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鼓勵孩子一直贏,究竟有多可怕

以愛之名的綁架,究竟有多可怕

作者:歆小迪(富書籤約作者)

上周帶孩子到漢字體驗館玩,裡面有一個組字遊戲,兒子很喜歡,排隊等著玩。

前面兩個小孩玩的是雙人遊戲,各自從屏幕上取不同顏色的字,移入田字格內如果可以重新組成一個字就得分,反之如果移入的兩個字無法組成一個字就扣分。遊戲結束後根據各自得分總和分出輸贏。

其中的一個小孩比較小,認識的字不多,完全在瞎蒙,總是輸。

不過孩子玩的很開心,但旁邊的媽媽卻不淡定了,著急的給孩子提醒:「快、快,這個紅色的口和那個黑色又放一起。」

聽了媽媽的指揮,孩子手忙腳亂的操作著,可無奈孩子手速的不夠快,還是輸了。

媽媽責備孩子太慢,讓孩子再試一次,這次快一點一定能贏。

孩子不願意,不想再玩了。媽媽臉一沉,不高興的說:「怎麼能這樣,一次都沒贏就要走,再試幾次,必須要贏。」

孩子不情願的開始了遊戲,在媽媽的幫助下,小朋友連贏了幾次,媽媽終於笑了,拉著孩子心滿意足離開了。

看著一家三口離去的背影,我為父母鼓勵孩子一直贏的教育方式擔憂。長此以往,那個孩子會越來越輸不起。

很多父母像這位媽媽一樣,太想讓孩子贏了。

前段時間,帶兒子到朋友家串門,我倆在外面聊天,兩個孩子在裡屋玩。不一會兒朋友的女兒哭著出來了,說我再也不和哥哥玩了,他不讓我贏。

原來,兩個孩子玩石頭剪刀布的遊戲,朋友的女兒總讓兒子先出或是告訴她要出什麼,她再有準備的應對,兒子自然不願意,所以氣哭了小姑娘。

朋友說:

女兒輸不起,每次只要輸了,就大哭大鬧,發脾氣,所以家人都讓著她,凡事都讓她贏。

也是因此,讓孩子養成了輸不起的毛病,孩子現在不管玩什麼遊戲,輸一次,就再也不肯玩了。

她與小朋友一起玩遊戲,也總要贏,輸了就大哭,漸漸地小朋友都不願意跟她玩了。

父母都希望孩子自信、陽光,可自信心的養成不是一味表揚,更不是一直成功就能養成,自信心是從無數次的失敗中建立起來的,輸也是孩子學習和成長不可或缺的過程。

在孩子還小的時候,我們就應該教給他們一種對待輸贏的態度,讓其受益終生。

孩子在意輸贏,本身沒有錯,這是一種正常的競爭意識, 但如果太關注比賽結果而忽略了過程,甚至非贏不可,就真的很可怕了。

9月10日那天,17歲女孩小越從5樓跳下,萬幸的是,2樓外的一個牌匾略微緩解了下墜,讓她撿回一條命。

她母親說:

孩子跳樓,因為太要強,太在乎分數。

小越一直以來成績都不錯,可是在幾個月之前的高考第一次模擬考試中,考了560分,比孩子之前的成績少了一些,「二模考試」分數則掉到515分。

後來小越開始因為壓力而厭學,在今年高考中,小越的分數只有373分,與心中的目標差了太多。

高考失利後,小越復讀,結果成績還是不行,因此她才從5樓跳下。

高考失利、成績不好就自殺,這都是是孩子「輸不起」的表現,無獨有偶,類似的悲劇還不少:

今年高考首日(6月7日)上午7點,在河北平泉的一名高考生,趁著母親外出買早餐,他從七樓的露天陽台一躍而下,搶救無效後死亡。

2017年6月7日,遼寧省朝陽市一名高中復讀生跳樓身亡。

2014年5月25日,深圳市一高三女生因壓力過大,學校內切腹自殘。

2013年6月12日,19歲男孩兩次復讀失敗,第三次高考後跳樓自殺。

每每看到這樣的悲劇發生,心痛不已:如此美好的花樣年華,卻因為承擔不了一場考試的失敗,而選擇離開這個世界。

可贏了高考就真的成功了嗎,殊不知高考之後的人生還有很多考驗。

要強是好事,表明孩子不甘心平庸,但是贏的衡量標準確實多樣的,不能被一時發的成敗蒙蔽了雙眼。

前一陣子很紅的林妙可和楊沛宜的十年比較,讓很多家長沉思。

2008年楊沛宜(前)和林妙可(後)

2008年,北京奧運會,林妙可一唱成名,林妙可的父母覺得自己的女兒一定要抓住走上星途這個成為人生贏家的機會,一直不停地讓林妙可接通告,但是卻忽略了她專業能力的提高和知識的學習。

所以,林妙可現在已經上了大學還是很孩子氣,一上熱搜就被全網黑「尬」,群嘲沒實力。

而作為真正唱這首歌的楊沛宜,她的父母卻心裡敞亮,堅持讓女兒走學術音樂之路。

楊沛宜赴美參加美國學術十項全能決賽

2017年2月,楊沛宜參加了在廣州舉辦的USAD China 2017美國學術十項全能中國賽,並成功晉級,將赴美參加音樂類的決賽,成為一個活脫脫的大才女。

看似楊沛宜當時輸給了林妙可,可是誰又能料到人生的下半場征途會發生什麼事呢?

輸和贏本來就是相對的,只有父母能對輸贏的標準,有自己的判斷,孩子就能有更加寬廣的發展空間,也就能活得更加自在。

孩子太在意輸贏,很容易以自我為中心。

時間長了,孩子的價值觀會出現問題,孩子就會變得自卑,甚至出現一種既然在正常的規則里我沒法贏,那麼我就打破、破壞規則,通過走捷徑來現實自己的價值。

前段時間發生的山東一中學的長期考第二名的同學殺了同班第一名的新聞,至今想起都心有餘悸。

2018年6月5日,秦子康拿著刀事先埋伏在馬自然家樓下。18時50分,馬自然從樓門口出來。秦子康一個箭步衝上去,揮手就捅。13刀,刀刀致命。

而悲劇發生前,秦子康曾經警告過馬自然。「會考你必須考4個B。你如果考得比我好,我一定殺了你。」

考試結束,秦子康依舊是第二名。

「殺了第一名,我就是第一名了。」

說完這句話之後,山東省淄博市臨淄雪宮中學初三四班的秦子康同學,真的由第二名變成第一名了。因為他真的殺了原本第一名的馬自然同學。

這種面對輸贏扭曲的心態毀了兩個家庭。

著名央視主持人白岩松曾經在書里寫道:在成功學泛濫的時代,中國的很多扭曲和亂象,都與追求面上的成功有關。

我們只是追求現實的結果,往往不追求真理;我們把結果看得非常重,因此我們從不享受過程;我們為了實現某種期待,往往不擇手段。

在很多家庭里,一張成績單就是家裡的晴雨表,孩子成績的好父母就和顏悅色,要什麼都滿足。

當孩子考試失敗或者競賽輸掉名次,家長甩臉色,嚴厲訓斥,甚至打罵。「我這麼辛苦都是為了你,你考這麼差對得起誰?」,這種教育很難讓孩子正確面對輸贏。

現在的很多家長只求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希望他們各個方面都能遙遙領先,在孩子輸不起之前,家長們已經輸不起了。久而久之,孩子會形成不能輸的心態。

所以,想要孩子輸得起,擁有平常的勝負心,家長首先要自己看淡輸贏,不要給孩子過多的壓力,比輸贏更重要的,是對待輸贏的態度,贏不是一切。

不願輸是人的本性,不可能所有的人都贏卻也是事實。

當孩子成績不如意時,不要忽視孩子付出的過程,此時對失落的孩子而言最溫暖的聲音是父母肯定他的努力,而不是質疑他的能力。

這一點鄧莎做的特別好。

在《媽媽是超人》中,5歲多的大麟子在拳擊比賽中,始終處於下風,被對手多次打倒在地,但是堅韌的他一次又一次站起來繼續應戰。

三個回合下來,大麟子毫無懸念地輸了,他一臉落寞地躲在媽媽鄧莎的懷裡不說話,看著就要哭的樣子。

鄧莎當時就誇獎大麟子已經很了不起了,即使被打倒了還是會堅持到底,告訴他媽媽為他感到高興,大麟子的心情才逐漸好轉起來。

孩子雖然輸了比賽,但是肯定會有做得比較好的地方,父母應該及時給予孩子肯定,讓孩子知道他在比賽中的進步,鼓勵孩子下一次繼續努力。

記得《最強大腦》上,義大利男孩安德烈·拉托雷輸給中國男孩李雲龍的時候,他大方地跑過來祝賀、擁抱李雲龍。

著名作家劉震雲曾在他的書中寫道:

生活本沒有輸贏,但如果你一旦有了勝負心,那就便是輸家。贏未必可喜,輸未必可悲,勝負並不重要,如何看待勝負的心態才是最重要的。

誰都喜歡「贏」的感覺,孩子也是。

身心不成熟的孩子面對「輸」也更容易產生情緒,這時家長就要及時糾正孩子對待失敗的表現,讓孩子明白,失敗僅僅是這一次失敗了,並不代表一直、始終會失敗。而且並非只有贏才有價值,輸有輸的意義。

作家劉墉曾寫過一篇教育給女兒面對失敗的文章,他女兒因為歷史考試中一道題沒有答上來,而這道題班上學習最爛的男生答了上來,為此女兒傷心哭泣。

劉墉是這樣開導女兒的:

孩子,看你哭,我也很傷心,尤其當你說別的同學問你成績時,我可以想像你當時的尷尬,因為你成績從來都是最好的。

孩子這次考糟了,下次考好了,苦變成樂。人生如果只是一根平平的線,多沒意思?一定要起起伏伏,有付出,有獲得,才豐富。

人生就是要有成功、有失敗,才有意思。你今天失敗了,痛定思痛,檢討改進,明天反敗為勝,多棒。

而且如果你能由今天的小考中得到教訓,使你明天的大考不再犯錯,這小考不就像注射疫苗,小小疼一下,卻能避免得大病嗎?

親愛的小丫頭,別再為人家考得好,你考糟而傷心了吧。

你甚至應該為那些頑皮男生,居然能拿回家一張90分的成績單,然後得意地說他贏了你而高興呢!

有贏有輸,才是多彩的人生啊。

倫敦奧委會一位官員在回答記者關於體育如何影響一代人的提問時說:「體育教會孩子如何去贏,同時教會孩子們如何體面並且有尊嚴地輸。」這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我們中國人特別欠缺的一種教育。

你一直讓孩子贏,那麼他將來可能會輸不起。願每個孩子都有「輸得起」的自信,也有贏得了的能力。

作者簡介:歆小迪,富書籤約作者,一個醒的早起的晚的80後工科碩士,目前供職於國內大型企業,愛讀書,好獨處,白天職場晚上寫作,專寫溫暖治癒系的正能量文字,簡書@歆小迪。本文首發爸媽精讀(ID:bmnfrc),真正的教育就是拼爹拼媽,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推薦閱讀:

TAG:教育 | 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