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六十三章:為無為,事無事

第六十三章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直 譯 :

為無為,(作為無為的為法,)

事無事,(從事無事的事情,)

味無味。(體味無味的味道。)

大小多少,(無論大小還是多少,)

報怨以德。(回報怨恨,都要以德行相待。)

圖難於其易,(解決難事先從容易的地方下手,)

為大於其細;(辦理大事先從微細的地方開始。)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事難必然是從容易的做起,)

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天下大事必定是從微細的開始。)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因此聖人始終都不自認為大,)

故能成其大。(所以能夠成就他們心胸的廣大。)

夫輕諾必寡信,(輕易承諾別人必定缺少信用,)

多易必多難。(過分輕視問題必然遇到更多困難。)

是以聖人猶難之,(因此,聖人總是重視困難,)

故終無難矣。(所以,直到最終都沒有難事了。)

作為無為的為法,從事無事的事情,體味無味的味道。

人本來是可以一了百了,一好百好的。只要一停止作為,業因就不再生,業緣就不再長,業果也不再出現。但是,由於過去長久以來積下的大量宿業,業報還在不斷順勢推近,必需經歷一個消化的過程,直到最後方能蕩然無存。就像一條長渠的流水,從源頭關閘到下游全部斷流,中間還存在一個緩緩收尾的時間差。

緣不孤起,一切新因都依舊果而生。人在接受往昔業報的同時,只要一愛憎取捨,立馬就形成了新業的開始。只要還有分別執著,人就很容易在舊業的慣性作用下再立新緣,所以,斷除分執的習氣,就成了人的第一要任。為,就是做,無為,就是不做;該做的要做,不該做的一定不要做。那麼,到底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呢?需要了卻過去已經種下的業果應該作為,停止現在造作流轉生死的業因理當無為,創建未來成就道業的資本叫為無為。

在具體事情的處理上,也是同等道理。斬斷可能再生事端的根源,保持清靜無為,叫從事;不產生貪慾、不沾染塵垢,叫無事;除掉過去殘留的習氣,抵擋和化解業緣的引誘,避免舊業使新因死灰復燃,這樣的行法既是利道之事,也叫做事無事。

每個人的生活都充滿著酸甜苦辣。仔細體味有為的擔負,有事的侵擾,再體味無為的清凈,無事的自在,就會豁然發現,人生百味說到底了索然無味。因為不管什麼味道都只是一晃而過,想留都留不住。除了當時轉瞬即逝的感覺,能再現的只有回味。感覺虛得不能再虛,回味妄得不能再妄。它們都是空洞地一念心思在飄蕩,沒有絲毫實際意義可言。當人真正體味到無味之味,就覺察出了人生真味。它就像水一杯白水,雖然清淡無味,卻勝過一切上味。

道,既無為又無事,並且無味。但是,不為不能了其為,不事不能成其事,不味不能解其味。在這個行動過程中,蘊藏著所有最妙的醇美之味。

本章總結

本章的第一句既是《道德經》的梗概,又是行道的細則和方法。老子在這裡提出了一個十分尖銳的問題,就是人行道,無為還要不要作為,該怎麼作為?無事還要不要做事,做什麼樣的事?無味還要不要體味,去覺察怎樣的感受?這是一件值得人們思考的大事。

只要是普通人,都處在有為、有事、有味之中。為無為,不是說什麼都不做了。要為了達到無為而去做,作不為的作法。說簡單了,就是除了必須作的,怎麼少為或不為就怎麼做;事無事,也不是說全部放下手頭現有的工作和生活。心中所做事情的目的,全都是為了少事或無事,這就對了。具體說來,了事的做,生事的不做;味無味,說的意思還是要去體味。專門體味無味之味,從有味之中去找到無味的感受,從無味裡頭去發現微妙的法味。因為真正的無味,也正是道的原汁原味。

接著,老子就難事、大事怎麼做進行了一個周密分析,得出了由易到難、由小到大、不緊不慢、循序漸進的思想結論。但是,在功德逐步增長的過程中,障礙也在隨其跟著長大。所以聖人用自己的成就方法來教導大家,自始至終都不能自以為大,堅決割掉貢高我慢的尾巴。堅持把每一件小事做好,步步為營,最後才能形成大的氣候。

值得計較和爭議的事情,對於世間的俗人來說,簡直司空見慣、不絕於此。那些統統是人生活道路上的絆腳石,必須堅決踢開。如果人糾結在裡面,不但攪得自己心緒不寧,還會使人內心憎惡泛濫,與外界之間逆緣叢生,讓自身業報連綿。怎麼踢開?報怨以德!用德行來回報怨恨,多吃點虧,多做些讓步又有何妨?在因果的平等法中,怎麼作怎麼受,不作不受,天平地平。有時候,將別人頂在頭上下台,不但自己也下了台,還是最安全最理想的下台方式。由此換來的是道途平坦,德化暢通,又有哪一點不值呢!

輕易給別人承諾,必然失信於人,輕易給自己承諾,必然喪信於己。無論什麼事,只管誠心實意的儘力而為就好,不要首先就想著回報。萬一到了一定時候,事情不是自己想像的那樣,就會遭到打擊,從此一蹶不振。事情做到哪一步算哪一步,只要能堅持下來就不錯,好歹不放棄,功到自然成。

人對困難的考慮,道理也是同樣。越輕視困難,困難就越大。聖人尚且不敢低估困難,也正是因為聖人對困難有充分的認識,並做好了足夠的應對準備,所以,困難就不再顯得望而生畏,始終都難不住人。

這一章主要是老子在教導人們在行道的過程中怎麼克服困難,用什麼心態針對困難,才不至於被困難所嚇倒,才能順利地去貫通大道。


推薦閱讀:

TAG:道德經 | | 老子(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