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考上牛津、哈佛和哥大的精英,後來怎麼樣了?

如今,對很多中國家庭來說,把孩子送到海外留學變得稀鬆平常。在准留學生們達到了托福、SAT、GRE、活動背景提升等一系列的美國名校入學要求,終於如願踏上了赴美求學路時,我們普遍認為他們已經「鍍金成功」,收到美國名校offer,就意味著留學、畢業、當上總經理,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殊不知,成功錄取僅僅只是萬里長征第一步,進入名校,不過只是一個新的開始。

此前,「25%赴美留學生被退學」的報道風靡一時,但數據來源的真實性受到了各方專家的質疑,學者紛紛表示沒有官方數據佐證如此高的退學數據。其實,不僅僅是國際學生,即使是美國本土學生,也存在較高的退學率。總體上來講,美國大學有20%至25%的退學率是比較正常的,甚至有些大學的畢業率只有60%。

像哈佛、牛津這樣的名校,人人都嚮往但是不是人人都能考上。而考入名校的那些學生理所當然地會被認為是天之驕子,優秀又幸運的一員那麼進入名校學習就意味著成功和一帆風順嗎?美國大學歷來是寬進嚴出,對於中國留學生而言,順利畢業或許比順利申請名校還要更難。如陰霾般籠罩的學業壓力、無人傾訴無人理解的孤獨、若有若無的「亞裔歧視」……現實中的名校校園到底是怎樣的?

為了解答這個問題,鳳凰衛視關注海外移民和留學的節目《生活在別處》,把鏡頭對準了三個世界一流名校牛津、哥大、哈佛中的中國學子。那些經歷了萬千鮮花和掌聲而進入名校就讀的中國學生的真實生活究竟是什麼樣子?

我要比白人付出300%的努力才可能得到一樣的尊重!

紀錄片中,正在牛津大學地理系攻讀本科的女孩Cecilia Zhao,是三個主人公中最為大家熟知的一位,她的爆紅是因為2018年初的一則辯論視頻。

Cecilia出現在一個主題為「技術帝國的崛起威脅社會發展」的辯論賽上,身穿一襲銀色閃片晚禮服的她,用精緻的妝容和自信的姿態,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被中國媒體稱為「長得比你美,還比你努力百倍」的學霸。

9歲那年,Cecilia孤身一人來到了英國利茲讀書,那時的她半句英文都不會,在白人孩子眼裡像個倉皇失措的異類。英國的小學生以考試成績分班,Cecilia因為不會說英文被分到了最後一個班,但不服輸的Cecilia決心迎接生活的挑戰,僅僅三個月後,她就跳到了最好的班級。

高中時代的Cecilia,高一就拿到了整個高中階段的三科成績,在英國「高考」(A-Level)中她還拿到了6個A+,以全校第一的成績,拿著最高榮譽獎學金,成為她所在學校唯一申請到牛津大學的學生,這個成績和國內高考狀元的水平相當。

在牛津校園裡,繁重的學業並沒有讓Cecilia卻步,卻更讓她感激在中國上小學時,培養出的刻苦精神。

進入牛津後,在完成學業之餘,Cecilia並沒有停下自己的腳步,「我將來要挑戰更高的位置!」,此刻Cecilia的目標是進入牛津辯論社。

牛津辯論社,是世界上最富盛名和最古老的社團,具有相當高的地位和非常深遠的影響力,影響力僅次於英國的議會辯論。當年在歐洲掀起的達爾文進化論大辯論,就是從這裡引發的。

每周都有來自世界各國的政界高官、商界大亨、宗教首腦、意見領袖、諾貝爾獎得主、演藝明星,在這裡一展辯才。Cecilia是辯論社歷史上首位華人辯論社委員。網上被人傳閱最多那段辯論賽視頻,是她第一次在500多人面前辯論,身邊圍繞的都是非常有名的政治家和科學家。

當時她面臨非常大的壓力,但她依然完美地完成了,此後她做出大膽決定,開始競選牛津辯論社常委。和她一起參與競選的有13個人,而Cecilia則是其中唯一的女性。

拉選票的那天,零下十幾度的溫度伴隨著一陣陣的暴風雪。就在這樣惡劣的天氣中,Cecilia從早上5點就起床,滿校園地奔走,呼籲身邊的人為她投票,忙到晚上10點才結束。

最終,Cecilia的努力打動了205名同學,以領先第2名幾十票的好成績順利入選,這也是迄今為止中國女性在牛津辯論社走到的最高位置。

經過不懈的努力,Cecilia如願以償地加入了這個偉大的團體,並參加了那場讓她「一戰成名」的辯論賽。

但其實很少有人知道,在辯論比賽開始的前四天,Cecilia除了需要準備比賽,還有三個課程論文需要交。

我的生活就是做實驗和吃飯!

早上8點起床吃飯

8點45到實驗室

做實驗做到12點吃飯

12點半做實驗做到下午六七點

晚上到家查文件看資料到凌晨2點

這就是哈佛大學材料工程系博士一年級學生金師鑒的生活,每天就這樣從宿舍到實驗室周而復始。

1994年出生的他,由於爸爸2010年曾在杜克大學擔任訪問學者,當時在美國上了高一。美國學校的自由氛圍一下就吸引了他。金師鑒在上海讀完國際學校後,就申請到了美國埃默里大學進行本科階段的學習。

化學專業的他,因為研究方向一致,隨後如願申請到了哈佛大學的博士項目。在金師鑒的身邊,除了美國本土的競爭者,還有來自中國頂尖名校的學霸高手們,這讓初進哈佛不到一年的他,感到有些無所適從。

金師鑒介紹,通常博士課程第一年主要是上課為主,第二年的重心就從課程轉到研究,第二年結束後要對前兩年的學習進行總結,並由導師考評是否展示出一個研究者的潛質,決定能否繼續留在哈佛進行博士課題研究。

比起同輩壓力,科研道路上的不確定性才是金師鑒真正的壓力來源。他生怕五年下來自己的科研出不來成果,或者說成果出來後根本沒意義。

相比國內人對哈佛的敬仰,已身在其中金師鑒對「哈佛人」這個標籤有自己清醒的認識:不是說我人到了哈佛,我就能代表哈佛了。我只是哈佛的一分子,我跟其他人是不一樣的。他們很優秀,也不代表我一定要像他們一樣優秀。

總有同學能達到讓你瞠目結舌、無法企及的高度,而你所能做的,就是陷入新一輪「闖關打怪」的戰鬥中,不斷壓榨自己,用自己的表現去證明——我還是配待在這裡繼續學習的,我還可以做得更好。進名校難,進了名校更難,踏入名校只是翻開人生的新篇章!

哥大又如何?接連不斷的拒信,讓我深受打擊!

鄭愛欣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數學系本科生。從小家庭優渥的她,出生於廣東潮汕。小時候,由於父母經商的關係,她經常轉學。三年級後,她就經常隨父母遷移,這造成她獨立的性格。

2013年她來到美國加州一所學院留學後,發現美國本科生可以轉學到更好的學校,出於嘗試的心態,她便給多所高校遞交了轉學申請。憑藉著優異的成績,鄭愛欣順利地被哥倫比亞大學錄取,並成功轉入學分,直接就讀本科三年級。

進入之前日思夜想的哥大後,她發現即使同在美國,世界名校真的不一樣。東西海岸不同的教育氛圍,卻讓剛到紐約的她,感到了強烈的不適應。

暑假期間,她為了完成關於「校園內小規模的壓力測試問卷調查」的暑假課題,她在校園內站了2個半小時就為了找5個人完成問題,可是每個路過的人很匆忙,都告訴她自己正趕著去考試、去圖書館、去見導師。

她覺得這所學校里的人真的都是在分秒必爭。毫不誇張地說,走在哥大校園裡的人不是行色匆匆,就是躲在在角落認真讀書。

斯坦福校園內有一個形容學生的說法叫做「鴨子綜合症」(Stanford Duck Syndrome),意思是每個斯坦福學生都像一隻生活在加州溫暖陽光下的鴨子,表面上看起來悠閑自得,其實都在水下拚命划水,以趕超他人。

也許在外人看來,名校背景、優秀的成績在別人眼裡找工作完全不成問題。然而經歷過這一切的人才會明白,在這些光鮮的外表之下,你可以讀出恐懼、焦慮、抑鬱和空虛的蛛絲馬跡。對於此時的鄭愛欣來說,在學業之外,求職成為了她焦慮情緒中最新的部分。面對著一封封拒信,向來自信的鄭愛欣心理防線還是有點守不住。她形容每天醒來都會收到拒信,一年時間接受的拒信是20年來的總和,難免會有心理落差。

大三最後的成績出來後,和心理預期有點落差,加上看到一位同學PO在網上的成績,鄭愛欣心裡有點失衡,她第一次給學校的心理諮詢打了電話。因為各種壓力找心理諮詢在美國高校很常見。在哥大,50%以上的本科生都會接受心理諮詢。

從父母到外人,大多數人卻並不理解。因為在他們看來,留學生本已是天之驕子,他們的朋友圈永遠都會有漂亮的成績單,有世界各地的名勝和風景,有熱鬧的party和活動,還有什麼是可以讓他們抑鬱的?

對於留學生來說,語言障礙、文化差異、學業壓力、過於封閉的留學生小群體、孤獨、容易被邊緣化、來自父母家人的期許和壓力、長久的經濟負擔…… 這些因素,都有可能成為負面情緒的溫床。

誠然,名校校園的中國留學生們,他們或是擁有令人讚歎的學習成績,或是簡歷上寫滿了各式各樣的嘉獎和榮譽,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卻並不具備處理情緒的方式和方法,一旦面臨負面的事件,每個人都容易變得十分脆弱。在高壓的學習環境中,如何找到發泄的出口非常重要,心理問題正成為海外留學生面臨的最大問題。

從這三位名校精英的故事裡,美世君不得不感嘆:進入名校,不過只是一個新的開始!成功錄取僅僅只是萬里長征第一步!

名校就如同一個標籤,並不能概括這些男孩女孩身上的一切。但名校教給優等生的一個道理是,僅僅擁有好看的成績單,並不能讓你的未來僱主高看你一眼,而應把時間花在對自己有意義的事情上,人生價值的實現80%發生在課堂之外。


推薦閱讀:

TAG:哈佛大學(HarvardUniversity) | 世界名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