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一場槓桿

我時常在想,人一生中選擇有很多,尤其是幾個很關鍵的節點,高考,事業,結婚,在需要做出選擇的時候,有沒有一個可以參考的標準或者說是一個思考的方向,最近我想出了一個我自認為還比較恰當的解釋,通過槓桿做選擇。

槓桿,這個詞我第一次聽到的是阿基米德的那個「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動地球」,這也是我第一次對槓桿有個主觀的了解,通過工具,放大一個人的力氣。引申到金融領域,槓桿的本質就是借貸了,有10W的本金,再去借90W,那就一共有100W,相較於10W,放大了10倍槓桿。再往大的方面想,槓桿其實就等同於風險,冒更大的風險,博更大的收益。

所以,通過槓桿做選擇,其意為,從自身的條件出發,綜合評估風險承受能力,在範圍內加槓桿。

(Tips:以下舉例僅從風險收益角度出發,忽略個人喜好,道德等主觀因素)

高考,除了考試本身,面臨的最大的難題就是志願了,談談專業選擇的問題,以商科來說,富人子弟選商科優勢遠遠大於貧窮人家的子弟,因為家裡有礦,富二代選商科就等於在有50%的固定收益資產的情況下,配置了10%的高風險品種,就算投資失敗也關係不大,說句人話就是就算畢業以後沒工作也可以回家裡啃老,但是商科對於窮二代來說,就等於沒有固定資產,全部配置了高風險品種,商科是個兩極分化的類型,要麼很好,要麼很差,萬一投資失敗,對於富二代來說不痛不癢,但對於窮二代來說,無異于晴天霹靂,學歷好還可以搏一搏,學歷好就相當於有一定的固定收益,學歷差的窮二代選商科就幾乎沒希望,所以對於普通家庭,保守點的做法還是選工科,起碼收入穩定且逐步上漲,所以才有富學金融,窮學IT的說法。至於有人說三十歲被淘汰的這些話不在討論範圍內,因為這是大家的問題。

還有就是工作,就拿這幾年很火的進銀行來說,有錢人進銀行上班,有資源有人脈,而普通人進去,無非是當個櫃員,混吃等死罷了,就算是同個崗位,自身條件不一樣,能使用的槓桿也不一樣,人家能放十倍,而你只有兩倍,甚至0.5倍,相當於降了槓桿,仔細想想是不是這麼回事,為了穩定的鐵飯碗,在裡面幾十年如一日。

對於婚姻,其實我也有一個小小的例子,很多人結婚會喜歡找公務員或者老師,為了什麼,穩定,其實就等於配置了固定收益的資產,增加抗風險能力。所以,在做選擇的時候,要考慮自己整體的風險承受能力,以及如何在風險範圍內增加自己的槓桿。

另外,還有一點補充,就是投資,網上說得很多,就是要把資產分散配置,說一部分買理財,一部分買保險,一部分房產,一部分股票,他們解釋的理由都是說分散風險。分散風險是對的,但是沒說完全,很多人風險分得太散,以至於整體槓桿太低,我有另一個說法,應該是,通過分散配置,提高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在承受範圍內,儘可能大的增加槓桿。股社區有個觀點我很贊成,他的意思是說,個人的成功,很大程度就在於機會來的時候,敢不敢加槓桿,比如買房,以前行情好的時候付一兩成首付槓桿買房炒房的人現在是人生贏家,想攢全款再買房的人現在早就涼了。

Tips:文筆太過稚嫩,舉的例子也可能不夠有說服力,但我意思是表達出來了,有說得不對或者不夠嚴謹的歡迎交流。

公眾號:投機啟示錄(微信:ghduya)

推薦閱讀:

TAG:人生感悟 | 投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