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國家為什麼要實行殯葬改革?改革之後有什麼好處?

最近不是安慶的殯葬改革,強制沒收棺材事件鬧的很大嗎。看到老人自殺事件之後就不禁想問,中國是多民族國家,別說各個民族的殯葬習俗不同,而且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這麼多年也過來了,也沒見各地的殯葬給國家帶來什麼危害或不利(沒聽過,也沒調查過)。為何一定要實行殯葬改革?在相關文件中看到說這是破除舊的喪葬習俗,大家都知道,很多殯葬習俗是和民族傳統及宗教信仰直接掛鉤的,這樣強制改革和憲法所說的尊重公民的民族宗教自由相衝突么?再者,有一點疑問,國家的政策似乎也並不是不尊重民族特有的葬俗啊。就像我們回族,是可以選擇直接土葬的,就算自己選擇火葬都還要自己的親屬簽字申請呢。這是我們回族獨有的還是全少數民族都有的「特權」。最後就是改葬俗對一個國家的利益體現在哪裡?對我們普通老百姓的有利點又在哪裡?實施殯葬改革,和國家現在大力建設的民族特色文化保護是佛衝突呢?畢竟一個地方或者一個民族的葬俗也是具有地域或者民族特色的呀!


曾跟朋友討論過這個問題,得出以下結論在此也做個馬後炮。

殯葬改革是一個在社會變遷中由於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以及現實需求的衝突中所引發的社會問題。

首先分析一下為什麼存在土葬這一殯葬形式:

女媧造人用土,東漢奉土祭社,小農經濟下的農業文明孕育著安土重遷的堅守,而長久以往也借對土地的思念訴諸思想情懷。在鄉土中國,「土」就是多數人穩定的依託物。傳統的延續也讓很多人願意將生命的輪迴寄託於此,入土為安也就因此而來。大抵是顧慮後生的安穩才會引起安慶老人有此激烈反應。

以上是從逝者角度肯定土葬的傳統意義。那從生者來看,土葬是一種反映死者生前等級差別(財、權、位)的象徵,棺材、墓碑、陪葬等,也是死者在即的假託,也因此允許生者通過儀式悼念哀思。無論是古代崇尚孝道的三年之喪,還是今朝解放老兵為班長守墓二十餘載。土葬以其所具有的客觀存在性給人以情愫依賴。

如此說來,土葬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為什麼需要改革呢?

(在此要明確一點,改革是以原本事物為基礎加以調整,使之適應時代需要,其手段應該是緩和的且持續的。因此用強制的甚至暴力的手段者皆不稱其為合理的改革範疇。)

因為需要回歸活著的人,需要符合時代。

基本原因:土地資源的總量是有限的,其根本使用還是以活人的效用為基準。當前,緊張的城鄉用地還不能完全讓人安身立命,土葬用地的陸續征納是一種伴隨人口增長的趨勢與必然結果。倘若土地資源能穩定當代與後代的生存發展,必要的使用改革是合理的。

進一步來看,土地資源分配是有限的,就土葬而言,還有安葬的好壞一說,俗言風水寶地。除了寶地資源的有限外,其分配還與逝者所屬的群族的社會地位相聯繫。如果土葬改革能給予逝者相對平等的尊重,也就能相對安撫生者的相對剝奪感。

最後我們應承認,殯葬方式一直隨時代的發展而改變。三年守靈的要求已經淡化,因為對於現代人,需要一種符合時代節奏的寄託哀思的方法。骨灰盒的體積縮小也說明現代人需要一種更方便的服喪方式。情懷依舊在,但觀念更文明。

殯葬改革反映了以人為本的出發點,其落腳點都是人的需求,特別是活著的人的需要。

殯葬改革者應選擇溝通的方式,來緩和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衝突。切莫一刀切,失了人文關懷。只有既符合時代潮流又關懷傳統頑固派的方式才能為生者與逝者帶來生命的尊重。

(望善批、望和辯)


對普通人沒好處,對地方政府有好處,炒房地產還可以炒墓地,以後普通人是住不起也死不起。

國家進行殯葬改革初衷是好的,可惜到地方就變啦樣,就拿江西來說吧,親自體味到有多亂。江西高安登記棺材,然後沒收燒毀,賠一些錢;但是沒想到死人的遺體也搶,已經入土的人也挖出來直接燒,早晚會出群體事件。(不得不匿)


謝邀!

好處:有可能減少佔用土地面積,控制殯葬成本;

壞處:絕對可以壟斷殯葬業務,同時加劇官民對抗局勢。

結語:其實可以有更好的辦法,漸進地改進,但是在現在的體制下,懶政愚政行為成本低,收益高。所以官府朝廷更願意做。就像各大城市的所謂地鐵安檢,雖然反過來提高了恐襲的可能性,但是各級官府就是樂此不疲。


安慶那裡就不要扯什麼宗教了,不著邊的事情,你們回族自己什麼殯葬傳統被尊重了就是了,跟安慶的事情根本不掛鉤,不要拿出來扯。我小時候(二十多年前江蘇)家裡老人去世就是火葬了,不過那時候把骨灰接回家還去地里壘個墳頭,現在墳頭也被平了。要不是看新聞我還真不知道東部省區還有到現在還是土葬的地方。土葬不僅佔用土地,還可能污染地下水等等。

最後重申,不要把什麼民族特色文化保護、民族宗教自由之類的口號放到安慶的事情上來扯,挖個坑把人埋地里有什麼百里不同俗,是請的道士比較有特點還是陪葬的東西比較奇特。

還有上面那個什麼地鐵安檢提高恐襲的可能性也不知道是哪裡冒出來的東西,之前昆明和烏魯木齊的事情發生在哪裡的?是覺得不要安檢讓他們把東西都帶到火車上去反而不搞恐襲了是吧??


計劃生育的強硬推進,時至今日,利弊還沒有一個定論。計劃生育實實在在的控制了或減少了中國人口的總量,也實實在在的改變了如今中國的人口結構。計劃生育和殯葬改革一個是生的問題一個是死的問題。這兩個問題自中國有史料記載以來都是百姓的敏感神經。稍有不慎就會導致社會問題。計劃生育實行之初的種種亂象大部分人是聽過的。超生罰款一度成為地方財政增收也是有過的。之所以會出現亂象,首先是政策執行簡單粗暴。官本位作祟,導致民眾的對抗情緒強烈。最主要是觸動了中國人幾千年來固有的生育觀念。

現在的殯葬改革也同樣遇到計劃生育的問題。但慶幸的是如今政府顯然意識到:「簡單粗暴的推進」只會加大政策的落地難度,所以在各地區之間執行的力度和地方政策上還是做到了差別對待,分步走。但是依然還是沒有根本性的解除百姓思想堡壘。百姓的訴求是入土為安,死後有一方凈土成為自己的長眠之地,國家的訴求是節約土地資源,簡化殯葬風俗。兩者都有其合理性,怎麼調和是相關領域專家應該攻克的問題。也是政策推進應該考慮的問題。但是如果讓殯葬改革成為地方相關機構壟斷、斂財的手段,那正真是讓老百姓心寒了。


土葬一方面是觀念,一方面也是利益,以前不牽涉利益,但現在人多地少,並且隨時可能有徵地的時候,土葬本身就是一個家庭對某塊土地的永久佔有,遷墳可是要額外付錢的。

其實推行火葬,並且集中安放在公墓,是不錯的辦法。但是價格太貴是一個弊端,城市的人可能會理解,但農村的人尤其是老人,可能不理解為什麼人死了還有花錢買地方安葬,祖祖輩輩都是往自己家地里或者家族的墳地一埋就行了的,沒聽說還要為這事花錢的。


有史以來都土葬,沒看見土地少啊。

真滑稽。


去他媽的平墳吧


土葬才是重男輕女和家族勢力存在的根源。

君不見很多地區在春節拜祭先人的時候只有男丁可以去,所謂的家族觀念就是以懷念先人為借口進行的圈地以及勢力的整合,周等人為啥一直在修繕祖墳,因為這是他拉攏自家人以及其他家族人的一種重要方式,拜完周家祖墳後臨走前的一句記得跟周家大哥說一聲對於此人的政界發展那肯定是有作用的。


中國古代喪葬文化核心是孝,要心哀,禮要顯等級,表現形式一是隆喪厚葬,一是節儉治喪,代表分別是統治的地主階級(理論依據由儒家孟子荀子,管仲也是)、人民大眾(理論依據是墨家,呂氏春秋也贊節儉)。孔子是儒家創始人,也是殯葬從業者,他反對僭越禮制厚葬。隆喪厚葬在歷史上佔主流,卻給大眾帶來災難。一般歷代王朝開始時提倡節儉,中後期又開始隆喪後葬。

當統治的地主階級被推倒,人民大眾成了執政,選擇節儉治喪是必然選擇。……正計劃寫個分析,這是一個觀點……


推薦閱讀:

TAG:政治 | 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