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故事|1972年,馬王堆漢墓發掘始末

1972年對於考古學家熊傳薪來說,是很難忘的一年。這一年,在湖南長沙的馬王堆進行了一場看似普通的考古發掘,然而古墓當中出土的一具歷經兩千多年而不腐的女屍卻震驚了全世界。直到今天,關於這具女屍的很多神秘的話題始終沒有間斷過。

挖防空洞 發現「鬼火

  2002年,湖南省博物館新館落成。就在舊館的文物往新館搬遷的時候,有一件文物的搬遷讓所有人放心不下,這就是在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女屍。這具在地下沉睡了兩千多年的女屍自從1972年出土以來,已在湖南省博物館沉睡了30年。她究竟能不能動?搬遷會不會使她傷筋動骨,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為此博物館請來了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的專家對女屍進行了一次全套的「健康檢查」。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動員了包括解剖學、組織學、病理學、微生物學。放射學和外科學等學科的眾多專家,從解剖、病理等方面對古屍進行了系統檢查。

  評估結果女屍保存基本完好,女屍的關節仍能活動。而且讓所有人感覺意外的是,女屍出土時注入血管的造影劑還在流動,說明女屍的血管至今沒有破裂。那麼,30年前,女屍出土時是什麼樣子呢?為什麼在地下沉睡了兩千多年而屍身不腐呢?這位墓主人的真實身份又是什麼呢?

  熊傳薪是參與當年馬王堆漢墓發掘的考古學家,他親眼目睹並經歷了整個發掘過程,30年前有關馬王堆發掘的那一幕幕他至今記憶猶新。

  那是1971年,大概是12月下旬,湖南省博物館突然接了一個電話,說工人在馬王堆那裡挖防空洞時,發現了「鬼火」。

  給湖南省博物館的電話來自當時的366醫院,也就是現在的馬王堆醫院的挖防空洞工程。工人在挖洞的時候.洞內有些地方冒出一種氣體,有人抽煙居然點燃了氣體 並冒出一道神秘的藍色火焰。當地的工人說,出現了鬼火。消息傳開,馬王堆防空洞內出現的奇怪現象立即成為湖南省博物館工作人員談論的話題。從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博物館的業務工作已經停止,從事考古發掘的幹部都已下放農村,然而,馬王堆出現的現象一下子把人們的注意力重新引向了考古發掘。

  1964年畢業於四川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的熊傳薪憑著自己的專業積累與職業敏感,意識到這個叫馬王堆的地方會發生什麼。長沙市東郊的這兩座土丘,據一本地方志記載,是五代十國楚王馬殷的家族墓地。那麼。這座墓的主人究竟是誰呢?到底是不是楚王馬殷的墓呢?在古墓發掘之前,這始終是一個謎。

這個土堆難道真像民間傳說的那樣是楚王馬殷的墓葬?那麼歷經千年是否它早被盜過?在防空洞里的神秘氣體究竟是什麼呢?難道真的是工人們描述的鬼火嗎?神秘的藍色火焰讓很多人感到恐懼和不安,但是對於熊傳薪和當時湖南省博物館的考古技師來說卻有不同的看法。

  接到電話的第二天,熊傳薪與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便來到了馬王堆的防空洞,他們要探個究竟。

  進入防空洞後,他們將鋼釺往地下插了一下,再把鋼釺取出來。就感到從小洞里冒出一股涼氣,在洞口還可以點燃火柴,冒出藍色的火焰。大家知道,下面產生的氣體是一種沼氣。

  對於處在那個特殊年代的考古工作者來說,大學畢業多年並且已為人父的熊傳薪,此時彷彿預感到了自己人生中的大事即將到來。

  那時,很多人都下放了,熊傳薪因為在參與毛主席革命紀念地建設,所以沒有下放。發現古墓後大家都很高興,覺得這是一次很難得的機會。經過調查,熊傳薪判斷這是一個漢墓,因為墓中有白膏泥、木炭,這兩樣東西是戰國晚期到西漢時期長沙地區墓葬的特點之一。

經費6000 開挖古墓

  那麼這個墓穴究竟是傳說中五代的楚王墓,還是熊傳薪所判斷的漢墓呢?如果是漢墓它的墓主人又是誰?熊傳薪所說的白膏泥是一種不滲水氣密性非常好的膠泥,秦漢時代南方多用它來密封棺木。當時挖防空洞出現的鬼火其實說明地下的墓穴已被驚動;儘快發掘是當時所有考古人員的共識,否則很有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於是,熊傳薪做了一個預算,寫了計劃書,請政府批給博物館1.2萬元錢,作為發掘古墓的各項費用。然後到省革委會去討論古墓發掘的問題。領導問:「小熊,挖這個墓怎麼要那麼多錢?」熊傳薪說這還是最簡單的,買一點照相用的膠捲,買點鋤頭扁擔,還有包裝器物的包裝紙,還要給民工補助,算下來最少1.2萬元。領導覺得數字比較大。就說現在沒有這麼多錢,最後批了6000元錢。

  1972年1月 16日,湖南長沙寒氣逼人,馬王堆考古發掘正式開始,在發掘人群中有五六十歲的老同志,也有十六七歲的年輕人。他們大部分是第一次參與考古發掘工作,當天大家的積極性很高,在現場挖的挖,挑的挑。沒有領導剪綵,也沒有記者拍照,一個轟動世界的大型考古發掘就這樣靜悄悄地拉開了序幕。

  挖掘開始後,長沙的天氣越發寒冷,考古工作進人到最艱難的階段。在寒冷的天氣中,發掘一天天枯燥地進行著。隨著黃土被一層層挖開,突然露出的幾個深洞讓在場的人緊張起來。

  難道地下的鬼火不是墓中的沼氣?難道這個墓己經被盜墓者光臨?所有人都在猜測和疑惑?這會不會是個空墓?接下來的挖掘還能否看到希望?但是在猜測與疑惑中大家手中的挖掘並沒有停止。

  這幾個深洞是3個盜洞。盜洞的土和周圍的土不一樣。一個盜洞裡面是長方形的,挖得不深,在裡面還發現了一個回力牌球鞋鞋底,另外一個洞也沒有挖很深,而第三個洞卻讓專家們非常擔心,一直挖到了10幾米深,好在快挖到底的時候挖斜了,一直斜到墓壁上,專家們這才鬆了一口氣。

  一場虛驚過後,墓室逐漸呈現出來。3個月後在挖掘到墓口下16米時,考古人員終於欣喜地發現了古人用於密封棺槨的白膏泥,發掘工作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這也預示著很快就可以挖到古墓的棺槨了。棺槨裡面究竟有什麼呢?是古人屍骨還是金銀財寶,所有人都在猜測,同時也期待著揭開這個謎底。當時的熊傳薪就在墓坑的底部清理白膏泥底下的木炭,白膏泥是墓室外面最後密封用的材料,大概有六七十厘米厚,將墓室完全包圍起來。白膏泥裡面是木炭。有三四十公分,主要是防潮的功能。把白膏泥、木炭都清理完之後,就露出了槨板。

豪華墓葬 令人稱奇

  經過3個月的辛苦挖掘,考古人員終於見到了這座墓真正的棺槨,面對保存如此完好的墓葬,在場的工作人員都小心翼翼地清理著。並注視著發掘過程的每一處細節。

  棺槨上還蓋了一層竹席,木炭剛清理完的時候,竹席還是黃顏色,和新的一樣,但過了一個小時左右後,竹席就變成黑色了。

  竹席上還寫了一個「家」字,家字代表什麼含義,在場的人不得而知,揭開竹席後,當考古人員看到棺槨外表時,木質的新鮮程度同樣令人驚訝。

  槨板是黃顏色的杉木,平整光滑。打開第一層蓋板,發現還有第二層。第二層掀開後,還有一層薄隔板。等到把三層蓋板都打開後,大家都驚呆了,棺材裡琳琅滿目,大量完整的漆器、完整的木俑,是大家從沒有見過的。

  在一個漆鼎里,專家們還發現一些藕片,藕片還保持著原來的形狀,慢慢地伸手把藕片捧出來,藕片一下子全散了。這就說明長沙兩千多年以來沒有發生過大地震。

  在長6.67米,寬4.48米,高28米的巨大槨室邊槽內,考古人員共取出漆器180多件,其中有鼎、盒、耳杯、盤、勺等各種生活用具,可以說是琳琅滿目。在這些精美的漆器中,有149件的表面用黑漆或硃砂書寫了文字,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漆器上「軑侯家」的文字,這也許是判斷墓主人身份的重要線索。

  「軑侯」是封號,不是特指某一個人,這些漆器也可能是軑侯家送的東西。發掘已進入尾聲,眾人的焦點再次回到墓主人以及還未打開的槨室中間的棺材,墓主人是否在棺內,他究竟是誰?隨著棺蓋被一層層打開,現場的考古人員終於見到了盛放墓主人的內棺。

  內棺有4層,最外面一層是用絲綢包裹起來的,絲綢上面有一幅祈禱靈魂升天的帛畫,描繪了天上和世俗的生活。雖歷經千年,還鮮艷如昨。帛畫中央是一位穿著華麗的貴婦,她的穿著和氣質都帶著那個遙遠年代的氣息,這大概就是墓主人生前的形象。這一天發掘現場己是人山人海,為了穩妥起見。考古人員把最後一層內棺帶回了博物館,在這裡進行最後的工作。這時已是4月28日的深夜。

  打開最後一層內棺,考古人員發現了用一堆絲綢包裹住的屍體,周圍都是棺液,內棺剛打開的時候,棺液還是透明的,人們碰觸了之後,就變成棕色的溶液了。後來數了數,屍體是用了20層服飾包裹起來的,外面還用了9道箍帶把她纏住了。這些服飾看起來顏色很鮮艷,手一按卻像豆腐一樣軟,不能動,更不能幫她解開衣服。可是要想了解古代的葬制,要想了解古代的服飾,又不能破壞裡面的屍體,怎麼辦?當時只有採取切割的方法,把覆蓋在頭部、中間和下部的絲布切開,將來還可以復原。

  經過兩千多年的時光,曾經燦爛的絲綢潰爛如泥,在手術刀的輕劃之下,內棺里的絲織品被遂漸取出,一具兩千多年前的女屍完整地呈現出來。

  女屍的兩個眼珠已經突出了眼眶,舌頭也伸出來了,皮膚還有一定的韌性。最使大家感到驚訝的是,在女屍喉頭部分的軟骨中居然還發現了完整的細胞。細胞最經不起腐敗,所以趕緊給她注射了特殊的穩定劑。

確定墓主人身份

  對古屍的保護研究與古屍身份的考證幾乎同時進行著,這墓中的女屍究竟是什麼人?考古人員除了在漆器上發現了「軑侯家」三個字之外,在隨葬的封泥中還發現了「軑侯家丞」的文字,另外人們還從陪葬墓主人的梳妝盒裡找到了一枚角質的印章。上書:「妾辛追」,這就可以確定,墓中女屍的名字叫「辛追」。

  那麼這個名叫辛追的墓主人究竟是什麼身份?她與軑侯又是怎樣的關係?這時候熊傳薪掌握的考古資料還無法得出結論。其實早在發現鬼火的防空洞內,熊傳薪還發現了與辛追墓相鄰的另外兩座墓,當時由於條件有限沒有發掘,而此時,馬王堆考古發掘已經引起了國務院和國家文物局的高度重視,為了確定女屍的身份,國家決定接著發掘旁邊的墓葬,辛追墓定為1號墓。為了確定1號墓主人的身份,熊傳薪和同事們又開始發掘2號墓和3號墓。

  2號墓的發掘開始於1973年12月,當考古學家挖出墓坑時遺憾地發現,這座墓幾百年前已多次被盜,不但見不到墓主人,所剩的東西也很少。但是熊傳薪與同事在清理墓坑時卻發現了非常重要的3枚印章,一枚是刻著「利蒼」的私印,另外兩枚是官印,一個刻著「長沙丞相」,一個刻著「軑侯之印」,這就可以證明2號墓墓主人是利蒼。

  在《史記》和《漢書》上,對利蒼都有明確的記載,漢惠帝二年即公元前193年,利蒼被封為軑侯,並任長沙國丞相。考古人員由此推斷,1號墓出土的有「軑侯家」字樣的隨葬品可以說明1號墓的主人應是軑侯家族的一員。根據古代葬制來看,夫妻去世後按照男左女右的順序,埋在同一個地方,左邊是利蒼,右邊的就應該是利蒼的夫人。

  至此,馬王堆1號墓這座豪華墓葬墓主人的身份終於清楚了,她就是西漢長沙國丞相軑侯利蒼的夫人,名叫辛追。

  而熊傳薪所說的馬王堆是軑侯的家族墓地的說法,在不久後出土的3號墓中同樣得到了證實,3號墓雖然沒有挖出古屍,但同樣出土了大量帶有軑侯字樣的隨葬品,除了漆器之外,3號墓出土了共有10幾萬字50餘部古代帛書,為研究中國古代歷史、哲學思想提供了豐富的新資料。20世紀70年代馬王堆3座漢墓的考古發掘已經成為中國乃至世界最重要的考古發掘之一。馬王堆出土的千年女屍、帛畫、素紗襌衣、漢代帛書、漆器,如今已經成為湖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還能保存多久

  幾十年過去了,如今貴婦辛追仍然靜靜地躺在湖南省博物館內,在濕度如此大的環境下居然不腐,而且仍然保持著屍體原先的樣子,沒有乾癟,不得不讓後人驚訝於她的存在。無論從考古還是從醫學角度,針對她的研究仍然在繼續。而對於這具女屍的不腐之謎,如今仍然沒有定論。

  古人對女屍做了什麼。使她能如此長久地保存於地下?出土之後又如何更好地保存?回答這些問題對於今天的人們來說無疑是個考驗。

  周總理曾經指示說要將辛追夫人再繼續保存兩百多年,讓我們子孫後代還能看到她。目前在女屍保護方面,首先要解決的是蛋白質降解問題、骨組織脫鈣問題和組織細胞的脫水問題。

  2005年,湖南省成立了馬王堆古屍與文物保護研究中心,醫學專家將對女屍展開更加系統和科學的研究。

  如今在湖南省博物館的展廳內,人們可以看到一尊漢代貴婦的蠟像,她是熊傳薪擔任博物館館長期間聘請專家根據辛追的屍體復原的,熊傳薪說這是他退休前為這位漢代貴婦做的最後一件事。

  兩千多年以前,古人是用一種什麼樣的防腐手段能夠使這位漢代的貴婦長久地保存下來,今天的人們還沒有能夠完全破解其中的奧秘。那麼這具漢代的古屍還能夠保存多久呢?熊傳薪告訴我們,對於後人來說,這依然是一個長久的課題。


推薦閱讀:

TAG:考古 | 馬王堆漢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