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陵原下華的華嚴世界——華嚴宗祖庭

在很多描寫老西安的書里都可以找到這樣的一張照片,荒蕪的高原上,兩座孤零零的古塔聳立在蕭瑟之中,人們不知道它們的故事,但卻能從它們歷盡滄桑的古樸中猜測出它們的年紀,縱然不是千年的歲月,至少也經歷過好幾百年的風雨。

說起這兩座塔的來歷,就不得不提起中國漢傳佛教八大宗派之一的華嚴宗,而說起華嚴宗,當然就離不開那部大名鼎鼎的《華嚴經》。這裡面的故事有一點長,咱們還是先從一個人見人愛的少年說起吧。

有個少年名叫善財

這個人見人愛的少年其實大家都知道,說起他的名字,我敢打賭在這個世上就沒有一個人不喜歡他的,他就是觀世音菩薩身邊的善財童子。

兩千多年以前孟加拉灣沿岸有一座福城,福城裡有一位富翁,非常有錢,大家都叫他德福長者。這位德福長者雖然坐擁無盡的財富,卻一直苦於膝下無子。為了延續香火,長者日日向佛祖禱告,希望能夠賜他一子。佛祖見他心誠,果然就讓他的妻子為他生下了一個兒子。

就在這個兒子出生那天,奇怪的事情發生了。德福長者的家裡突然冒出了好幾百件價值連城的寶貝,就連天上也為他降下了無數的財寶。這下可讓那些能掐會算的婆羅門開了眼,連忙對長者說,您這兒子生得好呀,能給您帶來無盡的財富,我看就叫他善財吧。

善財的名字便是這麼來的,然而隨著善財一天天長大,他的性情卻與他的名字大相徑庭。不僅不喜理財,甚至連聽到「發財」這兩個字他都感到厭惡。那麼善財喜歡什麼呢?

善財喜歡追求真理,用現在的話說,善財是一個追求精神財富的好青年。無論他的父親如何勸說他甚至利誘他,都無法動搖他要尋找人生真正意義的決心。終於有一天,當善財正在書房裡苦思冥想的時候,在距離他們家不遠的大塔寺里,來了一位宣講人生真諦的哲人,這位哲人就是文殊菩薩。

善財與文殊菩薩在大塔寺的這一次相遇,註定了善財那條漫漫的修行之路。他告訴善財想要活得有意義,能夠造福人間,最基本的辦法就是參訪善知識。什麼是善知識?說得通俗一些,其實就是能夠給人正能量的好人。但這個世上的人形形色色,究竟哪些人才是值得善財參訪學習好人呢?

文殊菩薩就對善財說了,每個人都是一個優點與的缺點並存的人,在你遇到的人當中,只要你發現別人的優點是你所不具備的,你就向他學習,久而久之,你一定會成為一名人人稱讚的美少年。

聽聽菩薩的話,多麼質樸簡單的至理名言,就好像是說給我們每一個人聽似的,但是他卻獨獨成就了善財。此後的善財開始了他的少年參訪之旅。這段參訪的歷程真算得上是千辛萬苦,爬高山,過大海,他走了無數的地方,一共參拜了五十三位善知識者。這些人都來自各行各業,真的是三教九流的各色人等。善財跟隨這些人,在他們身上學習自己所不具備的那些優點與長處,或者是品質,或者是技藝,或者是思想,或者是知識,最終才能成為觀音菩薩身邊的那位集所有美好於一身的仙童子。而善財的這一段參訪的經歷,也成為了《華嚴經》中的經典,稱為《善財童子五十三參》。

不讀《華嚴》不知佛家之富貴

現在,我們來講《華嚴經》。

之所以要在講《華嚴經》之前,先提到這位人見人愛的善財童子,那是因為在《華嚴經》里善財是個重要的人物。

其實佛家的經典是很有意思的,我們有的時候說「不聽不聽和尚念經」,感覺佛經都是些枯燥無味的東西,這可能是與出家人唱經的方式有關,哼哼唧唧的,讓人聽了不知所云,但真正的佛經其實無論故事性甚至是文學性都是很美的。

就拿這部《華嚴經》來說,它就是以善財這個愛問問題的少年,對於心中那個「為什麼我都發了菩提心,卻不知道怎麼實踐我的菩提行」這個疑問答疑解惑的過程。通過善財的這種求解的過程來講述如何學習菩薩行,修菩薩道,故事性其實還是很強的。

據說,這部《華嚴經》最早的時候佛陀只講給他身邊的四十一位法身菩薩的,因為佛陀感覺他所證悟到的這個華嚴世界不是一般人可以受持得了的,所以他並沒有打算把這部經傳授給凡人。

大家都知道佛陀講經的時候是沒有教材的,全憑自己的一張嘴,講完就完了。但在這四十一位法身菩薩中有一位大龍菩薩,他卻把佛陀宣講的這個華嚴世界整理成了一本記堂筆記,還給這本筆記取了個名字,就是《華嚴經》。

若干年以後,印度大名鼎鼎的龍樹菩薩出現了。龍樹菩薩可能是一位專門收藏佛家經典的專家,密宗的《大日經》和《金剛頂經》就是他從南天鐵塔那裡得來的,這回,他的機會又來了。

大龍菩薩邀請龍樹菩薩到他的龍宮來做客,在這裡,龍樹菩薩見到了大龍收藏的《華嚴經》,對於一個收藏經典成癖的人來說,見到這樣一部充滿釋迦牟尼無限智慧的經典,他怎能不動心?但即便如此,大龍菩薩也只允許他將這大部頭的三分之一經典帶到了人間。另外那三分之二呢,據說那三分之二都不是凡人的心智可以受持得了的,所以還是留給了天上的神仙們,雖然只有那三分之一的《華嚴經》對於人間而言便已經是無限的造化了。

當然這只是一個傳說,但《華嚴經》在大乘佛教中的地位也的確不一般。有句話說不讀《華嚴》不知道佛家之富貴,這倒不是說《華嚴經》中有多少的榮華,而是將《華嚴經》比作是一部智慧金礦,只有讀了《華嚴經》,才能挖掘佛家思想中的無盡寶藏,可想一部《華嚴》所蘊含的無尚智慧。

《華嚴經》在中國的形成

我說過了,龍樹菩薩從大龍菩薩的龍宮裡求取《華嚴經》只是一段傳說,其實真正的《華嚴經》雖然是個大部頭,但卻是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逐漸形成的。

最早傳入我國的第一部華嚴系列的單行經叫《兜沙經》,那還是在東漢時期,由一位叫作支婁迦讖的印度人翻譯的;後來到了三國時期,第二本華嚴經典《本業經》被一位月支人翻譯成漢文;尤其是在西晉時期,我國的佛經翻譯達到了第一次的高峰期,這一時期在長安、洛陽更是譯出了華嚴類經典,但這些還都是單行經,一直到大約公元四世紀的時候,一部大本的《華嚴經》就要問世了。

這裡要提到兩個人,一個是江西廬山的慧遠法師,還有一個叫佛馱跋陀羅的天竺人。

那是公元四世紀末期,正是北方十六國時期,這位江西廬山的慧遠法師派他的弟子去西域取經,在於闐國取回來了一部真經,都說是寶貝,可是通篇的洋碼碼字沒有一個人能讀得懂,再好的寶貝也不過是廢品一堆。

就在慧遠法師一籌莫展的時候,廬山上來了一個天竺人,這個人就是佛馱跋陀羅。

佛馱跋陀羅何許人也?他是一個翻譯家。只可惜生不逢時,他比那位顯赫一時的鳩摩羅什晚到長安了幾年,鳩摩羅什大家應該不陌生,他就是譯出大般若經的那位印度人,佛馱跋陀羅來到長安的時候鳩摩羅什正是大紅大紫的時候,而且受到皇家的鼎力支持,搞得這位佛馱跋陀羅在長安根本沒有了立足之地。也是該命運成就他,長安既然不留他,自有留他的地方,帶著弟子的佛馱跋陀羅只好來投奔江西廬山的慧遠法師,這一來,正好有一部大典在等著他。

佛馱跋陀羅譯出的這部大典就是後來的《六十華嚴經》,因為佛馱跋陀羅翻譯這部經典的時候,已經被東晉的大將劉裕請到了南京完成的,所以,這部經典又稱為晉譯《華嚴經》。

後來到了唐朝的武則天時期,《華嚴經》的翻譯又有了更新的發展,這位女皇不知道是聽誰說,晉譯《華嚴經》並不完備,而于闐其實還有完本的《華嚴經》,於是便派人去了趟于闐取回了完本的《華嚴經》,那是一場聲勢浩大的譯經工程,彙集了當時全國佛經翻譯界最具權威的大師,譯出的一部《八十華嚴經》,也稱為唐譯《華嚴經》。

至此,這個大部頭的佛教經典在中國算是基本形成。

杜順和尚與華嚴寺

好了,講完了《華嚴經》,就該講到華嚴宗與它的祖庭華嚴寺了。顧名思義,華嚴宗是以《華嚴經》為宗本所創立起來的佛教宗派,而華嚴寺之所以會成為華嚴宗的祖庭,就不得不說說華嚴宗的初祖杜順法師了。

這位杜順法師,怎麼說也算得上出身名門望族,他的叔叔就是唐代非常有名的宰相杜如晦。但他卻並不像一位貴家少爺,而是從小就表現出了一種與眾不同的潛質。小小年紀,就常常站在後院里給家人說法,而且說得頭頭是道,長大以後的杜順如願以償,成為了一名法師。

杜順法師一生都致力於華嚴經的弘揚與僧才的培養上。晚年的杜順法師隱居終南山中,開始編著他的華嚴論著《華嚴五教止觀》,在這部著作中,凝結了杜順法師在華嚴教法中的全部心得。

公元640年的一天,杜順的一位徒弟想要去五台山禮拜文殊菩薩,他前來向杜順辭行,杜順什麼也沒有說,只給他念了一首偈,「遊子漫波波,台山禮上坡。文殊只是這,何處覓彌陀。」徒弟當時沒有聽明白什麼意思,拜別了杜順就上五台山上去了。

到了五台山,徒弟遇到了一位老人,老人問他來這裡幹嘛的,他說,他是來禮拜文殊菩薩的。老人說,文殊菩薩早去長安教化眾生去了。徒弟納悶,問,是誰呀?老人回答說,就是杜順法師呀。

徒弟一聽,立即想到了師父念的那一首偈,後悔得掉頭就往回跑。可是等他趕回廟裡的時候,杜順法師已經圓寂了。

但從那兒以後,杜順法師是文殊菩薩化身的傳說就此流傳開了。

他的徒弟們依著終南山下的少陵原上鑿了洞,把杜順法師葬進去。據說法師的法身一直不壞,而且還在原洞里發出陣陣的清香。於是三年以後,徒弟們又把他的肉身裝入石龕,為他建了一座肉身塔。這座塔就是今天可以在少陵原上見到的華嚴塔其中之一。

為了守護師父的法身塔,徒弟們依塔建了一座寺廟,但是這座寺廟非常的與眾不同,它在歷史上沒有留下任何雄偉建築的記載,有的只是依著少陵原上鑿下的一個又一個安置佛像與居住僧侶的窟窿。

提起這座少陵原,它與西安周邊的許多諸如白鹿原、龍首原、樂游原一樣,是關中特有的一種地形,由黃土沉積而成。當年華嚴寺的和尚們鑿窟而居的形式其實就相當於陝北人住窯洞,換句話說,華嚴寺在當時怕是一座窯洞式的寺廟,但這並不影響華嚴寺在當時佛教中的地位,據說當時經新疆、甘肅進入長安的譯僧都聚集在華嚴寺翻譯佛經,一度使華嚴寺擁有過「世界佛教中心」的美譽。

據記載後來的華嚴寺除了初祖杜順法師的舍塔以外,還陸續又為二祖智儼、三祖賢首、四祖澄觀、五祖宗密都建了塔,宋朝的張禮在他的《游城南記》中就曾經記錄過在華嚴寺中看到舍塔林立的景況。

只是,這些最終都毀於明代的那一場「關中大地震」。這次地震使得關中地面上唐宋時期的建築幾乎損毀無遺,華嚴寺也不例外,但卻有兩座塔幸運地被保存了下來,一座就杜順法師的舍塔,另外還有一座,是華嚴宗四祖澄觀法師靈塔。

這兩座塔在很多年裡,一直就那麼孤獨地聳立在少陵原上,很多前來瞻仰華嚴宗祖庭的人,都無非是站在這兩座孤塔前暢想一下華嚴寺曾經的香火, 以及杜順大師那菩薩一樣的慈悲。

直到近年,西安政府為了更好地保護這兩座古塔,也為了繼續華嚴宗在長安一帶的宗派流傳,依著少陵原重新興建了華嚴寺。寺院不大,小巧而古樸,又因為遠離了市區而顯得格外幽靜。夕陽西下的時候,站在寂靜而空曠的原頂上,聽到寺院里的鐘聲悠悠地傳來,遠處,是終南山如黛的身影起伏連綿,此時的心境,真是被那裊裊的佛音洗滌得一塵不染……


推薦閱讀:

TAG:佛教 | 西安旅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