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亞里士多德能寫這麼多,而同時期的孔子惜字如金,寫得這麼少?

是當時中西方的文字撰寫工具有很大差異嗎?我們老祖宗寫東西不如西方方便?


謝邀!評論和比較這兩位讓人高山仰止的大人物,真的是讓人戰戰兢兢啊!

我個人理解,以偏概全,這裡邊有幾個關鍵點:

一、既然說著作,就先說著作層面的差異。

孔夫子的著述,實際上也不少,所謂「刪詩書,定禮樂」,整理編輯了《詩經》、《尚 書》、《儀禮》、《樂經》、《周易》、《春秋》等6 本書,奠定了中國文化的根本經典。當然這在數量上,和亞里士多德是有差距的。這和孔子的寫作態度有關,因為他主張「信而好古」,講究「述而不作」,所以數量少是必然的。

亞里士多德則很有著作的意識,因為他主張「我愛我師,但我更愛真理」。所以,他對各門學問都認真進行了自己的考察、思考和輸出。據說他至少撰寫了170種著作,而流傳下來的有47種,這些著作涉及天文學、地理學、動物學、胚胎學、物理學、解剖學、生理學……可以說是那個時代的百科全書。

總結一下:孔子和亞里士多德對待著作,一個講究述而不作,是做減法;一個講究踵事增華,是做加法。所以,一個多,一個少,很正常。

二、再說個人的差異,孔子一生顛沛流離,學習是全憑個人的勤奮和努力,師無常師,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轉益多師;他的所謂「寫作」,是周遊列國後回到魯國的刪詩書、訂禮樂,真正的著述時間不過十來年。

而亞里士多德出生於中產家庭,他的求學生涯非常系統,在柏拉圖學院就讀20年,以勤奮好學成為柏拉圖心目中的「學院之靈」,而且有意識大量搜集各種圖書資料,甚至建立起了自己的圖書館;另一個20年,是在他的學生亞歷山大大帝支持下,他興辦自己的學校,跟學生一邊散步一邊講學,所謂「逍遙學派」是也。

這種人生際遇的不同,使孔子的著述,更多是個人的一己之力,且主要是對前人經典的編輯和解讀;而亞里士多德的著作則有三個層面:一是前人的知識積累;二是學生們幫助做的調查和整理,比如他曾對一百五十八種政治制度作了概述和分析,這項工作顯然非一人之力,此類例子還有不少;三是個人的著作。

三、中西文化或者學問的差異。孔子的著作,代表著中國文化在軸心時代的至高成就,這種成就是喜馬拉雅式的高峰,到現在我們依然得回到源頭汲取活水。而西方的學術,在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師徒那裡,就已經體現出了專業和傳承,是滾雪球式的往前發展。

而且,我們看,孔子甚至老子等大師,他們的學問都是吉光片羽式的,甚至沒有著述上的自覺。老子的《道德經》相傳是出函谷關時關伊子求他寫的,孔子的《論語》是學生們在他身後記錄的「對話錄」。而亞里士多德的老師柏拉圖,已經很自覺的留下了皇皇巨著《對話錄》,亞里士多德更是筆耕不輟,一輩子專業在做學問,而且有自己的方法論,如邏輯、比較,等等。

我在好多年前採訪現在的符號學大家趙毅衡先生,請教中學為體還是西學為體,他的回答是「西學為體」。他的理由是西方學術是有體系的,滾雪球式的推進;而東方的學術是斷崖式的,最好的東西還在從前。

當然,現代的學術語境已經是東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學北學,道術未裂。值得我們重新思考。

拉拉雜雜些這麼多,管窺蠡測,僅供參考。


呵呵,不是惜字如金。《論語》也不是孔子寫的,是他的弟子整理的。《春秋》,也是被冠以編輯,其實這個編輯很容易做,誰都可以編輯,別人寫的書,做些刪改,這個也是傳說中的。孔子與亞里士多德無法比較,孔子大概與西方的泰勒斯相當,從寫作上看,留下的只有隻言片語。很多都是後世人附加的,比如《六經》出於孔子說,竟有人能相信這個(奇葩熊十力),相當於說《全唐詩》出自孔子。從寫作上看,司馬遷與亞里士多德相近,中國只有到了司馬遷的時代,散文才發展到足夠成熟,這是文學史的問題,而不是哲學史的問題。


我倒是覺得有很多是後人託名的,就像道教託名老子的經書就有不少


因為中國的傳統學術中並不注重邏輯與實證分析,認為真理是不可證定的,而只能在直覺的悟性中感到。所以中國傳統的思想家只是給一兩段辯論就下結論,而不像西方人習慣於用大篇幅來論證一個論點。

這個問題林語堂在《吾國與吾民》的第三章「中國人的心靈」第四節「邏輯」中有很好的闡述:

根據這種理論(指莊子齊物論中真理主觀性理論),真理是無法證明的,儘管它能被「會心於忘言之境」(莊子語)。人們常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道即真理,不知其然謂之道。」所以,真理只能被一種直覺所感知。中國人並非都在有意識地接受莊子的認識論,但是他們本質上是贊同這個觀點的。邏輯從來也沒有被發展成為一種科學,所以他們也不仰仗邏輯,而是靠自己或許是更健全的庸見。

在中國文學中,也從來沒見過有雄辯的論證,因為中國人壓根兒不相信這類事情。於是,辯證法並未得到發展,也沒有科學論文這樣的事,高本漢最近撰文批評中國「高級評論家」在論證古典作品的真偽時所犯的邏輯錯誤。某些錯誤確實是幼稚可笑的;但這是站在西方方法論的觀點上看才知此。中國人從來不會寫一篇萬言或者五千言的論文去證明某一個論點,他僅僅是做筆記。至於論點本身的是非,則留待後人評說。這就是為什麼中國學者總是留給我們這麼多筆記集,稱作「隨筆」或「筆記」。不劃分段落,內容包括文學作品的作者探源、典籍、校勘、連體雙胞胎、狐狸精、紅鬍子英雄,以及吃蜈蚣的隱者等等,雜沓紛壇,應有盡有。


看過一篇文章,說是可以由此推斷古希臘的一些哲學家著作是後人託名偽作。


推薦閱讀:

TAG:哲學 | 孔子 | 儒家 | 亞里士多德Aristot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