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中華民族的靈魂

德——中華民族的靈魂

德生於道。只有當明確了人在天地之間的位置之後,才能夠知道應該做什麼、應該怎麼做。

天地萬物,從至大到至小,都遵循「道」的規律。人屬於自然萬物,也要遵循道,人遵循道,就有了德。所以要知道「德」,得先知道「道」。中華民族在很古老的時期就明白了人之道的根本是什麼。用老子的話來說,人之道追求的最終目標是「大順」(《老子》第六十五章)。「大順」的意思是長久的天下太平。天下太平要求執政者不為自己的私慾,全心全意地為天下百姓考慮。這也就是後發制先生所說的「以人為本」和「天道」。正是因為中華文明有道,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才可以長期地保持和平,某些特殊的時期甚至能做到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德生於道,沒有道,就無以生德。沒有德,空談善惡,卻也說不明白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最終只好全靠法律來約束人。因此,人之道是中華文明的核心。道在人,核心是以民為本。這一點也正是衡量德的唯一標準。

德的不同境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一點在《老子》中也有類似的表述:「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餘;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邦,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博。」可以看出,不論是儒家還是老子,都認為修德的關鍵在於修身。那麼如何修身呢?

首先要明白人之道追求的是和平和諧,這是德的根基。

第二要有為天下百姓奉獻的大胸懷、大抱負。只有把平天下作為自己的人生理想,才會有修德的動力,修的德也才能正。

第三,最核心的一點。不僅僅是修身,修德的關鍵在無欲。修身的內涵實際上就一個字——常。這個「常」是《老子》第十六章中的「常」。帛書《老子》第十六章原文是這樣的:

「至虛,極也;守情,表也。萬物旁作,吾以觀其復也。天物云云,各復歸於其根曰靜,靜是謂復命。復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沕身不殆。」

「常」是一種狀態,它包含了兩點:內心的無欲和身體的安詳。這兩者相輔相成,內心無欲幫助身體安詳,身體安詳又幫助內心保持無欲。只有做到了「常」,才算是達到了修身的境界。

這裡需要做一些解釋,解釋一下為什麼修德的關鍵是無欲。通讀《老子》,其中的德諸如:善下、處惡、柔弱、無私、病病、無為、利而不害、和光同塵、生而弗有、為而弗恃、長而弗宰、知足等等,細細思考,實踐嘗試之後,會發現它們的根源都是無欲。只有做到無欲,這些德才能夠真正做到。並且在《老子》第三十四章在描述「道」時這樣說:「道氾兮……則恆無欲也,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弗為主,可名於大。」前半句意思就是,「道」說小了就是無欲。

在達到了修身之後,還要不斷地修德,才能慢慢地夠達到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境界。這是一個漫長的積累過程,正如老子所說的「重積德」。一個人在修身的境界和在齊家的境界時,對於是非善惡的判斷是不大一樣的。

正因為如此,德的標準並不是用來衡量別人的,每個人德的境界不一樣,所認為的正確自然就不一樣。德的標準是用來指引自己的,用來詬病或懲罰他人的是法而不是德。所以在道德的問題上爭論不休是沒有任何意義的,真正有德的人不會輕易地去指導他人甚至是指責他人。

德,使中國出了一代代賢明的君王和忠心為民的大臣;使中國每當天道喪失、人道淪陷之時,遍地都是揭竿而起為民聲討、替天行道的英雄好漢;使中國的和平盛世能夠持續長達千年之久!

幾千年來的積澱,早已使道和德流入中華兒女的血液里,生生不息。它使中華民族註定永遠嚮往和平、嚮往和諧,並且有很大一部分人願意為此付出鮮血和生命。

推薦閱讀:

TAG:道德 | 道德經(書籍) | 中華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