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為何要布施呢?

在看金剛經,有些疑惑。既然菩薩已無我、人、眾生、壽者相,不執著外相,那他為什麼要布施呢?是什麼動力支撐他布施呢?

還有類似的問題,佛既然涅槃,那應該不戀生,也不懼死,齊生死,那是什麼原因使他繼續活下去


有些地藏經前文有地藏菩薩贊:

大士誓願不可測,

  運悲周偏塵剎國,

  眾生盡後誓方休,

  地獄空時願始息。

  受化多成無上道,

  自身猶示聲聞跡,

祗緣生佛性唯一,

  欲令同獲究竟即。

觀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中,觀世音菩薩從聞思修入手,修入三摩提。十方圓明,得二種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 正因為諸佛菩薩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樣的布施才是真正的布施,這就是於諸眾生一體同悲,於諸眾生視若「自己」。無緣慈,同體悲。
  • 祗緣生佛性唯一,我們用通俗點話來說,無我、無人、無眾生,不此不彼,眾生的苦即是佛菩薩之苦,眾生之悲即是佛菩薩之悲。
  • 所以才能如華嚴經中講的菩薩十施(節選):竭盡施,謂菩薩以美食、華衣等資生之具,隨其所有而一切盡施,乃至於身命,亦無所吝惜;究竟施謂菩薩慈悲盡施一切於眾生,雖經累劫而不生悔惜,以成就清凈智身。

如果有我相、人相、眾生相,那麼就和我們凡夫一樣,有你、有我、有彼有此,那麼你的事關我何事?你的苦與我何干?最多是有點同情的淚水,能感同身受?如同自己受苦么?正因為佛菩薩無相,這種「布施」才是真正的布施。這就是觀音菩薩言:「與諸眾生同一悲仰。」你的事就是「我的」事,你的悲即是「我的」悲。這既是真正「有求必應」的含義。

至於第二個問題,你這個問題本身自己都沒理清楚思路,典型的皇帝的「金斧頭」。用凡夫的見解去推測佛境界。更不說有見解都有根本錯誤。

《圓覺經》:善男子,空實無華,病者妄執,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亦復迷彼實華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如眾空華,滅於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無生處故。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

  • 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生死本來眾生妄想?什麼叫繼續活下去?你這個是胡思亂想啊


複次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能住如是勝功德中。有十二種布施妙行。能大利益疾到菩提。菩薩應行檀波羅蜜。何等十二。

一者布施。 能速增長無上菩提功德利故。 菩薩應行檀波羅蜜。

二者布施。 生處富足手中常出無盡寶故。 菩薩應行檀波羅蜜。

三者布施。 隨願得生釋梵天王諸大家故。 菩薩應行檀波羅蜜。

四者布施。 能離一切慳貪心過。棄捨諸有不生願樂故。 菩薩應行檀波羅蜜。

五者布施。 能舍世間貪染縛故。 菩薩應行檀波羅蜜。

六者布施。 出餓鬼門離諸惡趣故。 菩薩應行檀波羅蜜。

七者布施。 離諸世間多人共物。能得菩提不共物故。 菩薩應行檀波羅蜜。

八者布施。 能稱眾生歡喜心故。 菩薩應行檀波羅蜜。

九者布施。 能舍內外行佛行故。 菩薩應行檀波羅蜜。

十者布施。 於諸一切所愛事中。能離縛著垢害心故。 菩薩應行檀波羅蜜。

十一者布施。 行能滿足無上檀波羅蜜故。 菩薩應行檀波羅蜜。

十二者布施。 行能隨如來教所願成就故。 菩薩應行檀波羅蜜。

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訶薩十二種修行檀波羅蜜得大利益。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世尊。即以偈頌讚嘆檀波羅蜜。重說偈言

欲求無上道 修行諸功德

破於慳貪心 布施最第一

佛子行舍心 見來乞求者

能生歡喜心 一切無吝惜

國城及妻子 乃至天王位

身肉及手足 頭目諸髓腦

清凈無垢眼 施已心歡喜

如是行舍心 名檀波羅蜜

一切諸如來 滿足諸功德

具勝涅槃道 皆由布施故

是故諸佛子 欲求無上道

常當修舍心 行檀波羅蜜

施能得菩提 不住於世間

是故諸菩薩 常當行舍心

施能斷貧窮 富足七凈財

慳嫉妒心盡 清凈佛菩提

布施能滿足 成就十自在

是故諸如來 讚歎行施福

菩薩見是利 為成波羅蜜

是故修舍心 常施一切物


首先,金剛經起源是佛說給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時,心如何安住,如何降伏其心的。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翻譯就是證悟無上正等正覺的願,或者說成佛的願。我們發願了不是一下子就能成佛,需要一個學修的過程,這個過程稱為修習六度。在金剛經這段文中,是說菩薩發心後,心要安住在六度上,以布施代表六度。

布施有三種:財布施,就是一般意義的布施;無畏布施,就是戒和忍;法布施,包括精進,禪定和般若。這樣布施就具足六度。

菩薩無我為什麼要布施,宗薩欽哲仁波切回答過:正因為無我,才沒任何不能布施的東西。這也是大乘與小乘的分界點。小乘無我就急速入涅槃了,所以不能證悟無上菩提。大乘認識到無我無法,無生死涅槃可得,修行六度功德圓滿,才能證悟無上菩提。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是一個過程。心識是無我無記的,我們的心和佛的心本質上無區別,區別在業力,修行六度就是將無明的業力轉為清靜圓滿的業力。

你第二個問題就是無明,學習金剛經要破除的,哪裡有生死?不戀生,不懼死,錯!這是我們凡夫的想像,在菩薩眼裡無我,無生,無滅,怎麼可能會有「我為什麼要繼續活下去?」這樣的妄想。


謝邀!

金剛經一開始須菩提問了一個什麼問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看經書不能只看回答不看問題。你類似的問題:佛既然涅槃,那應該不戀死,不懼生,齊生死......,這種問題一點意義都沒有。何以故,皆因緣際會故。


沒截全,建議從頭看。菩薩發心,到布施都很不容易的。


推薦閱讀:

TAG:佛教 | 菩薩 | 金剛經 | 佛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