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神學、科學與哲學(3)

1、十字架東征

前面,我們談了,教權和世俗王權的鬥爭。而在中世紀階段,一個重要的歷史事件是必須要講的。就是十字軍東征。

他的背景,

其一、1054年,東西教會大分裂。

我們知道,在羅馬帝國時期,基督教開始是地下傳播的。羅馬帝國號稱條條大路通羅馬,所以教會有兩派。一派是以希臘語傳教,一派是以拉丁語去傳教。希臘語傳教的教會,大多處於原來希臘地區,希臘本來就是文化繁榮的時期,所以希臘教會認為自己是正統教會。而拉丁教會認為自己是普世教會。

特別是,基督教合法化以後,教會要爭奪權力,也就是誰是正統,誰是基督教世界的牧首。而尼西亞大公會議以後,拉丁教會每每以自己為牧首自居,排斥東方教會,以他們為異端。所以東西方教會的矛盾越來越激烈。隨著羅馬帝國的分裂,他們就越來越不交往,因此,兩派由於政治原因,進行了分裂。1054年,東西教會都開除對方教籍,實行絕罰,兩派正式分裂。

拉丁教會自號羅馬公教,我們稱之為天主教。希臘教會,自號希臘正教,我們稱之為東正教。

其二、伊斯蘭勢力壯大。

11世紀開始,中亞地區,興起了塞爾柱突厥帝國。極大地威脅著東正教,而天主教的教皇格里高立七世,意圖彌合兩派的爭執。並且,由於塞爾柱突厥帝國佔領著耶路撒冷,並且不讓西方人朝聖。這種舉動,使得西方的基督教徒憤怒不已。

於是,羅馬教皇就煽動基督徒們東征。

教皇的口號很好聽,叫做,保衛我們東方的兄弟們。並且許諾,只要在東征途中去世,你的靈魂直上天國。而當時的歐洲人,他們的首要想法就是罪得赦免。一聽教皇這個許諾,激動不已,成千上萬的基督徒都摩拳擦掌要去東征。

1096年,第一次十字軍東征開始,參加的人員都是歐洲最底層的人。他們還沒到耶路撒冷,就已經損兵折將,最後還是歐洲的貴族增援,才到達耶路撒冷。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他們佔領了耶路撒冷。但是這幫人本來就打著消滅異教徒的旗號,對於當地人,是燒殺搶掠,無惡不作。

不久,他們又組織了第二次,第三次十字軍東征,但是很不成功。

到了第四次十字軍東征,乾脆去搶劫東正教徒。使得東正教徒對於西方這幫「兄弟」極為怨恨。

甚至最為搞笑的是,有個十二歲的兒童,說自己蒙上帝的神諭,組織了兒童十字軍。但是這幫兒童浩浩蕩蕩向東方出發,結果被一幫人販子拐賣到埃及。

整個十字軍東征,激化了東西方的矛盾,特別是東正教和天主教的矛盾。這完全是幾派勢力導演的鬧劇。

貴族們認為,遠征東方是有利可圖的。教會認為,遠征東方可以加強教會權力。信徒們認為,遠征東方可以直上天堂。

所以,三派人都懷著不同的目的,展開了這場鬧劇。

2、經院哲學

在中世紀時期,羅馬教廷為了愚弄信徒,是不讓信徒閱讀《聖經》。

當教士講經,他們用的是拉丁語。而信徒們一個字都聽不懂。

能夠閱讀《聖經》的人就是教士,而從農民到貴族,他們都是大字不識的文盲。

在加洛林王朝時期,查理曼大帝興起了一場文藝復興運動,初步給蠻族們普及了一點文化。

而隨著時間的發展,中世紀漸漸出現了一些專業學校,他們學習一些實用性很強的學科,例如法學、醫學。

這些學習的場所,就是學院。幾大學院合併,就是大學。

大學隸屬於教會,教會主要想要開神學課程,培養教士。

在中世紀的大學之中,他們都是以修道院為主要場所。例如巴黎大學的前身就是索邦神學院。

這個大學,類似於現在的從小學一直到大學,因為當時人連小學知識都是不具備。

而大學逐步發展,就成為異端學說的集散地。

在後來的歐洲文明發展之中,足以成為一個撼動社會變革的力量。

當然此時的大學,還是附屬於羅馬教廷。

這裡面最典型的就是經院哲學。經院哲學有句口號,叫做哲學是神學的奴婢。

經院哲學和教父哲學不同,教父哲學相當於更注重信仰,但是經院哲學更注重理性。

這一點,是和柏拉圖主義和亞里士多德主義的興起有關的。

教父哲學時期,他們大多採用柏拉圖主義去闡述基督教的神學思想。而柏拉圖主義更多帶有神秘氣息,唯靈主義的特點。

而由於和阿拉伯地區交流,一部分亞里士多德文獻重新流入歐洲。

事實上,阿拉伯人成為古典文明的傳薪者的角色。

亞里士多德主義的復興,預示著理性思想的復興。因為亞里士多德的哲學更加強調邏輯。而柏拉圖的哲學卻蘊含著詩意。

這種對於邏輯的重視,導致了經院哲學的發生。

經院哲學的最著名的哲學家,就是安瑟倫和阿奎那。

安瑟倫,他的哲學思想,就是上帝的本體論證明。他的原話是這樣的

如果說那種不可設想的無與倫比的偉大的東西,只在心中存在,那麼,凡不可設想的無與倫比的偉大的東西,和可設想的無與倫比的偉大的東西,就是相同的了。但是,這明明是不可能的。所以,毫無疑問,某一個不可設想的無與倫比的偉大的東西,是既存在於心中,又存在於現實中。

他的這段話極為拗口。他的大體意思,可以整頓成一個三段式。

大前提:上帝是最偉大(或者是無與倫比)的東西。

小前提:被設想為最偉大的東西不僅存在於心之中,而且也存在於現實之中。

結論:上帝存在於現實之中。

他的意思就是說,假如我們給上帝下一個定義。認為他是全知,全能,全善,最完美,最圓滿的存在。那麼他就必然要包含存在。否則他就不圓滿了。所以他一定要存在。

當時有個哲學家高尼羅就反駁他說,假如設想一個島嶼,這個島嶼是最完美的存在。難道這個島嶼存在嗎?可是明明這個島嶼就不存在。

安瑟倫反駁說,島嶼怎麼能跟上帝比。一切存在物和上帝相比,他都是不圓滿的。

那麼這個證明正確嗎?

這個證明是錯誤的。

因為,首先,概念和實在並不能說是一一對應的。我們不能說,有一個概念,必然有個客觀實體存在。例如說,方的圓,這個概念完全是沒有意義的。所以從純粹邏輯上,是不能推出客觀事物的存在。

其次,憑什麼一定要認為上帝是最完美的存在。如果我不信仰基督教,我就完全可以認為,上帝是虛假的。所以大前提本身的可靠性就值得質疑。

而且大前提已經說明了上帝是存在的。既然已經說明了,後面完全就是同義反覆。

所以,這個證明實際上是有問題的。

所以,另一位經院哲學家,阿奎那就認為安瑟倫的證明,完全沒有意義。

他也給出了證明上帝的方法。他認為他的證明方式,可以讓異教徒也相信存在上帝。他的證明叫做上帝的五路證明。

(1)不動的推動者之論證:世界上每一運動的物體都需另一物體推動,而此物體又需另一物來推動.由此追溯上去,必有一某種自身不動的第一推動.而這個第一推動便是上帝.

(2)最終因的論證:托馬斯稱,世界萬物都有起因,而必有一最終因,既為上帝.

(3)自身必然性的論證(這一論證被許多神學家視為是托馬斯自然神學的核心,是最有說服力的論證):自然界中的萬物都有存在和不存在兩種可能性.因此處於生滅變化中的萬物就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因而便會有下面這種可能:在某一個時間,萬物同時不存在,即沒有任何事物存在.而當這種情況發生(即萬物同時不在)時,根據「事物若不憑藉某種已存在的事物,便無法產生」的原理,將不會有任何事物產生,世界上將不會有任何事物.而這顯然與事實不符.因而,必定有一物,不具有「存在」和「不存在」兩種可能性,而只具有「存在」一種可能性.即有一物,不是「可能」存在,而是「必然」存在.這一物的「必然性」,可能由他物造成,也可能不是.如果其「必然性」由他物造成,就不能無限繼續下去.因而,必有一物,其存在的必然性是自身具有,並使其他事物獲得存在性.這即是上帝.

(4)事物等級的論證:一切事物的善良、真實和尊貴等,都有多有少,又高有低,這是同最高點相比而言.所以,世界上必有一種最善良、最真實、最高貴的存在,我們稱之為上帝.

(5)目的因論證:自然界的萬事萬物都具有目的因.必有一個具有智慧的存在,這個存在使自然界的萬事萬物都趨向最終目的,我們將這個存在稱為上帝.

其中,第一個、第二個、第四個,都是第一因證明。第五個是目的論證明。第三個是自身必然性證明。

那麼他的證明對不對呢?

他的五個證明,基本不對。

我們來看,第一個、第二個、第三個、第四個的三個證明,這四個證明,都是往前遞推,然後認為必然有一個第一因,第一推動者。而不能無限遞推上去。

可是問題在於,憑什麼不能無限遞推呢?如果你認為,事物是有限的,而不能無限遞推,這本身就是一個武斷的假定。對於佛教徒而言,他們還認為事物永遠沒有一個第一因呢?

而最後一個證明,這個證明,實際上是自相矛盾的。

假設,我們認為上帝是全知,全能,全善的。那麼世界壓根就沒有所謂目的和非目的。

例如說,每天太陽都是東升西落。那麼上帝也可以讓太陽,西升東落。

而我們悲慘的人類,昨天還看到東升西落,今天卻看到了西升東落,那麼有什麼目的性可言呢?甚至,上帝可以在每時每秒,都改變自然規律。整個自然規律都是混亂的狀態,有什麼目的可言呢?因此,這個目的論證明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證明。

而且,所有的論證,都可以由上帝的定義出發,進行駁斥。

因為上帝是無所不能的,他既可以讓事物是有一個推動力,也可以讓事物沒有推動力。他可以讓事物有個第一因,也可以讓事物沒有第一因。

而在經院哲學後期,已經出現了經驗主義的萌芽。

其中一個哲學家,叫做奧卡姆。他提出如無必要,無增實體的思想。

這種思想,被認為是思維經濟原則。而這個思想,對基督教是很致命的。

假如我們認為,世界是有規律的。那麼我們直接認識自然律就可以了,何必增加一個上帝呢?

而這個奧卡姆剃刀原理,對於自然科學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說,日心說和地心說,只要邏輯自洽,本身都可以解釋天文現象。但是奧卡姆剃刀原理認為,日心說更加簡明,而地心說解釋起來更加繁瑣,所以才有日心說更加符合邏輯運行的法則。

經院哲學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哲學探討,就是唯名論和實在論的探討。或者稱之為共相和殊相的探討。

其實,這個問題本身是很簡單的。

例如說,古希臘有個哲學家叫做蘇格拉底。那麼大家都認為蘇格拉底是存在的。那麼蘇格拉底的種屬,也就是「人」。

這個概念存在不存在一個實體對應。或者稱之為「人」這個概念是否實在。

這個問題本來是柏拉圖主義和亞里士多德主義的一場爭論。柏拉圖主義主張,共相先於殊相。

亞里士多德認為,殊相先於共相。

但是經院哲學必須探討這個問題,因為這個問題的答案會危害到基督教神學。

因為基督教神學的基石是三位一體學說。聖父,聖子,聖靈,既是一個實體,又是三個位格。

如果認為,共相背後沒有實體,也就是唯有一個概念存在,那麼一體就無法成立,只要三個位格。所以基督教神學中,唯名論是有異端的趨向的。

而其他問題就很無聊了。

例如說,亞當有沒有肚臍眼。因為亞當沒有母親。

例如說,上帝造亞當,是造的青年還是中年?

更有名就是,一個指頭上能站幾個天使。因為天使屬靈,所以他沒有廣延,所以可以站無數個天使。

3、現實與理想

當羅馬教廷成為一統天下的勢力,且不受任何勢力制約。教會就一步步墮落下去。

按照基督教的神學,基督徒需要具備三個美德,叫做信、望、愛。

所謂信,就是信仰上帝,堅定不移地信仰上帝。

所謂望,就是期望天國。

所謂愛,就是當愛上帝和他人。

《聖經》記載,有人問耶穌,什麼誡命是最大的?

他回答說:你要盡心、盡性、儘力、盡意愛主你的上帝;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

耶穌說這番話,實際上是針對猶太教繁瑣的律法。

這番話,實際上和中國孔子所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一回事。

而神職人員,還有三項美德,叫做謙卑、貞潔、安貧。

這三項,耶穌當時效法而行,耶穌基督本人是很謙卑的人,他當時騎著驢進入耶路撒冷城。耶穌基督也沒有妻子。他也很貧困。

所以,後世的基督徒,特別是神職人員,必須效法耶穌的行為,保持這三項美德。

在早期教會這不難做到,即使想墮落,也沒有客觀條件。

但是一旦教會掌權了,教會迅速腐敗。甭管,教會人員是什麼特殊材料做的,很快就流於世俗了。

所以,有兩幅畫非常具有衝擊力。

前面是耶穌騎著驢,後面是教皇身上都是金銀珠寶,擁有歐洲最強大的權力。

所以這樣一來,神職人員的墮落是驚人的。他們的具體表現如下

1、賣官鬻爵

當時的教職是明碼標價,低等的教士會買高級的階位,然後賣掉自己的地位。這種賣官鬻爵後來基本公開化了,甚至世俗王權也通過去買一個神職的位子過過癮。

2、納妾、私生子

各個修道院,宛如妓院。特別是由於戰爭和瘟疫,大量的男性喪命,所以很多女性就到修道院。而到修道院,就很有可能成為某個男性神職人員的妻子。特別是當時,避孕條件差,生下大量孩子就不幸夭折,他們就扔到後院。

3、善功稱義

為了向貧困、人口眾多的基督徒裡面攫取錢財,他們宣稱購買聖徒的遺物、向教會捐錢,都可以贖罪。特別是,後來他們想了一招,他們說早期教會的使徒和耶穌殉道,所以這些人的善功由教會保管,所以基督徒們可以買這些善功,用來贖罪。

比如他們宣稱,你殺害了父母,只需要給教會7枚土耳其金幣,就可以洗刷罪過。

4、贖罪券

只要金幣在錢箱里叮的一聲響,一個有罪的靈魂將升上天堂

5、通過修繕教堂攫取錢財

所以,教會為了攫取錢財,滿足他們的慾望,是無所不用其極的。

於是,那高高在上的唯靈主義理想和世俗之間那種蠅營狗苟的慾望,形成了鮮明對比。而集於一身卻是宣稱為自己是上帝在人間總督的羅馬教廷。

4、宗教裁判所

在耶穌的教導之中,耶穌倡導的是非暴力的思想。但是一旦基督教掌握權力以後,暴虐的一面就展現出來。所以任何一個不受制約的勢力,掌握了權力,他們不墮落,猶如吸毒不上癮一樣可笑。

由於中世紀以後,有些教徒對羅馬教廷的教義部分提出質疑,包括對於不信基督教和譴責教廷腐敗嘴臉的人。

羅馬教廷就想設立一個常設機構,用來鎮壓這些「異端」。羅馬教廷讓新成立的多明我會和方濟各會來設立異端法庭。這個法庭直屬於羅馬教廷,他人不能介入。

這個多明我和方濟各,恰恰不是那種蠅營狗苟的教會,反而裡面都是對基督教十分虔誠的人。

但是恰恰是這些人,卻更加看不慣那些異端。相反,羅馬教廷雖然墮落,但是羅馬教廷也知道這種事情,好說不好聽,他們還不敢把事情做得太過分。

而這些自認為自己很虔誠的人,殺起異教徒是毫不手軟。

在宗教裁判所被迫害的人有這麼幾類

1、早期宗教改革者,例如捷克的胡斯。他們大膽譴責羅馬教廷的腐敗、墮落之舉。結果被燒死在火刑柱上。

2、女巫。大量的被指控為女巫的女性,通過絞刑、斬首等方式被殺害。

3、猶太人。由於基督徒認為,猶太人殺死了耶穌,所以歐洲排猶情緒高漲。

4、不同宗教思想和早期科學先驅。比如布魯諾。

羅馬教廷對於這些人的懲罰,比羅馬人對於基督徒的懲罰還要嚴厲。

所以,兩場文化改革,勢在必行。只有改革,才能突破中世紀這種恐怖的場景。


推薦閱讀:

TAG:基督教 | 宗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