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教史(30)分別說系

1、雪山部

雪山部,是上座部的本部,後來因為和說一切有部發生爭論,於是遷移到雪山,故說為雪山部。

上座弟子,本弘經教,說因部起,多弘對法。既閑義理,能伏上座部僧。說因時遂大強,上座於斯乃弱。說因依舊住處,上座移入雪山,從所住處為名,稱雪山部。若從遠所襲,以名上座部。

後來雪山部和大眾部思想合流,就轉為分別說系。

他的思想記載很少,大致有這麼幾條

其一、未成佛的時候,都是凡夫。但是不是普通凡夫,因為他不是因為貪愛而投胎。

謂諸菩薩猶是異生,菩薩入胎不起貪愛。

其二、外道不可能具足五種神通

五種神通,指的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境通。

這個思想和其他部派是不一樣的,一般認為除了漏盡通不可得以外,其他神通外道也是可以修鍊出來的。

無諸外道能得五通

其三、輪迴的時候沒有中有狀態

而對於大天五事,他們也是承認的。

2、多聞部

多聞部從大眾部所分,後來吸收了有部思想,轉為分別說系。

他的核心思想是佛陀的兩種聲教。

其多聞部本宗同義。謂佛五音是出世教,一無常,二苦,三空,四無我,五涅槃寂靜,此五能引出離道故。如來餘音是世間教。

也就是除了直指實相,其他思想都是非了義,是世間教。

3、法藏部

法藏部從化地部所分,流傳下來有《四分律》。他們在三藏之上,又加上咒藏、菩薩藏。

他的核心思想如下:

其一、

佛與二乘解脫雖一,而聖道異。

其二、

謂佛雖在僧中所攝,然別施佛果大,非僧(果大)。於窣堵波興供養業獲廣大果

很明顯,佛陀崇拜開始了。

其三、

阿羅漢身皆是無漏

這一點是比較特別的一點。因為一般的部派認為,阿羅漢和佛是不一樣的。大眾版認為,佛身無漏,但是阿羅漢是有漏的。而有部認為,佛身也是有漏的,更不用說阿羅漢了。

4、飲光部

飲光部從說一切有部所分。

他的核心思想

其一、

一切行皆剎那滅。

其二、

有諸行以過去為因,無諸行以未來為因

其三、

已對治的法滅盡,而未對治還能相續

其四、

未報業相續不斷,已報業已滅。

其五、

即使是進入聖道,也造善業,感召果報。

5、化地部

化地部從有部所分,他流傳下來的經典,就是《五分律》。

他的主張大致如下:

其一、

謂過去未來是無,現在無為是有。

其二、

無為法有九種,一擇滅,二非擇滅,三虛空,四不動,五善法真如,六不善法真如,七無記法真如,八道支真如,九緣起真如

其三、

是剎那論者,認為沒有一個相續性

其四、

存在三蘊:一念頃蘊、一期生蘊、窮生死蘊

所謂一念頃蘊,指的是一剎那存在的生滅法。

所謂一期生蘊,指的是從生到死的存在

所謂窮生死蘊,指的是從久遠劫以來乃至到金剛喻定(有餘涅磐的定)一直存在。唯識家認為這是密意說阿賴耶識。

其五、

佛和二乘人沒有區別

其六、

僧中有佛,故施僧者便獲大果,非別施佛。

其七、

於四聖諦一時現觀,見苦諦時能見諸諦。

類似於頓悟。

其八、

定無中有

沒有中有階段。

其九、

無阿羅漢增長福業

阿羅漢不再增長功德,並且不退轉。但是前三個果位還是會退轉的。

其十、

隨眠非心亦非心所,亦無所入。眠與纏異,隨眠自性心不相應,纏自性心相應

隨眠不是心和心所法,隨眠和纏是不一樣的。隨眠和心不相應,但是纏和心相應。也就是心性本凈說。


推薦閱讀:

TAG:佛教史 | 宗教 | 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