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老師評價故事會是沒有文化的人看的?

我們物理老師在課間看到我看故事會,說了如上的話,怎麼看這個評價?(我還是很尊重我們物理老師的嗯)


我們先來看看有哪些比較有代表性的作者給《故事會》投過稿。

金庸

席慕容

莫言

池莉(魯迅文學獎,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

秦文君(全國優秀少兒讀物一等獎、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陳伯吹國際兒童文學獎年度作家獎、國際安徒生獎提名,冰心兒童文學獎)

劉心武(茅盾文學獎,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第一名)

馮驥才(魯迅文學獎、法國青年讀物獎、瑞士藍眼鏡蛇獎、全國優秀短篇、優秀中篇小說獎)

白先勇(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第7位,是仍在世作家作品的最高排名)

蘇童(魯迅文學獎)

梁曉聲(全國短篇小說獎、全國中篇小說獎)

凡一平(銅鼓獎、2002年中國十大文學現象之一)

沈石溪(全國少年兒童優秀圖書一等獎、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冰心兒童圖書獎、中國圖書獎、世界兒童文學和平獎)

曹文軒(國際安徒生獎、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冰心兒童文學獎新作獎、冰心文學獎大獎、國家圖書獎)

黃蓓佳(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全國優秀少兒圖書獎、冰心圖書獎)

韓少功(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魯迅文學獎)

畢淑敏(當代文學獎、莊重文文學獎)

遲子建(魯迅文學獎、冰心散文獎、茅盾文學獎)

高曉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趙麗宏(冰心散文獎、中國新時期優秀散文集獎)

二月河(代表作《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等)

葉文玲(冰心散文獎)

陸文夫(代表作《獻身》、《小販世家》、《圍牆》、《清高》、《美食家》)

上面括弧里的字只是諸多優秀作家的冰山一角,遠遠不足以形容他們的光輝和榮耀,只是為了方便不了解的知友們有個直觀的感受,給《故事會》供稿的優秀作家也不僅僅只是上述這些,可以說知名作家近百位,以及還有很多有著優秀文字能力的寫手們,知乎里也有很多文筆出眾的大v曾給故事會投過稿,比如 @皮皮魯 @魯西西 等。

至少可以這樣說,《故事會》不是沒有文化的人寫的。

那麼您老師為什麼說是給沒有文化的人看的呢?那是因為《故事會》的讀者群體定位是大眾,很多來自基層,文化程度確實不算高,這就意味著寫作方式不能曲高和寡,而是盡量的平實,通俗易懂,再加上後來網路對於實體雜誌的衝擊,使得《故事會》後期確實有一些質量不高的作品,所以您老師可能是站在這樣的角度說出這樣的話。

但是不能因為這樣就把《故事會》定義成「沒有文化的人看的」,裡面依然有很多出色且有意義的作品,只能說在現今的網路環境下,隨著整體閱讀能力的提高,人們選擇閱讀的方式也更廣,口味也產生了變化。所以說您老師的話不能說是對的,只能說有一定的參考性。

回答者


首先我得說,你老師說的,不完全錯。故事會有的排版,設計,編輯,都很低廉,故事內容五花八門,故事情節老套傳統,故事內涵不夠深度,這都是既定的客觀事實。

但是,如果因為這些就去評價故事會是一本無趣的雜誌,是一本落後的雜誌,是一本垃圾書,那就太自視清高了。舉個例子,所有優秀的文章相比於佛跳牆,而故事會之類的相當於最接地氣的大米飯,你敢不敢每天吃佛跳牆,不吃一口飯?信我的,不出三天就會吃的七竅流血補過頭了。

故事會中的故事大多數取材於生活,最真實的帶有無數市井氣的生活故事,作者大多數帶有自己獨特的觀點獨特的寫作角度,而且都只是普通人不是什麼知名作家。他們的文章沒有經過一個精雕細琢的鍍金過程,沒有經過名人高手的校對斧正,帶著濃厚的個人感情濃厚的真實經歷成分就匆匆發表出來,所以我看故事會,看的是同一件事,同一件破事發生在不同作者的故事裡所產生的,人生百態。如果僅僅因為這些故事粗糙無趣不優雅,就否定這些故事,否定這些作者,否定這本雜誌,我覺得實在是太過狂妄了。毛主席說過,沒有接觸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基礎的研究,都是虛偽的且必定失敗的研究。

存在即合理,故事會存在了這麼久,不是告訴我們中國市井氣的人很多,受眾很多,所以雜誌才能辦下去,並不是,而是雜誌的內容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才能繼續發揚光大。你老師可能喜歡更精緻的東西,但我說句大實話,ta的想法與當今中國社會是脫軌的,只有最市井的東西,才是最真的中國。


張愛玲也看《亦報》,最愛看通俗小報,因為那裡面有大部頭著作里沒有的俗世氣息,能接觸到不一樣的聲音和話題。

你要把《故事會》當《人民文學》來讀,您可能確實沒什麼文化。但假如只是當作興趣吸收一下,也無不可啊。

天天都看《新聞聯播》,誰受得了,偶爾看看《快樂大本營》也挺好。事事都無絕對。


我覺得沒什麼毛病,故事會的售價排版文字通俗程度都沒有很深刻。


的確是沒文化的人看的,很low,但是我就是愛看啊!你咬我啊!


推薦閱讀:

TAG:文化 | 價值觀 | 觀點 | 教師 | 《故事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