣。只是受了戒,那就更嚴格,不但偷盜本性有罪,而且還要多加一個犯戒罪。若是不知道懺悔,犯了根本,那是要下地獄的。所以自己平常做事要有分寸,要注意,我們以前都放逸慣了。

不光是佛門,世間人也講一切不屬己者不可妄動,不屬於你的就不要妄動,動就動自己的。你看以前的讀書人口袋裡有的就插一支筆,帶一些便簽紙。這並不是告訴別人,自己是讀書人,多麼有文化,而是不去亂動別人的東西,自己使用也方便。因為以前可沒有現在這麼方便,可以發個簡訊,留個手機號,這也只是為人處事的本分而已。不是我們受了三皈五戒才做到,世間人都應該做到。

但是你不小心這樣動了,使用了,並不是你犯了偷盜,而是侵損了常住。別人沒讓你動,你為什麼動啊?你的心是很散漫的,那你就要還,還常住的東西。

你到了寺廟裡不能亂用寺里的東西,因為寺廟裡的東西都是十方供養的。不光你們,我是出家人也不可能亂用的。有一句話叫:「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被毛戴角還。」什麼叫披毛戴角?那就是做畜牲啊。若是白吃白喝,不知道修行,那來世就要做牛做馬地還。居士來這裡也一樣的,你吃的是十方的,若不知道修行,不知道發心護持寺廟,那你可受不起寺里的供養。所以有的寺廟裡就象徵性地收些生活費,以免不懂的人,來免費吃喝,造下罪業。但也有的不收,若是懂法的居士,那你走的時候還是要還常住一些錢的。雖然寺廟不要錢,但是這是十方供養來的,白用這些,損福報太大了。比如你一生能賺一千萬的,你來寺里蹭吃蹭喝的,福報損掉了,那就只能賺五十萬了。還有不要覺著自己給寺里捐了幾百萬,那就可以來免費吃喝了。要知道一碼歸一碼,那伽藍菩薩可是金算盤、鐵判官,福是福、罪是罪,那是不能相抵消的。造福享福,造惡受罪,這個償還果報的時候,是不會錯亂的。你看有些人雖然很有錢,但是卻生重病,家庭不和睦,那就是因為善惡參半,福報不圓滿。若是知道了這些,不論到了哪座寺廟,吃完飯了那就放點錢,住一晚放點錢,用了電放點錢,這樣伽藍菩薩就不給你記賬了。伽藍菩薩是鐵面無私的,只要來這兒的人,全給你記賬,出家人在家人全都算清楚。

以前有個出家人在一個道場住了很多年,有一天想要走了,當時天昏地暗,一個護法就現前,攔住他不讓走。怎麼回事呢?他說:我是這裡的伽藍護法,法師你要還上一匹絹來。法師問:為什麼啊?我在寺里這麼久,從來沒有私用過寺里的東西,更別說一匹絹了。護法就說:你曾經在某年某月某日用寺廟裡的一張紙給家裡寄了東西。這個法師就問了:那我用了一張紙怎麼成一匹絹了?護法說:用了寺廟裡的東西,那是要漲利息的,現在已經漲成一匹絹了。法師又問:那這麼多人在寺廟裡,你為什麼單找我不找他們?護法就說了:那他們都要下地獄,你要去嗎?你只欠著一張紙的因果而已。當時聽完,這個師父就趕快化緣買上了。(原故事已附本文後)

所以不管你是不是修行人,不管你多麼牛,不管你給寺里捐了幾千萬、幾個億,只要你來到這兒吃了,就有你的因果在,就得還錢。寺里的東西都是屬於十方常住的,是給修行人用的,即使是出家人也不能白吃,在沒有證果以前照樣還。所以我到別的寺廟,除了我應吃的,應供的那一份,臨走不小心用的,或者住了一晚,我也會象徵性放點錢。我以前住在萬年寺,有國清寺的車上去順便把我接下來,雖然是順便接我,我也會跑到國清寺伽藍菩薩那裡放點錢。因為雖然搭的是順風車,但也是用了常住的油錢,我也要拿點錢來供養,因為這個車不是單獨供養給某個人使用的,不屬於普同供養。做事小心謹慎,這樣你就不會造下很重的罪業,你就會有福報。你要知道供養給寺廟裡一塊磚都可以有上天的福報,因為這個地方是屬於十方的,這個功德就像大海一樣。為什麼呢?你看我們稱寺廟的東西叫什麼?叫「常住」啊!你想想佛說世間的一切都是無常變化的,而他老人家卻說寺廟的東西叫「常住」,你可見這個功德有多大。捐一塊磚得無量功德,那你偷一塊呢?不用說,直接下地獄。

居士:我以前不懂,在寺廟吃了飯,沒有給錢怎麼辦?

師父:你到寺廟伽藍菩薩面前,你說往昔某年某月某日來這裡吃過飯(記不來就說往昔),沒有給錢,現在我來還這個飯錢,還一百或兩百。如果不夠的話,願伽藍菩薩大慈大悲為我託夢;如果夠的話,就全部供養寺廟隨緣使用。如果你發了至誠心的話,一定會感應伽藍菩薩來示現;如果沒有示現,要麼你沒有感動他,要麼錢夠了還上了。所以不懂法的話,你到寺廟裡就只有造業的份。來寺廟裡,只要你受用過了,你就要放。住的時間長最好和客堂說一聲,把錢交給客堂師父。

還有你只要至誠祈禱,就不要擔心伽藍菩薩不會為你處理這個事,因為每個主尊都會有無量的護法,他的護法會來處理。比如普賢菩薩有很多眷屬眾,你祈禱他就會有他的眷屬來守護你;你修准提菩薩,如法誦滿四十九日,那准提菩薩就會遣兩位菩薩護持你,隨時告訴你吉凶之事。那有人問了:世間人修准提菩薩的多著呢,都會有二位菩薩嗎?是的,每個人兩個,法界有無量的眾生都祈禱准提菩薩,他要遣無量的菩薩去,他有很多眷屬。比如觀音部,這個人一生就修觀音菩薩的,他就成為觀世音菩薩的眷屬;這個修普賢菩薩的,以後可以成為普賢菩薩的眷屬。

做居士的,要想了解寺廟裡的規矩,可以看看《居士須知五十條》。雖然講得比較嚴格,但講得嚴格會好一點,越嚴格會越有所警示,不會讓人輕易犯錯。這個總體來講可以為初入佛門的居士做一個防護手冊。若是想深入了解的,可以把《南山律在家備覽》學習一下,這個是初學佛,必須要先學習的。要知道不懂規矩,那真的是很可怕啊,做了大惡都不知道,也沒法懺悔,那真是很可憐。若是自己不懂法,又喜歡到寺里住著,那臨命終時,種種顛倒現前、障礙現前,往生不了,自己再在那裡嘀咕:「我這一生修得很好啊,功德也做了很多啊,怎麼會這麼苦呢?」萬一再謗了佛,謗了法,那可真要墮落無間地獄,受苦無量了。你要知道功罪是不可以相抵的,若是活著的時候不知道學習、不懂得防範,到那個時候,後悔晚矣!

根據恩師上雪下相法師甲午年八月隨緣開示錄音整理

妙稀有弘法小組

2014甲午年八月十二

文中故事附錄:志公禪師開示

又曰:當初有個楊和尚,是個德行好僧,在山修行,功成果滿。一日思維,雲遊參方,方才發足起程,就被蛇王(護法神)扯住:「汝要還匹絹去。」楊和尚曰:「我在山門,並無過犯,為何要我還絹?」蛇王對曰:「正是汝無過犯,是你當初在我常住,拿紙一張,包果子寄奉母親去了。算至於今,該還絹一匹。」楊和尚曰:「即今天下,一切不學道者,幾多胡作亂為、敗壞山門者,你都不去尋他,如何獨來扯我?」蛇王曰:「他眾人不學好,胡作亂為,憑他自作自受,我豈不去尋他?等他陽命將盡,我不容他,銖錄對算,打他地獄,受罪滿足,罰出陽間,作種種畜生,償還人之夙債。你今肯入地獄,我也不來扯你。」楊和尚曰:「拿紙一張,如何要還絹一匹?」蛇王對曰:「我昔日在靈山會上,受佛囑咐,教我管理山門常住之事。故我當時對佛發大誓,願毫茅寸草、什物諸般,凡是我山門物器,吾等盡皆掌管守護。十方信施進門有數,出門注簿日長三分,夜長七分,一日一夜,對充利息。我發誓:磚瓦成灰,吾才不管。所以算至於今,你該還我山門一匹絹去。」楊和尚見說分明,膽碎心寒,連忙拜倒,萬望寬恩,容轉俗家,辦來還你。蛇王贊曰:「善哉善哉!快須辦來,還我去,免作負恩欠債人。」和尚回舍,即取絲銀三兩,填還常住,拜辭伽藍。乃作一偈警誡後人:

日操勤勞夜坐禪 免得伽藍算飯錢

若不依吾言警誡 墮落地獄萬千年

說偈已畢。只見雲生足下,騰空而去。

蛇王菩薩復作偈曰:

蛇獄靈王不可欺 威靈顯應不思議

昔日靈山會發誓 莖茅寸草盡維持

侵害山門人絕種 偷盜常住禍相隨

不信但觀楊和尚 拿張紙去還匹絹

若不填還常住物 萬劫輪迴沒了期

推薦閱讀:

TAG:佛教 | 佛法 | 寺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