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十三邀》第三季第二期「許知遠對話李宇春」?

《十三邀》第三季第二集,許之遠對李宇春的採訪中,有哪些觀點是你認同的。


瀉藥。其實我來回答這題是有些不妥的,畢竟我勉強算是她的「路人假粉」,或許會影響我的一些想法,請將就一看吧。

她個人來說自然不比張藝謀或其他大咖,還需要有更多閱歷和自省來豐盛她自己,畢竟還是她口中的「少年」。

但從這個時代的角度來說,我其實對這集幾位歌迷的論談蠻有感觸。他們說為了保護李宇春去學了傳媒,去成為各行各業更好的人。而李宇春卻說她只是一個符號而已,那麼這個符號的含義是什麼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我的看法是,這個符號是與我們這個社會自父母一代強調的一致和自我犧牲相反的,這個符號是覺醒的個人自由與強調自我,也是想要尋求更平等寬鬆個人權利的迫切願望。

所以我不禁感慨,或許她的追隨者不僅僅只是要保護她這個人,還在保護他們心中對自由嚮往和成為獨特個體的信念。而李宇春恰好成為這樣一個「符號」,並且在漫長的時光里沒有發生變質,還在不斷的冷靜成長,從這個角度來看,她很好的完成了時代給予她的任務,這是相當不易的。


我在粉李宇春時到底在粉什麼?

偶像到底是什麼?

偶像是質疑,也是信念。

偶像是生意,也是價值。

偶像是忍辱負重,也是大放異彩。

當李宇春在最近的採訪當中,被主持人問及,『李宇春這個符號,到底意味著什麼』的時候,李宇春回答說:

我不敢說李宇春多有才華多有天分,但我希望她可以一直在尋求著成為一個更好的人,並且在她僅有的一些追隨者當中,可以傳遞一些更好的東西,並且把自己看到的更大的世界分享給大家,就已經很滿足了。

當音遇君聽到面對鏡頭,李宇春說出這樣的話時,音遇君便是明白,李宇春,早已經不再是 2005 年那個初出茅廬的李宇春了。

現在的李宇春,才真正意義上的,成為了我們的偶像。

李宇春,1984 年 3 月 10 日出生於成都,畢業於四川音樂學院,而今天,2018 年 8 月 26 日,是李宇春出道第十三周年的日子。

早在 2005 年的時候,年僅 21 歲的李宇春便是因為獲得了首屆《超級女聲》的全國總冠軍,而成為了中國首位民選偶像,也是在那個夏天,全中國都認識了這個『中性』風格的歌手。

只是彼時的李宇春,是根本不被人們認可的,大部分人都覺得她『不男不女』,『不倫不類』,而無數謾罵和質疑山呼海嘯的朝著李宇春涌去的時候,她卻假裝看不見聽不見一樣,繼續著自己的音樂道路。

從首張 EP 《宇你在一起》,到 2015 年的登上春晚唱了《蜀綉》,李宇春一直在堅定不移的走在她的音樂道路上,不斷的去創作更好的音樂。

但質疑,還是從來都沒有停止過的,人們問李宇春,憑什麼是你?

而他們也應該沒有想到,李宇春也在問自己,憑什麼是自己?

於是李宇春創辦了品牌演唱會『 WhyMe 』,在十年的時間裡,不斷的尋找著這個答案。

在採訪中,李宇春這樣說道:

在那段時間裡,我曾經產生過嚴重的自我懷疑,用很硬的外殼把自己包裹起來,想著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好了。但其實是看起來假裝很驕傲,但是內心卻很敏感。

幸運的是,在音樂中,李宇春遇到了許多喜歡她的粉絲,而正是他們,才給了李宇春無限的力量。

我其實從來不願意把他們(玉米)稱為粉絲的,因為他們,才是我成長的過程中,陪伴我的那個人。

所以在粉絲們把自己當成標杆的時候,李宇春並沒有覺得,自己有那麼的重要。

但在玉米們的眼裡,卻不是這樣的。

一位叫做小侽的玉米這樣說道:

李宇春之所以是我的偶像,是因為她總是可以通過自己的一些所作所為,牽引我們走向更正確的道路。

於是,在『 WhyMe 』十周年的時候,李宇春終於想通了,她想明白,自己關注的事情不應該再是自己的『個體』,也不需要通過什麼事情再去證明自己。

不管是創作還是去成為一個更豐盛的人,這和社會都是息息相關的,我沒有辦法完全脫離它……人生的本質,就是要去接受那些誤解。

於是,李宇春對十年前的自己說:

我並沒有停留在十年前『你』創造的那個小小价值上,我還在一直往前走,我還對外面的世界,充滿著好奇。

所以,出道十年後的李宇春,似乎更明白了自己應該去做什麼事情。

在 2016 年,李宇春結束了『 WhyMe 』之旅,發行了新專輯《野蠻生長》,並且舉辦了新的巡迴演唱會。

而開始野蠻生長的李宇春,不僅在將自己『百分之八十』的精力都投入到了音樂創作後,更是開始去開拓新的領域,去演電影,去代言時尚品牌,去表演話劇。

於是,當年輕的一代看起來姿態鮮明,但是在姿態的背後卻沒有任何實質性的東西,在他們不再去『懷疑』的年代裡,李宇春更像是一個符號,呈現在人們的視線之中,給了很多人一劑『鎮定劑』。

李宇春的出現,不再讓年輕人繼續迷失在這個『不容置疑』的年代裡,而是讓年輕一代,讓他們的價值觀得以更加開闊,得以去用質疑的目光,去看待這個世界,以讓自己得到真正的成長。

這大概就是玉米們真正喜歡李宇春的原因,而教會人們用質疑的眼光去看世界,去奮鬥,去成長,這大概,才是真正的偶像吧。

/END/

謝謝你長得好看還關注我


2005年的《超級女生》也是我青春記憶中一檔很重要的節目,經歷過全民選偶像的那場狂歡,我自己也是參與者之一。不過我當時pick的不是李宇春,反而支持的是周筆暢和張靚穎。十多年過去了,我早已過了追星的年紀了,但是李宇春反而現在是其中讓我越來越印象深刻的一個。

2005年超女冠軍,突然爆紅,甚至一度登上了美國《時代周刊》,不過她說「登上《時代周刊》的是節目,不是我,我只是一個符號」。當時爆紅,爭議也很大,不管是歌唱實力還是外在形象,不過她基本沒有解釋,而是真正的把音樂當作職業,一句『我想做職業歌手』。

她是比很多當紅明星更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一個,她沒有沉浸在名利或者外在的風光,她看待這個世界的變化,也會站在第三者的身份來思考這個時代的變化,正如她說的『現在的節目製作越來越精良,花費越來越大,但那只是技術和經濟帶來的進步,對於人和音樂來說並沒有』。

一個會跳舞的文藝青年

李宇春有一張專輯《會跳舞的文藝青年》,當時聽到專輯名,我還覺得李宇春有些裝文藝,不過聽了歌看了歌詞,而且知道詞曲也是她包辦之後,當時就有點出乎我的意料,詞曲確實是很文藝的。後來出了一張《再不瘋狂我們就老了》專輯,同樣也是很文藝,如果不是真的喜歡,很難連續做這樣的音樂。

她對許知遠說——『我離生活很遠,我內心其實很恐懼,就算到了台灣夜市也一直想走,沒什麼人認識的地方也不敢停留;我不喜歡社交,參加電影節或者時尚周,我也只是把它當作一個工作,而且我80%的時間其實都在做音樂……」

她喜歡去歐洲旅遊,而且喜歡去看歐洲的藝術展和博物館——「我其實比較敬畏,因為自己很喜歡的一些畫家,包括畢加索博物館都在那兒。對於藝術和歷史的東西,會有一種敬畏心。我喜歡有一些歷史底蘊和故事的地方,我不喜歡簡單粗暴的表達」。她喜歡羅大佑,喜歡竇唯崔健張楚那一代的音樂人,她說她看過魔岩三傑在紅磡的演唱會,她喜歡那樣的,從她最新的專輯音樂上,可以看到她有在向竇唯那樣的音樂人致敬。

李宇春是個文藝青年,但她不固執,我覺得她很開放,她說這個時代的年輕人會說「我不想當網紅,我想當明星」,她很驚訝這個時代的流行變得這麼直接,但她不認為是現在的人出了問題,可能是她有問題。她不僅是個會跳舞的文藝青年,也是個想與時俱進的文藝青年,她還是想生活得更積極點。

內心還是有些憂傷

李宇春剛出道的時候,我們覺得她肯定會走「唱跳歌手」路線,可是,後來發現其實她的很多音樂沒有那麼多唱跳和歡樂,許知遠也說看了她的演唱會,發現她非常安靜鎮定。雖然已經開過了很多場演唱會,還是會對鏡頭不適。

在節目中,我們聽到李宇春是這樣回應許知遠的:

「因為我自己覺得我自己的性格當中,其實有一些我自己不喜歡的東西,我覺得我沒有那麼強力的旺盛生命力。我覺得有的時候,我自己反而羨慕活得很轟烈的人。所以像梵高、弗里達這樣的藝術家,可以說是我心之嚮往的。我覺得是性格的東西,我自己有那種憂傷的性格,而沒有明亮的性格。可能我很嚮往那樣一種生命力吧。可能我也會在自己很熱愛的一些東西上面去追求,去響亮地活著,但是我覺得還是會有性格上的一些局限。」

李宇春說偶像是質疑、偶像是生意、偶像是忍辱負重。她並沒有覺得登上《時代周刊》,開創了一個時代流行的icon有什麼了不起,她也並不迷戀這些聚光燈和光彩,她可以對著十多年前的那個風光無限、萬眾矚目的選秀冠軍的自己說「現在的自己比之前的自己更好,我做到了更好的自己」。她期盼著早一天出門的時候就沒有人跟隨和打擾,她知道無論名利有多大,喜歡自己的人有多少,屬於自己的時代終將會過去。一切都有風平浪靜的時候,現在的歡呼只不過是個遊戲,坦然接受遊戲結束的那天。

雖然從李宇春的話語中聽出了些許憂傷,可是人生不就是一種「積極的悲觀主義」嗎?我覺得李宇春做到了,積極地反思和開放。「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這就是我們的生活。


以前對李宇春不太了解,看了這一期之後突然喜歡她了,一方面對她說的話有很多的感同身受,例如我們80後小時候單一的審美教育和長大後各種紛雜的審美之間的衝撞造成了內心的一些不適感,也可以說是理想的堅守與現實的殘酷在內心撕扯造成的無所適從,既不像60後70後那樣有那麼一個崔健的年代或是白衣飄飄的年代值得懷念,也不像90後那樣一出生就面對著多元的文化(其實在我看來也不是多元文化,而是一切向錢看,人們都被錢壓制的文化);

另一方面發現李宇春是一位一直保持獨立思考的歌者,而且思想有深度。她在和許知遠的聊天中提到了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少受到前輩溫和的批評或建議,要麼是被前輩熱烈的推舉以迎合年輕人的心理,要麼是被前輩激烈的批評,究其原因,節目里並沒有提及,我想這背後是資本和市場的力量吧,所以被快速的造星,當然也就會被別人唾棄;而資本的力量或是裹挾也使得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安於一些小確幸,安於鐵籠的束縛,同時因為生活成本的增加,每個人的生活都變得更加的不堪一擊,所以也越來越不敢去抗爭一些什麼 。

我一直在告訴自己要更包容更開放的看待這個世界,絕不能做一個被年輕人所討厭的油膩的中年人,但另一方面,同齡人在一起有著共同的人生記憶,那種能相互深深理解的默契感卻實在是一種莫大的幸福。

說回到李宇春本人,很多人欣賞的其實未見得是她的歌舞,更多的是她那種鎮定自若又俠義勇敢的氣質,雖然她自己說那種鎮定只是因為內心的不適,但我從她的言語里可以判定她的性格應該的確是鎮定又勇敢的,而這恰好是身處巨大變革時代的8090後的女生們內心最嚮往的一種氣質,所以她成為那麼多人心目中的ICON也是時代的必然 。

就像毛不易是有些淡淡憂傷的暖男代表,薛之謙是看透真相又玩世不恭的頑童代表一樣,他們都是這個時代8090後們內心情緒與嚮往的某些投射,所以他們能成為ICON也是毫不奇怪的。


謝邀。

但很難說認同不認同什麼觀點,我比較贊同的一點是「每個人都是帶著偏見來看這個世界」的這個概念。因為每個人所處的時代背景、人生經歷、智慧閱歷、切身利益等等的一切都具有個人主客觀性。

《十三邀》至今為止除了李宇春這集,還看過白先勇、姜文、李安、張藝謀、羅大佑、張楚、賈樟柯和李誕這幾個人,很有意思,那種不同時代不同背景的大牛在各自生活中的體驗與領悟,讓人看的意猶未盡。

白先勇,具備一切傳奇卻活的像個最單純的孩子,看到他的狀態你除了心生羨慕也是別無他想。

國師張藝謀那集,火的是微博上到處推「林妙可」事件,可是看完整集給我震撼的是國師那句:所有的這些都是人走茶涼,不如整好自己手邊這點事兒。

他處在那個時代是個「建豐碑」的英雄時代,是個很具象的盛行「樹留影人留名」的大眾時代,而且他本身也是手握數座銘碑個人形象堅挺可以為「歷史」一爭的人物,居然於戲笑中說出這樣的話還真的挺震動我的。看的透看的淡把自己位置放的低卻又具有非常的精力與熱情投入到自己熱愛的事業中去。

姜文給我的感覺還是人在盛年,心欲老而仍不遜,個人理想主義與時代的衝突感在他身上尤為突出,他的整個採訪畫面基本上是靜止的,然而他身上那股蟄伏的、涌動的才氣傲氣霸氣每每幾欲破屏而出隨時準備與整個時代、所有觀者拔刀相見。我很喜歡姜文。

賈樟柯可以說是站在雲端俯視和憐憫著眾生,這集我整期看的心裡都非常的樂呵。眾生皆蠢,這是真理。所有的時代都有賈樟柯這樣的人物,我們的時代需要賈樟柯這樣的人物,他直面而毫不容情的告訴你:你們這些茫然的蠢物們。他顯得尖刻而無奈,因為群體無知性是所有時代的遺傳病,這個病太重或者沒有這個病,整個社會都會崩掉。而他這類人的作用就是刺痛刺醒一部分人,維持這個病情微妙平衡。

我挺理解李誕的,感覺他還是個有智慧有想法的年輕人,缺乏一點堅韌但是頭腦聰明能夠為自己找到理由來與時代和解。就好比學游泳的孩子有一天拿到了游泳圈,就會覺得:哎,這個不錯,那就這樣吧。

李宇春,還不能定論。整個訪談的感覺:她還是一塊半濕海綿,在已吸收的養分里上下探索並異常渴望吸收新的養分,她根兒很正,未來可期。


推薦閱讀:

TAG:許知遠 | 李宇春 | 十三邀第三季綜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