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中國出生率已經如此低了,還不考慮放開非婚生育?


並不是所有人都在低生,也有超生的,看看什麼人在超生!

聰明、健壯、漂亮的人機遇多,他們有較好的事業和充實的生活。把撫養當負擔。生育率就低。

普通的人更注重家庭和養老,生育率較高。

可怕的是,病弱的尤其有遺傳病的靠多生育來增加安全係數,這些就導致了逆淘汰!

先說智商,

能上大學的智商高於一般人,他們上完大學就二十四五了,找工作、戀愛、結婚。完成這三項往往就三十了。她們的身體已經屬於高齡產婦,而工作也不允許他們多生育,所以往往就生一個孩子。

智商一般的人初高中畢業,往往二十多歲時就有了孩子,

那些過於弱智小學就失學的結婚更早!當大學生們結婚時,他們這些人都有兩三個孩子了!

你的放開只會導致低學歷的超生!

在廣東廣西的一些農村 低學歷的早婚早育和超生問題很嚴重。

應鼓勵高質量的人群多生 至少達到平均值。


不請自來,剛好看了一篇雄文有說道這個觀點,反駁一下。雄文貼在最後,以下成文是我的觀點。

中國的制度制定者,總是輕視並忽視這些基本的制度保障前提,而妄圖在一個毫無保障的環境中,通過行政手段實現國家意志。這隻能是花了大力氣把事情辦走樣,或者造成民眾的對立,甚至剛糊好東面,西面又漏了,補丁越打越多,越打越大。

一文激起千層浪

8月14日,《新華日報》刊發了NJU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教授Z.B. Liu、Y. Zhang聯合撰寫的文章《Improving the birthrate: New miss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opulation in the New Time (in Chinese)》。文章中分析了當前中國人口生育率的嚴峻形勢和後果。並提出了短中長三期意見:

1)短期內,應全面放開生育,優先發展幼教產業和公共托幼服務,加強國家義務教育體系。

2)中期內,建議建立生育fund.制度,並妥善利用好存量的社會撫養費,通過花費較小的經濟手段來鼓勵家庭SY;延長產假並建立育兒假制度;制定鼓勵SY的住房政策,等等。

3)長期內,待以上政策效應遞減時,應充分發揮財稅政策的調節作用,對多孩家庭和女性再就業的企業給予稅收優惠,並對多孩家庭給予財政補貼。

文章甫一出世,立即在社會上引起廣泛討論,激發了民眾參政議政的熱情。各路專家對這種征國家強制徵收單身狗稅的行為表示憤慨。大家紛紛表示生理上難以接受,用嘔吐表情迎接即將到來的七夕節。時至今日,網上文章已是屍橫遍野。

織女:還好生了兩個,只生一個怕是沒錢和你相會了。牛郎:拉倒吧,你不知道這些年養這倆可要了我的命!

更有雄文在上頭

本來這件事很多專家已經說的非常明白,對於建立生育基金的司馬昭之心也是批駁得十分徹底,我也沒打算蹭這個熱點。不過昨日看到一篇雄文,立馬讓我嚇出了一聲冷汗。考慮再三,為了廣大單身狗的幸福,也為了將來不至於連狗都歧視單身人士,我決定還是寫一篇短文說說我的觀點。這片雄文的標題是《生育政策切莫讓「同一輛卡車撞倒兩次」》出處是鳳凰財經網,微信上已無,網上還能搜到。為了本文的嚴謹性,將此文的網路鏈接和文中涉及專家的主要觀點列在最後,考據派的同學可以自行搜索。

對於雄文的論點大家可以自己分析判斷。讓我嚇出冷汗的觀點是:在法律和法規上取消對非婚生育的歧視,充分保障非婚孩子的合法權益。

虛竹:阿彌陀佛,小僧終於也有出頭之日了。

從人權的角度來談,這無疑是非常正確的一個觀點。但是在當今中國這條建議卻無異於變相鼓勵「一夫多妻制」。更進一步,如果權與貴的非婚生子女進一步佔據了優質的社會資源,加強了階級固化,社會上將會形成「寧入豪門為妾,不嫁貧家做妻」的風氣。而一旦這種風氣形成,想要再通過行政手段引導改變過來就會非常困難。

而且從效果上來看,這條建議並不能從根本上提高民眾的生育熱情,只能提高一部分具有非婚生育能力的人的熱情。這是不是與當前的社會倫理相矛盾?退一步講,如果這條建議能提高民眾的非婚生育熱情,那中國社會將來要面對的就不僅僅是生育率的問題了,而將是整個社會價值觀崩潰的問題。不知道中國社會做好這個準備沒有?

如果真的要從法律上賦予非婚生子女的合法權益,則必須做到:嚴格執行保障民眾合法權益的法律法規;公開所有公務員收入與財產;真正賦予民眾監督政府行政及個人違法行為的權力;簡化、規範並推廣公民訴訟法律流程。中國的制度制定者,總是輕視並忽視這些基本的制度保障前提,而妄圖在一個毫無保障的環境中,通過行政手段實現國家意志。這隻能是花了大力氣把事情辦走樣,或者造成民眾的對立,甚至剛糊好東面,西面又漏了,補丁越打越多,越打越大。

大家一定都認識我吧,我的女兒有鍾靈、木婉清、王語嫣、阿朱、阿紫

鼓勵生育未可行

至於中國現階段是否真的需要通過行政手段來鼓勵baby birth,我認為還是有待商榷的。從絕對數值上看,中國每年新生人口的數量就相當於歐洲一個大國。中國將來並不是年輕人數量不夠,而是年輕人比例不夠。也即,不是年輕人不夠多,而是老年人太多了。這給國家的養老保障體系帶來了極大的壓力。除了這點,根本不存在其他理由。

從人口紅利的角度來看,中國早就不再需要從勞動密集型行業中積累原始資本了,整個製造業現在正在實行產業升級轉型。再過二十年產業升級轉型完成,難道還需要這麼多人來從事大量的低端製造業嗎?再看中國現在的製造業招工難的問題,是真的因為沒有足夠多的年輕人的緣故嗎?去問問那些做直播的少男少女們,去問問那些網吧深處的「三和大神」們,去問問那些擠破頭也要考公務員進體制的學士碩士博士們?為什麼不去製造業?因為製造業的薪酬吸引力太低了啊。去看看各大工地,揮著汗的還有多少農村來的年輕人?都是中年老年人了!過二十年三十年難道你指望現在的年輕人教育出來的子女們再去搬磚、再去富士康敲手機嗎?

從社會資源的角度來看,中國的優質教育資源、醫療資源非常的稀缺,導致了資源分配的不公平。中國和西方發達社會的差別就是人均資源佔有量低,這不但影響了國民的素質,造成了過敏的焦慮情緒,還導致中國社會和自然資源的浪費。在不擴大社會總體資源的情況下,貿然地用行政手段刺激人口增長無異於培養韭菜,無異於耍流氓。每年大學生畢業的時節就是大學生失業的時候,連大學生都無法保證就業的社會,人口是多還是少?每年春節火車站趕春運的場景、高速公路收費站排隊的場景是提醒我們中國人口不是少是太多了。過一二十年,讓年輕人能佔用更多的社會資源,有什麼不好呢?

2008年的廣州火車站

2016年的廣州火車站

從家庭倫理的角度來看,中國社會真的會如西方國家那樣,在進入老齡化國家行列後,一直保持低fertility rate嗎?且不說中國家庭倫理一直強調的是多子多福的觀點和宗族社會的結構,中國傳統文化一直有「君子抱孫不抱子」的傳統,也就是說,中國和西方社會,包括日韓,在家庭態度上最大的不同就在於祖父母一代的人和孫子女一代的人的關係更為的緊密。當進入老年化社會之後,祖父母一代的人帶著小孩,父母在外面工作的場景將會越來越多的出現。這就導致了,中國社會在新中國成立之後試圖打破的家族制度,將會通過撫養孩子的重任而重新建構起來。而一旦家族制形成,撫養孩子的成本將大大減少。因此相較於國家試圖通過行政手段鼓勵birth,不如在提高社會整體資源的同時,想一想如何鼓勵構建現代的家族倫理。

從養老制度的角度來看,中國現在最擔心的就是進入老齡化社會之後,年輕人的數量不足以支撐整個社會的養老體系的運轉。這一點其實大可不必擔心,養老體系並不是依賴於年輕人的數量,而是依賴於整個社會資源的數量。只要社會資源總量足以支撐養老保險體系,老齡化社會就不是問題。中國的年輕人絕對數量上沒有問題,只要能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釋放他們創造價值的熱情,就能保證社會資源總量的上升。現代社會不同於以前,GDP並不取決於人口,而是取決於科技的進步和先進技術的應用。兩千多年前荀子就說了「君子信非異也,善假於物也」。現代專家的思維不能總停留在原始社會層面。

讓我們再次有請荀大神教做人

歷代以孝治天下

因此,與其無休止地討論如何增加人口的問題,不妨想一想:

1、如何真正做到製造業轉型升級;

2、如何提高社會整體服務水平,如何降低民眾生活成本;

3、如何培養健康的中國式的家族倫理文化;

4、如何釋放年輕人的創造力和勞動熱情。

在這個基礎上,只要放開SY門檻,中國就絕對不會落入「低生育陷阱」中。

人口問題是一個長期的社會問題,不可能通過一腳油門一腳剎車就能解決問題。對待自己的民眾也絕對不是養豬,能說生就生,說宰就宰。如果僅僅鼓勵地看待人口問題本身,把統計上的數據玩得爐火純青,而不分析問題之間的關係,不發掘問題的本質,那麼無論如何也解決不好這個問題,就算解決了,到時候也會製造出更多更大的問題。

---------------------------------我是單身的分割線--------------------------------------------

附件:

《生育政策切莫讓「同一輛卡車撞倒兩次」》

http://field.10jqka.com.cn/20180818/c606618963.shtml

主要觀點和文章結構如下:

中國量化金融論壇理事長孫建波先生認為關於設立的SY基金是類似公積金的個人免稅安排制度,還有政府配套,說白了就是政府送錢,而不是大家所理解的要收錢。但他也不贊成這一政策,因為這針對不生育的人,形成了強制儲蓄。孫建波批評有的人原文都不看,挾網路暴力這樣亂噴,完全不顧文章絕大部分的正面建議,「以後誰還敢來為社會呼籲?」他建議:

1、撥亂反正,從更多的社會政策來看,取消戶籍制度,消除人口流動壁壘,消除教育、醫療、養老等一系列的壁壘;

2、尊重女性,建議給生孩子的女性免除個人所得稅,補貼社保和公積金,建議生一個孩子,個人所得稅免除3年,補貼社保和公積金補貼3年

3、教育公平,國家要向每一個基層教育單位撥付足額的資金,公平地發展教育。

接下來文章勾勒了中國現階段生育率的問題,生育轉型的過程,以及和西方國家的比較。

量子金融學院首席導師陳光磊(原文中也作陳光遠,無法判斷是兩個不同的人還是筆誤)認為,發達國家跟中國的經驗截然不同,中國剛剛放鬆計劃生育政策,低生育率有之前政策影響的因素。更重要的是,生育權也是一種選擇權,是個人選擇行為的結果,由個人的經濟狀況,生活壓力和撫養成本等所理性權衡的結果。所謂的「低生育率陷阱」說法並沒有理論依據。陳光遠評價生育基金制度其實是個轉移支付的政策,這種生育基金會可能造成生育權的不平等問題。如果緊緊盯住生育率這個目標,為提高生育率的政策改變了激勵,會使人們改變自己的行為。但在分析任何一種政策時,不能僅考慮它的直接影響,還應考慮政策通過激勵產生的各種間接影響,可能會適得其反,這種教訓已經太多了。中國的人口問題是一個歷史長期積累的問題,人口發展的長期規律難以用短期政策來將其調整。人口結構調整過程至少需要花費幾代人的時間。市場經濟下,增加個人的選擇權,提高人口質量,才會有一個良性的人口結構。

攜程聯合創始人兼執行董事局主席梁建章認為無論是「公民工資按比例繳納生育基金」還是對丁克徵收「社會撫養稅」,都是強制性計劃生育思維的延續,這是不能接受的。應該通過獎而不是罰來解決嚴峻的低生育率問題。他建議:

1、鼓勵生育是獎勵多生而非懲罰少生,可給養育家庭實施育兒免稅。

2、建議取消徵收社會撫養費,並保障非婚孩子的合法權益。

(1)全面放開生育,取消徵收社會撫養費,取消生育審批制度。

(2)對養育家庭給予財力支持,可以按孩子數量抵稅,對養育家庭的補貼也可按孩子實行累進位,鼓勵家庭生育更多孩子。

(3)把學前看護納入免費的義務教育範疇,也就是說政府提供免費的託兒所和幼兒園,讓常住當地的家長只要有意願就可以將孩子送入。

(4)在法律和法規上取消對非婚生育的歧視,充分保障非婚孩子的合法權益。

(5)取消大城市人口控制政策,充分發揮大城市的引領作用。

3、中國至少要花2萬億來鼓勵生育,相比其他國家非常合理。


我國現階段沒有嚴格禁止非婚生育,政策力度相當於不鼓勵。

二胎政策沒放開時,非婚生育參照婚內超生執行,想給孩子上戶口需要繳納的社會撫養費是當地全年平均工資的一定倍數,數字乍一看不小,但對於中產以上家庭不是事兒,小康家庭咬咬牙也能拿出來,比較貧窮的家庭就真的交不起了。交不起國家也不會真的讓孩子做黑戶,可以等幾年,人口普查的時候集中落戶,只不過集中落戶之前,沒有戶口確實不太方便的。

二胎政策放開之後,根據各地的具體政策,可能罰款會更少。

但是全面放開還是不現實的。

對於國家來說,如果某些人一定要選擇非婚生育,那麼交得起罰款的非婚生育家庭顯然更可能有充足的條件養育教育子女,培養出來的孩子更可能成為人才。從這個角度,國家就沒有理由支持非婚生育,從統計學來說,選擇非婚生育的個體,大概率來說家庭比較貧困。

特別是那種有遺傳疾病還非得留後的,除了極少數幸運者能奮鬥出來,大部分都過得很艱難,靠民政低保和社會救助勉強度日,孩子一身病,既沒有快樂的童年,也沒有美好的未來,這樣的人生對於孩子來說也非常殘忍。

所以有非婚生育想法的人,如果一定要生並且能承受的起代價,就生唄,國家也攔不住個體選擇。但是讓國家明文條例支持,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全民奔小康,未達到全民富裕的前提下,還是不切實際的。


因為還未放開計劃生育,還未鼓勵婚內多生,還未強制婚內多生!


主要是多方面問題了。

首先,國家需要的不是純粹的人口

而是能作為高端勞動力的人口

什麼是高端的勞動力,至少得完成高等教育或者學習了高級的技能的人,挖掘機也是高級技能喔。普通的工人,將來自動化生產線也可以逐步替代。

那麼,這些高級教育和技能怎麼來?

當然是家庭的支持,教育投入,這都得花錢,中國教育花費很高的,一個家庭生多了也扛不住。

何況未婚生育,受到的支持不夠。

第二,消費者,這也是很需要的人口。

只有擁有高等學歷或者高級技能的人口,才是消費的主體。當然各種二代不算,不管他們有沒有技能,都是有錢消費的。

未婚生育的孩子大多是不能很好得到培養的。

那麼這就涉及了,未婚生育,國家從來沒有說不準。

也沒有支持,我身邊有不少未婚生育的。但是,家庭較好,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好的,未婚生育更少。因為這些人考慮的更多。

最後,國家支不支持,得看需不需要,至於未婚生育的人口,並不是國家急切需要的人口。

那麼支持開放未婚生育幹嘛呢?

帶來更多的不完整家庭,帶來更多的不能完整的受到支持高等學習的人口。

這不是害自己,加大社會問題,所以何必呢?


放開?

以大多數中國人的尿性

不放開會罵政府

放開之後等人口增多稀釋了國家發展紅利

又會罵


推薦閱讀:

TAG:生育 | 生育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