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法華經》覺得特別煩躁,這是怎麼回事?


阿彌陀佛!

讀佛經煩躁,原因有多種,不敢妄下定論,試列幾個可能性,請參考:

1.如其他回答,因為看不懂。特別我們已經看習慣了白話文,又不經常讀經典,會不適應經典的風格,而且這部經也比較長。

您可以先看一些稍短的經典,適應就好了。或者如果有人給您講解意義,也會容易接受。

(以下兩點非佛教徒也許不能接受:)

2.福報和根基不夠:《法華經》是講究竟一乘的殊勝經典,如果福報淺薄,根基低下者不容易接受。

3.您的怨親債主不願您讀誦,不願看您您做善法,過得好。這種情況可以在讀誦之前發願:為了利益他們而讀這部經。

建議:如果真的很煩躁,不用強迫自己看,以免升起厭煩心。可以看自己喜歡的,能接受的,有信心的。

另:有答者認為經中比較啰嗦,是因為不知道佛陀的重複的用意:

一,為了讓我們加深印象。「重要的話說三遍。」

二,為了讓不同喜好的讀者接受,有的喜歡長行文,有的喜歡偈頌的形式。就像有人喜歡讀小說,有人喜歡讀詩詞一樣。

三,講一些功德方面的內容,是為了讓有緣的眾生生起信心,不是毫無意義。

總之,「佛知做不做,應說不應說」,佛陀的每句話都不是沒有意義的,只是看讀者的領悟程度了。

希望對您有用。隨喜您!


不知道是不是和題主同一個原因,好多佛經我都看不下去,最大原因是啰嗦,看著太枯燥。

經常是很簡單的一個道理,卻佔了好幾卷的篇幅,而且實際內容可能就是幾千字或者幾百字的內容,然後前後都是沒啥用的鋪墊和讀經功德什麼的。法華經的實際內容其實就是短短的一小塊。其他大部分的內容都是重複。

很多佛經就是這樣,看起來很大的篇幅,實際真正的內容就在其中的某一卷,或者某幾百個字,其餘的都是水分。讀起來就是覺著很浪費時間很煩躁。

法華經還算好的。

四部《阿含》簡直讓人崩潰,就是大話西遊里唐僧的寫照。反覆重複反覆重複。

鳩摩羅什翻譯的佛經流通廣就是因為他覺得「秦人好簡」翻譯是對佛經進行了大幅的刪減。


如果你是確實能夠看明白內容的話,一個可能性是,裡面有相當多的理念,和現有的你衝突。

每一個微小的衝突,都會造成輕微的不愉快。當這種不愉快累積到一個程度後,你的厭惡/煩躁達到極限,自然就看不下去了。


建議念《妙法蓮華經》的時候拜懺。《妙法蓮華經懺悔文》一邊拜,一邊觀想。非常好,最近生活各方面都好了很多。這部經真的很殊勝。念《妙法蓮華經》時拜此懺,感應福報會來得極其猛烈


「此經難持。若暫持者。我則歡喜。諸佛亦然。」「在所遊方。勿妄宣傳。若人不信。毀謗此經。則斷一切。世間佛種。」可以先從受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開始。心常念觀世音菩薩。和多受持普賢菩薩的名號。華嚴經上說。聞普賢菩薩名號可得普賢加持。地藏經上說皈依觀世音菩薩於無上道必不退轉。


這些都是自性,都是佛,一切法都是自性,何苦來哉


菩薩-法華經典 妙法蓮華經 聲聞非實滅度 大乘非是魔作佛 火宅大車 眾生相體性 隨眾生性悉當成佛 光明如來2

爵士貓2 小時前

妙法蓮華經卷第二

譬喻品第三

舍利弗踴躍歡喜,即起合掌,瞻仰尊顏,而白佛言:「

今從世尊聞此法音,心懷踴躍,得未曾有。所以者何?我昔從佛聞如是法,見諸菩薩授記作佛,而我等不豫斯事,甚自感傷,失於如來無量知見。世尊,我常獨處山林樹下,若坐若行,每作是念:『我等同入法性,云何如來以小乘法而見濟度?是我等咎,非世尊也。所以者何?若我等待說所因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必以大乘而得度脫;然我等不解方便隨宜所說,初聞佛法,遇便信受,思惟取證。』世尊,我從昔來終日竟夜每自克責,而今從佛聞所未聞未曾有法,斷諸疑悔,身意泰然,快得安隱。今日乃知真是佛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

解讀【舍利弗每作是念:『我等同入法性,云何如來以小乘法而見濟度?是我等咎,非世尊也。隱含評判是阿羅漢道之過也,阿羅漢道不解方便隨宜所說,所以不究竟。舍利弗因為修阿羅漢道,從昔來終日竟夜每自克責。

大乘佛教聞所未聞未曾有法,才是究竟,斷諸疑悔,身意泰然,快得安隱。修行大乘弟子乃知真是佛子,大乘佛法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

此段經文,就直接貶低阿羅漢道,抬高大乘佛法是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難道佛祖沒有得佛法分?此一問必有!】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聞是法音, 得所未曾有!

   心懷大歡喜, 疑網皆已除

   昔來蒙佛教, 不失於大乘。

   佛音甚希有, 能除眾生惱;

   我已得漏盡, 聞亦除憂惱。

   我處于山谷, 或在樹林下,

   若坐若經行, 常思惟是事,

   嗚呼深自責:『云何而自欺?

   我等亦佛子, 同入無漏法,

   不能於未來, 演說無上道。

金色三十二, 十力諸解脫,

同共一法中, 而不得此事。

   八十種妙好, 十八不共法,

   如是等功德, 而我皆已失。

   我獨經行時, 見佛在大眾,

   名聞滿十方, 廣饒益眾生,

   自惟失此利, 我為自欺誑。

   我常於日夜, 每思惟是事,

   欲以問世尊, 為失為不失?

   我常見世尊, 稱讚諸菩薩,

   以是於日夜, 籌量如此事。

   今聞佛音聲, 隨宜而說法,

   無漏難思議, 令眾至道場。

   我本著邪見, 為諸梵志師;

世尊知我心, 拔邪說涅槃。

   我悉除邪見, 於空法得證,

   爾時心自謂, 得至於滅度,

   而今乃自覺, 非是實滅度。

   若得作佛時, 具三十二相,

   天人夜叉眾, 龍神等恭敬,

   是時乃可謂, 永盡滅無餘。

  「佛於大眾中, 說我當作佛,

   聞如是法音, 疑悔悉已除。

   初聞佛所說, 心中大驚疑:

  『將非魔作佛, 惱亂我心耶?

   佛以種種緣, 譬喻巧言說,

   其心安如海, 我聞疑網斷。

   佛說過去世, 無量滅度佛,

   安住方便中, 亦皆說是法。

   現在未來佛, 其數無有量,

   亦以諸方便, 演說如是法。

   如今者世尊, 從生及出家,

   得道轉法輪, 亦以方便說。

   世尊說實道, 波旬無此事,

   以是我定知, 非是魔作佛,

   我墮疑網故, 謂是魔所為。

   聞佛柔軟音, 深遠甚微妙,

   演暢清凈法, 我心大歡喜,

   疑悔永已盡, 安住實智中。

   我定當作佛, 為天人所敬,

   轉無上法輪, 教化諸菩薩。

解讀【阿羅漢道,是自欺,三十二相十力解脫,雖修佛法而不得。八十種妙好十八不共法,如是等功德,阿羅漢道皆已失。阿羅漢道本著邪見,為諸梵外道;阿羅漢道自己以為得 滅度,實際非是實滅度。只有大乘佛法才可永盡滅度無餘。

解讀【此段經文說明,大乘佛教剛出來,佛教徒心存疑惑,以為大乘佛教是『將非魔作佛,惱亂我心耶?大乘佛經是過去世現在未來佛都言說的佛法,是方便說,深遠甚微妙,非是魔作佛。大乘佛法可是使人安住實智,定當作佛

爾時,佛告舍利弗:「我先不言諸佛世尊,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說法,皆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是諸所說皆為化菩薩故。然舍利弗,今當復以譬喻更明此義,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

「舍利弗,若國邑聚落有大長者,其年衰邁,財富無量,多有田宅及諸僮僕。其家廣大,唯有一門,多諸人眾,一百、二百乃至五百人,止住其中。堂閣朽故,牆壁隤落,柱根腐敗,梁棟傾危,周匝俱時欻然火起焚燒舍宅。長者諸子,若十、二十或至三十,在此宅中。長者見是大火從四面起,即大驚怖,而作是念:『我雖能於此所燒之門安隱得出,而諸子等,於火宅內樂著嬉戲,不覺不知,不驚不怖,火來逼身苦痛切己,心不厭患,無求出意。』

  「舍利弗,是長者作是思惟:『我身手有力,當以衣裓,若以機案,從捨出之。』復更思惟:『是舍唯有一門,而復狹小。諸子幼稚未有所識,戀著戲處,或當墮落為火所燒。我當為說怖畏之事,此舍已燒,宜時疾出,無令為火之所燒害。』作是念已,如所思惟具告諸子:『汝等速出!』父雖憐愍善言誘喻,而諸子等,樂著嬉戲不肯信受,不驚不畏了無出心,亦復不知何者是火、何者為舍、云何為失,但東西走戲視父而已。爾時,長者即作是念:『此舍已為大火所燒。我及諸子,若不時出,必為所焚。我今當設方便,令諸子等得免斯害。』父知諸子先心各有所好,種種珍玩奇異之物,情必樂著,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難得。汝若不取,後必憂悔。如此種種羊車、鹿車、牛車今在門外,可以遊戲。汝等於此火宅宜速出來,隨汝所欲,皆當與汝。』爾時,諸子聞父所說,珍玩之物適其願故,心各勇銳互相推排,競共馳走爭出火宅。是時,長者見諸子等安隱得出,皆於四衢道中,露地而坐無復障礙,其心泰然歡喜踴躍。時諸子等各白父言:『父先所許玩好之具,羊車、鹿車、牛車,願時賜與。』

  「舍利弗,爾時,長者各賜諸子等一大車。其車高廣,眾寶莊校,周匝欄楯,四面懸鈴。又於其上張設幰蓋,亦以珍奇雜寶而嚴飾之,寶繩絞絡垂諸華纓,重敷綩綖安置丹枕。駕以白牛,膚色充潔,形體姝好,有大筋力,行步平正,其疾如風。又多僕從而侍衛之。所以者何?是大長者,財富無量,種種諸藏悉皆充溢,而作是念:『我財物無極,不應以下劣小車與諸子等。今此幼童皆是吾子,愛無偏黨。我有如是七寶大車,其數無量,應當等心各各與之,不宜差別。所以者何?以我此物周給一國,猶尚不匱,何況諸子?』是時,諸子各乘大車,得未曾有,非本所望。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是長者等與諸子珍寶大車,寧有虛妄不?」

  舍利弗言:「不也,世尊。是長者但令諸子得免火難,全其軀命,非為虛妄。何以故?若全身命,便為已得玩好之具,況復方便於彼火宅而拔濟之!世尊,若是長者,乃至不與最小一車,猶不虛妄。何以故?是長者先作是意:『我以方便令子得出。』以是因緣,無虛妄也。何況長者自知財富無量,欲饒益諸子等與大車!」

  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如汝所言。舍利弗,如來亦復如是,則為一切世間之父;於諸怖畏、衰惱、憂患、無明闇蔽,永盡無餘;而悉成就無量知見、力、無所畏,有大神力及智慧力,具足方便、智慧波羅蜜,大慈大悲,常無懈惓,恆求善事利益一切,而生三界朽故火宅,為度眾生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愚痴闇蔽、三毒之火,教化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見諸眾生為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之所燒煮,亦以五欲財利故受種種苦,又以貪著追求故現受眾苦,後受地獄、畜生、餓鬼之苦,若生天上及在人間,貧窮困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如是等種種諸苦。眾生沒在其中,歡喜遊戲,不覺不知,不驚不怖,亦不生厭,不求解脫,於此三界火宅東西馳走,雖遭大苦不以為患。舍利弗,佛見此已便作是念:『我為眾生之父,應拔其苦難,與無量無邊佛智慧樂,令其遊戲。』舍利弗,如來複作是念:『若我但以神力及智慧力,舍於方便,為諸眾生贊如來知見、力、無所畏者,眾生不能以是得度。所以者何?是諸眾生,未免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而為三界火宅所燒,何由能解佛之智慧?』

  「舍利弗,如彼長者,雖復身手有力而不用之,但以殷勤方便,勉濟諸子火宅之難,然後各與珍寶大車;如來亦復如是,雖有力無所畏而不用之,但以智慧方便,於三界火宅拔濟眾生,為說三乘——聲聞、辟支佛、佛乘,而作是言:『汝等莫得樂住三界火宅,勿貪粗弊色聲香味觸也。若貪著生愛則為所燒。汝速出三界,當得三乘——聲聞、辟支佛、佛乘。我今為汝保任此事,終不虛也。汝等但當勤修精進!』如來以是方便誘進眾生,復作是言:『汝等當知,此三乘法皆是聖所稱嘆,自在無系,無所依求。乘是三乘,以無漏根、力、覺、道、禪定、解脫三昧等而自娛樂,便得無量安隱快樂。』

  「舍利弗,若有眾生,內有智性,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殷勤精進,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聲聞乘,如彼諸子為求羊車出於火宅。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殷勤精進求自然慧,樂獨善寂,深知諸法因緣,是名辟支佛乘,如彼諸子為求鹿車出於火宅。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力、無所畏,愍念安樂無量眾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菩薩求此乘故名為摩訶薩,如彼諸子為求牛車出於火宅。

「舍利弗,如彼長者見諸子等,安隱得出火宅到無畏處,自惟財富無量,等以大車而賜諸子;如來亦復如是,為一切眾生之父,若見無量億千眾生,以佛教門出三界苦、怖畏險道,得涅槃樂,如來爾時便作是念:『我有無量無邊智慧、力、無畏等諸佛法藏,是諸眾生皆是我子,等與大乘,不令有人獨得滅度,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是諸眾生脫三界者,悉與諸佛禪定解脫等娛樂之具,皆是一相一種聖所稱嘆,能生凈妙第一之樂。』

  「舍利弗,如彼長者初以三車誘引諸子,然後但與大車寶物莊嚴安隱第一,然彼長者無虛妄之咎;如來亦復如是,無有虛妄,初說三乘引導眾生,然後但以大乘而度脫之。何以故?如來有無量智慧、力、無所畏諸法之藏,能與一切眾生大乘之法,但不盡能受。舍利弗,以是因緣,當知諸佛方便力故,於一佛乘分別說三。」

解讀【大乘佛教以方便說法,七寶大車羊車鹿車牛車皆是方便比喻。大乘 為一切眾生之父,若見無量億千眾生,以佛教門出三界苦、怖畏險道,得涅槃樂。

『我有無量無邊智慧、力、無畏等諸佛法藏,是諸眾生皆是我子,等與大乘,不令有人獨得滅度,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是諸眾生脫三界者,悉與諸佛禪定解脫等娛樂之具,皆是一相一種聖所稱嘆,能生凈妙第一之樂。』

初說三乘引導眾生,然後但以大乘而度脫之。何以故?如來有無量智慧、力、無所畏諸法之藏,能與一切眾生大乘之法,但不盡能受。舍利弗,以是因緣,當知諸佛方便力故,於一佛乘分別說三。」

眾生不盡能受佛法,

諸眾生為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之所燒煮,亦以五欲財利故受種種苦,又以貪著追求故現受眾苦,後受地獄、畜生、餓鬼之苦,若生天上及在人間,貧窮困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如是等種種諸苦。眾生沒在其中,歡喜遊戲,不覺不知,不驚不怖,亦不生厭,不求解脫,於此三界火宅東西馳走,雖遭大苦不以為患。

此句十分重要,諸眾生於此三界火宅東西馳走,雖遭大苦不以為患,說明大乘佛教為何可以興盛,明矣!今天21世紀大眾依然雖遭大苦不以為患!】

佛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告舍利弗, 汝諸人等, 皆是吾子, 我則是父。

   汝等累劫, 眾苦所燒, 我皆濟拔, 令出三界。

   我雖先說, 汝等滅度, 但盡生死, 而實不滅,

   今所應作, 唯佛智慧。

   若有菩薩, 於是眾中, 能一心聽, 諸佛實法。

   諸佛世尊, 雖以方便, 所化眾生, 皆是菩薩。

   若人小智, 深著愛欲, 為此等故, 說於苦諦;

   眾生心喜, 得未曾有, 佛說苦諦, 真實無異。

   若有眾生, 不知苦本, 深著苦因, 不能暫舍,

   為是等故, 方便說道, 諸苦所因, 貪慾為本。

   若滅貪慾, 無所依止, 滅盡諸苦, 名第三諦,

   為滅諦故, 修行於道, 離諸苦縛, 名得解脫。

   是人於何, 而得解脫? 但離虛妄, 名為解脫。

   其實未得, 一切解脫, 佛說是人, 未實滅度;

   斯人未得, 無上道故, 我意不欲, 令至滅度。

   我為法王, 於法自在, 安隱眾生, 故現於世。

「告舍利弗, 謗斯經者, 若說其罪, 窮劫不盡。

   以是因緣, 我故語汝, 無智人中, 莫說此經。

   若有利根, 智慧明了, 多聞強識, 求佛道者,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若人曾見, 億百千佛, 植諸善本, 深心堅固,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信解品第四

慧命須菩提、摩訶迦旃延、摩訶迦葉、摩訶目揵連,

,瞻仰尊顏而白佛言:「我等居僧之首,年並朽邁,自謂已得涅槃,無所堪任,不復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尊往昔說法既久,我時在座,身體疲懈,但念空、無相、無作,於菩薩法遊戲神通、凈佛國土、成就眾生,心不喜樂。所以者何?世尊令我等出於三界得涅槃證。又今我等年已朽邁,於佛教化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生一念好樂之心。我等今於佛前,聞授聲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心甚歡喜,得未曾有。不謂於今忽然得聞希有之法,深自慶幸獲大善利,無量珍寶不求自得。

解讀【阿羅漢慧命須菩提、摩訶迦旃延、摩訶迦葉、摩訶目揵連, 面對大乘佛法進行懺悔,【自謂已得涅槃,無所堪任,不復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羅漢道是【世尊往昔說法既久,我時在座,身體疲懈,但念空、無相、無作,於菩薩法遊戲神通、凈佛國土、成就眾生,心不喜樂】,阿羅漢心不喜樂菩薩法,只會念空、無相、無作,此句過矣!念空、無相、無作本是佛祖的原始佛學,怎可以誹謗!

大乘佛法是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本就是建築於佛祖的原始佛學,菩薩法遊戲神通、凈佛國土雖為大乘佛法,但是離不開佛祖的原始佛學。】

解讀 法華經貶低阿羅漢道為小樂,大乘佛法是法王大寶。

【 佛知我等心樂小法,以方便力隨我等說,而我等不知真是佛子。今我等方知,世尊於佛智慧無所吝惜。所以者何?我等昔來真是佛子,而但樂小法。若我等有樂大之心,佛則為我說大乘法,於此經中唯說一乘。而昔於菩薩前毀呰聲聞樂小法者,然佛實以大乘教化。是故我等說,本無心有所悕求,今法王大寶自然而至,如佛子所應得者,皆已得之。」】

爾時,摩訶迦葉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佛亦如是, 知我樂小, 未曾說言, 汝等作佛,

   而說我等, 得諸無漏, 成就小乘, 聲聞弟子。

   佛敕我等, 說最上道, 修習此者, 當得成佛。

   我承佛教, 為大菩薩, 以諸因緣, 種種譬喻,

   若干言辭, 說無上道。 諸佛子等, 從我聞法,

   日夜思惟, 精勤修習, 是時諸佛, 即授其記:

   『汝於來世, 當得作佛。』一切諸佛, 秘藏之法,

   但為菩薩, 演其實事, 而不為我, 說斯真要。

   如彼窮子, 得近其父, 雖知諸物, 心不希取;

   我等雖說, 佛法寶藏, 自無志願, 亦復如是。

   我等內滅, 自謂為足, 唯了此事, 更無餘事。

   我等若聞, 凈佛國土, 教化眾生, 都無欣樂。

   所以者何? 一切諸法, 皆悉空寂, 無生無滅,

   無大無小, 無漏無為, 如是思惟, 不生喜樂。

   我等長夜, 於佛智慧, 無貪無著, 無復志願,

   而自於法, 謂是究竟。 我等長夜, 修習空法,

   得脫三界, 苦惱之患, 住最後身, 有餘涅槃。

   佛所教化, 得道不虛, 則為已得, 報佛之恩。

   我等雖為, 諸佛子等, 說菩薩法, 以求佛道,

   而於是法, 永無願樂。 導師見舍, 觀我心故,

   初不勸進, 說有實利。 如富長者, 知子志劣,

   以方便力, 柔伏其心, 然後乃付, 一切財物。

  「佛亦如是, 現希有事, 知樂小者, 以方便力,

   調伏其心, 乃教大智。 我等今日, 得未曾有,

   非先所望, 而今自得, 如彼窮子, 得無量寶。

   世尊我今, 得道得果, 於無漏法, 得清凈眼。

   我等長夜, 持佛凈戒, 始於今日, 得其果報。

   法王法中, 久修梵行, 今得無漏, 無上大果。

   我等今者, 真是聲聞, 以佛道聲, 令一切聞。

   我等今者, 真阿羅漢, 於諸世間, 天人魔梵,

   普於其中, 應受供養。 世尊大恩, 以希有事,

   憐愍教化, 利益我等, 無量億劫, 誰能報者?

解讀 大乘佛法是成佛之道,【汝於來世, 當得作佛。』一切諸佛, 秘藏之法】,是菩薩道。阿羅漢是自於阿羅漢道是究竟,而不知道

【如彼窮子, 得近其父, 雖知諸物, 心不希取;

   我等雖說, 佛法寶藏, 自無志願, 亦復如是。

   我等內滅, 自謂為足, 唯了此事, 更無餘事。

   我等若聞, 凈佛國土, 教化眾生, 都無欣樂。

   所以者何? 一切諸法, 皆悉空寂, 無生無滅,

   無大無小, 無漏無為, 如是思惟, 不生喜樂。

   我等長夜, 於佛智慧, 無貪無著, 無復志願,】

大乘佛法是以方便力,柔伏其心,於無漏法 得清凈眼。

妙法蓮華經卷第三

藥草喻品第五

爾時,世尊告摩訶迦葉及諸大弟子:「善哉!善哉!迦葉,善說如來真實功德。誠如所言,如來複有無量無邊阿僧祇功德,汝等若於無量億劫說不能盡。迦葉當知,如來是諸法之王,若有所說,皆不虛也!於一切法以智方便而演說之,其所說法皆悉到於一切智地。如來觀知一切諸法之所歸趣,亦知一切眾生深心所行通達無礙。又於諸法究盡明了,示諸眾生一切智慧。

「如彼大雲,雨於一切卉木叢林及諸藥草,如其種性具足蒙潤各得生長。如來說法,一相一味,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至於一切種智。其有眾生聞如來法,若持讀誦,如說修行,所得功德不自覺知。所以者何?唯有如來知此眾生種相體性,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云何念、云何思、云何修,以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法修、以何法得何法。眾生住於種種之地,唯有如來如實見之,明了無礙。如彼卉木叢林諸藥草等,而不自知上中下性。如來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涅槃常寂滅相,終歸於空。佛知是已,觀眾生心欲而將護之,是故不即為說一切種智。

解讀 大乘佛法是【於一切法以智方便而演說之,其所說法皆悉到於一切智地。】,【如來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涅槃常寂滅相,終歸於空。佛知是已,觀眾生心欲而將護之,是故不即為說一切種智。】

大乘佛法是建立於【如來知此眾生種相體性,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云何念、云何思、云何修,以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法修、以何法得何法。眾生住於種種之地,唯有如來如實見之,明了無礙。如彼卉木叢林諸藥草等,而不自知上中下性。】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破有法王, 出現世間, 隨眾生欲, 種種說法。

   如來尊重, 智慧深遠, 久默斯要, 不務速說。

   有智若聞, 則能信解; 無智疑悔, 則為永失。

   是故迦葉, 隨力為說, 以種種緣, 令得正見。

一切諸樹, 上中下等, 稱其大小, 各得生長。

   根莖枝葉, 華果光色, 一雨所及, 皆得鮮澤。

   如其體相, 性分大小, 所潤是一, 而各滋茂。

   佛亦如是, 出現於世, 譬如大雲, 普覆一切,

   既出於世, 為諸眾生, 分別演說, 諸法之實。

「佛平等說, 如一味雨, 隨眾生性, 所受不同,

   如彼草木, 所稟各異。 佛以此喻, 方便開示,

   種種言辭, 演說一法, 於佛智慧, 如海一渧。

   我雨法雨, 充滿世間, 一味之法, 隨力修行,

   如彼叢林, 藥草諸樹, 隨其大小, 漸增茂好。

   諸佛之法, 常以一味, 令諸世間, 普得具足,

   漸次修行, 皆得道果。

   聲聞緣覺, 處于山林, 住最後身, 聞法得果,

   是名藥草, 各得增長。

   若諸菩薩, 智慧堅固, 了達三界, 求最上乘,

   是名小樹, 而得增長。

   復有住禪, 得神通力, 聞諸法空, 心大歡喜,

   放無數光, 度諸眾生, 是名大樹, 而得增長。

  「如是迦葉, 佛所說法, 譬如大雲, 以一味雨,

   潤於人華, 各得成實。 迦葉當知, 以諸因緣,

   種種譬喻, 開示佛道, 是我方便, 諸佛亦然。

   今為汝等, 說最實事, 諸聲聞眾, 皆非滅度。

   汝等所行, 是菩薩道, 漸漸修學, 悉當成佛。」

授記品第六

爾時,世尊說是偈已,告諸大眾唱如是言:「我此弟子摩訶迦葉,於未來世當得奉覲三百萬億諸佛世尊,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廣宣諸佛無量大法,於最後身得成為佛,名曰光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國名光德,劫名大莊嚴。佛壽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解讀 大乘佛法授記摩訶迦葉,未來世當得奉覲三百萬億諸佛世尊,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廣宣諸佛無量大法,於最後身得成為佛,名曰光明如來,佛壽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此經文就是【法身之緣起】,正法住世二十小劫。也是鼓勵大乘佛教信徒造佛像,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光明如來,國名光德,劫名大莊嚴】是光明佛的之緣起之一。

爾時,世尊知諸大弟子心之所念,告諸比丘:「是須菩提,於當來世奉覲三百萬億那由他佛,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常修梵行,具菩薩道,於最後身得成為佛,號曰名相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劫名有寶,國名寶生。其土平正,玻瓈為地,寶樹莊嚴,無諸丘坑、沙礫、荊棘、便利之穢,寶華覆地周遍清凈。其土人民皆處寶台、珍妙樓閣。聲聞弟子無量無邊,算數譬喻所不能知。諸菩薩眾無數千萬億那由他。佛壽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其佛常處虛空為眾說法,度脫無量菩薩及聲聞眾。」

爾時,世尊復告諸比丘眾:「我今語汝,是大迦旃延,於當來世,以諸供具供養奉事八千億佛,恭敬尊重。諸佛滅後,各起塔廟高千由旬,縱廣正等五百由旬,皆以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真珠、玫瑰七寶合成,眾華、瓔珞、塗香、末香、燒香、繒蓋、幢幡,供養塔廟。過是已後,當復供養二萬億佛,亦復如是。供養是諸佛已,具菩薩道,當得作佛,號曰閻浮那提金光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土平正,玻瓈為地,寶樹莊嚴,黃金為繩以界道側,妙華覆地周遍清凈,見者歡喜。無四惡道,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道。多有天、人、諸聲聞眾,及諸菩薩無量萬億,莊嚴其國。佛壽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爾時,世尊復告大眾:「我今語汝,是大目揵連,當以種種供具供養八千諸佛,恭敬尊重。諸佛滅後,各起塔廟高千由旬,縱廣正等五百由旬,皆以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真珠、玫瑰七寶合成,眾華、瓔珞、塗香、末香、燒香、繒蓋、幢幡,以用供養。過是已後,當復供養二百萬億諸佛,亦復如是。當得成佛,號曰多摩羅跋栴檀香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劫名喜滿,國名意樂。其土平正,玻瓈為地,寶樹莊嚴,散真珠華周遍清凈,見者歡喜。多諸天、人、菩薩、聲聞,其數無量。佛壽二十四小劫,正法住世四十小劫,像法亦住四十小劫。」

解讀 大乘佛教一方面貶低阿羅漢道,貶低舍利佛等阿羅漢,一方面又抬高一些阿羅漢,受記為未來佛。可謂是世俗政治的手法。

摩訶迦葉,號曰名相如來、。國名光德,劫名大莊嚴。佛壽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須菩提,號曰名相如來。劫名有寶,國名寶生。佛壽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大迦旃延,,號曰閻浮那提金光如來。佛壽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大目揵連,號曰多摩羅跋栴檀香如來。劫名喜滿,國名意樂。佛壽二十四小劫,正法住世四十小劫,像法亦住四十小劫。】

化城喻品第七


推薦閱讀:

TAG:佛教 | 佛經 | 覺悟 | 法華經 | 妙法蓮華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