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看待結婚與婚禮的關係?

現在好像有一種詞叫隱婚(不知道是不是兩個人領了結婚證就行,社交圈都不知道倆人已經結婚)這種沒有婚禮的婚姻里會是市面上所謂的只因為愛?


戀愛多年,先生要求結婚的時候,我強烈提出不要接親!不要接親!不要接親!

先生開心壞了,最讓他開心的是他的岳母大人,我家母后,堅決反對接親,理由是傻不拉幾一堆人在家裡跑來跑去,還鬧得慌。

但是婚禮儀式,我本來和先生說準備辦個草坪音樂會,跳跳舞,冷餐酒會就好,然而一些長輩強烈要求吃晚飯...

於是兩個人好玩的人搞了下午草坪酒會晚上中式晚宴...

沒有接親,睡到中午,穿著拖鞋去酒店,舒舒服服化妝,草坪溜一圈...就喊了提琴手,盛開了我最愛的馬蹄蓮和繡球。

晚上搞了個中式的音樂會,長輩們吃吃飯,連敬酒都是點到為止,沒有父母講話沒有戀愛過程,沒有抱抱親親當眾表演,就是吃飯聽音樂...

結果婚禮評價還挺高嘿嘿,可見不折騰人不折騰自己也是很受歡迎滴。

放輕鬆點,結婚不就是請客吃飯(*^▽^)/*☆


我就想看看有沒有像我這樣完全不想辦婚禮的女性。

本人80後,結婚近五年,有個兒子,夫妻感情很好,幸福美滿。當年結婚的時候堅決不辦了婚禮,婆家因為需要收回份子錢,簡單請親戚朋友吃了個飯,我在單位發了喜糖,僅此而已。

我對於現在流行的請司儀請婚慶公司辦婚禮深惡痛絕,那些堵門要紅包、藏鞋子、背新娘、司儀調侃、煽情環節等等在我看來毫無意義(個人想法,沒有對辦婚禮的各位有不敬的意思)。你在台上熱淚盈眶,我在下面只想等著吃飯,或者是在一心一意敘舊。我自己去參加的兩次婚禮,一次是為了見見多年未見的初中同學,還有一次是最好的閨蜜結婚,最好閨蜜結婚的那次我也感受不到太多的婚禮的樂趣。

除了上述兩次,我從不參加任何人的婚禮,如果你來邀請我,我會婉拒,理由是很直接地說「我自己不會辦婚禮,將來不會回請你,所以你的婚禮我就不參加了(也不隨禮),請你諒解,但是我衷心祝福你們幸福」。用這樣的方式我在單位婉拒過數次邀請,並未影響和同事的關係。

我和先生想法一致,旅行結婚。去明治神宮初詣,去熱海泡溫泉,回國以後去成都看熊貓,去重慶吃吃喝喝,陪他去看三星堆。我倆從未覺得沒有婚禮的婚姻有什麼不對。萬幸,我父母很支持我,婆家也是表示簡單吃飯即可。

最後,我想如果婚禮能夠在很少一部分最好的親戚朋友見證之下,簡短地走一個儀式,可以在小教堂或者民政局或者海邊或者草地,而沒有司儀那些挖空心思的小伎倆,沒有那些市儈氣濃厚的繁文縟節,沒有浩浩蕩蕩的婚車,沒有一桌桌的敬酒,最重要的是沒有任何隨禮紅包,我可能會願意辦婚禮吧。


在我談婚論嫁那會,毅然決然地告訴我媽:

我要旅遊結婚,不用在老家辦婚禮,我討厭那些繁文縟節。

那時候,我覺得日子是給自己過的,婚禮是給別人看的。

然後,我媽毅然決然地拒絕:

婚禮一定要辦!不能讓別人覺得我閨女是偷偷摸摸嫁出去。

那時候不理解,

我自己的幸福為什麼要證明給別人看。

一場勞心勞力的儀式,

收穫或真心或假意的祝福,

意義究竟何在?

可那時候,

我還沒有在結婚這件事上違逆父母的膽子,因為戶口本在他們手裡。

倆老人對婚禮事無巨細,

小到什麼樣的喜糖實惠又不失面子,

大到哪個良辰吉日才能保障他們的閨女幸福一生。

本來一直覺得婚禮只是個形式,

聽著老公鄭重其事地念著他的誓詞,

我竟也不爭氣地哭了。

更讓人猝不及防的是,

婚禮結束後,我媽哭得一家人都勸不住。

那時候,我隱約覺得,

婚禮不僅僅是個形式,

它蘊含了,

一對夫妻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

以及父母對於子女最真誠的祝福。

後來,有一次參加朋友的婚禮,

在雙方父母講話的環節,

朋友的父親鄭重其事地拿出打磨過多遍的講話稿,一字一句大聲宣告著他對兒子的寄語。

全場人見狀,無不樂呵呵地笑起來。

朋友的臉上露出尷尬而幸福的笑容。

這是一件可以讓他驕傲的事情。

再後來,我有了自己的孩子。

雖然還是個三歲小娃娃,我卻也開始憧憬著她的婚禮,希望她一輩子都能被溫柔地愛著,希望她能有一場終身難忘的美妙婚禮。

我漸漸明白,為什麼婚禮作為傳統文化能夠一直被傳承下來。

因為,生活需要儀式感。

就好比,過年,無論身處何方,都要趕回家吃頓團圓飯。

因為,生活需要儀式感。

就像《絕望主婦》里這段話:

昨天和今天本沒有什麼不同,

但是因為有了儀式感,

會讓我們覺得這一天與其他日子都不一樣,這一刻與其他時候都不一樣。

通過儀式,我們給普通的日子賦予了不一樣的精神內涵。

很多年過去了,

我仍清楚地記得婚禮那天,我站在家人精心布置的禮堂,接受最真摯的祝福的心情。

我仍無法忘記那位站在兒子婚禮上高聲宣讀自己祝福的父親。

婚禮讓那一天變得莊重而有意義。

就像,民國結婚證上那段純樸美好的證詞:

喜今日兩姓聯姻,一堂締約,良緣永結,匹配同稱。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卜他年瓜瓞綿綿,爾昌爾熾。謹以白頭之約,書向鴻箋,好將紅葉之盟,載明鴛譜。此證!

對於愛情和婚姻,婚禮是一種尊重。

我慢慢體會到:

那些能夠帶給你儀式感的人都是愛你的人。

因為愛,所以尊重,

因為尊重,所以鄭重其事。


那些說所有女生都喜歡儀式感喜歡婚禮的請別隨便代表所有女生ok????

我tm又被代表了 生氣!

社恐表示不喜歡參加聚會 不喜歡人多的地方 不喜歡大家都盯著自己看的感覺 更不會喜歡婚禮 感情和經濟基礎才是最重要的

並不是所有人都喜歡站在聚光燈下

就如同有人認為他們的愛情需要別人來見證而我們不喜歡被人窺探

有人喜歡被人注意喜歡做主角 我們不喜歡

我不喜歡在一堆根本記不住名字沒見過純粹為了要回份子錢而來的所謂親朋好友面前跟我人生中最重要的另一半做親密舉動 像一場大型耍猴表演 會很尷尬

我不喜歡做「社會約定俗成要做,但是自己不喜歡做,就算做了機會成本也大於收益」的事兒

當然有人喜歡這樣做,要把自己的幸福給全世界人看,我也很理解

對於我來說,我自己的幸福只有我懂,不需要告訴全世界,也不希望被誰打擾。

真正在乎你的人總會祝福你的,不管有沒有這個所謂的婚禮和份子錢


我在剛結婚的時候,也想不明白的。

我覺得婚姻不就是領個結婚證嗎,為什麼要這麼繁瑣。

事實上,我和我老婆去登記的時候,真的沒覺得這是一個很隆重的事情。

就和任何一個政府部門辦事一樣,問你幾個問題,蓋個鋼印,就算結婚了。

可是,現在,我結婚馬上十年了。

我對婚禮的態度完全不一樣了。

我開始理解婚禮。

我先說婚姻對老婆的重要性。

可能男人覺得婚禮這種東西,好煩啊。

但是,對於女人而言,她們懂事的時候開始,就已經在憧憬自己的婚禮。

我有一個侄女,才四歲。

結果已經在家裡偷偷摸摸的抹口紅,穿媽媽的高跟鞋,甚至把白色的蚊帳套在自己的頭上,說這個是她的婚紗。

而同樣四歲,我兒子最大的興趣愛好,是玩樂高積木和在工地上看挖掘機。

我帶我老婆去蘇州婚紗一條街買婚紗,我全程是默不作聲的。

反而是我老婆,一會問我帶一串珠珠好看,還是素一點漂亮。一會又說,還是素點好,從小就覺得白凈的婚紗才是最舒服的。

也許在男人的眼中,婚紗都一個樣。

但是我老婆,可能已經憧憬了十幾年了。

再來說說上一輩。

用我媽是原話就是,給你把婚禮辦了,我也算完成了最大的任務。

我當然可以不管不顧,到時候和一個道具一樣的上台,配合所有人的出演。

但是,我媽媽不行。

自從我爸爸去世,我媽媽就一直在想我的婚禮該如何辦。

酒店要提前預定,不然訂不到。

煙酒要托托關係,保質保量。

該請什麼人,該還什麼禮,我媽媽是密密麻麻的記錄滿了一本小本本。

婚禮在我媽媽的眼中,是一個任務,我自己把兒子養大成人了,婚禮是一張答卷。

如果你認為,不辦婚禮就是給父母減負,那我想說,可能錯了。

減負是一切從簡,而不是連根鏟掉。

父母其實,期望自己的孩子有一場體面的婚禮。

這是一種孩子無法理解的欣慰。

所以,婚禮上,新娘哭是因為激動。而老一輩的人哭,是因為得償所願。

新郎經常是傻乎乎的站著。

但是,我現在做了爸爸,我已經明白了我兒子的婚禮對我的重要性。

婚禮辦的風光,不是我兒子兒風光,而是我風光。

很多人總覺得婚禮是兩個人戀愛關係的一個結果。

但是,現在我覺得,婚禮是兩個人婚姻生活的一個開始。

是一炮禮花,絢麗奪目但又轉瞬即逝。

就好比大年夜的煙花,有的人可能覺得好吵,可更多的人覺得,這就是過年的味道。

婚禮作為一個古老的傳統,千百年流傳下來,不會沒有道理。

我支持一切從簡,反對鋪張浪費。

但是,婚禮還是要有的。

婚姻是兩個家庭的融合,婚禮其實是所有當事人共同的事情。

而不是簡簡單單屬於新娘,或者屬於新郎。

最後是一句政治很不正確的話。

如果有愛就有一切的話,其實結婚證也不用領。各位在場的年輕人,你們說呢?


如果你也有疑惑,或想找個人說說心裡話。

不妨試試我的知乎值乎。

私密提問,一對一服務。

聖范錦意?

www.zhihu.com圖標


推薦閱讀:

TAG:婚姻 | 婚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