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大部分信仰佛教的人除了佛經,不會說別的呢?


自從一閱佛經後,不看世間糟粕書。

體會到了,世間的東西索然無味,無非是在想盡一切辦法增長人們的貪心、傲慢心、怨怒心、疑慮心。世間太多東西只不過是讓人們越來越焦慮罷了。

還是我佛法清凈。


題主所描述的情況,雖然沒有具體的調查資料作為支持,但在現時的佛教論壇,此種情況確實顯而易見。我們先不考慮這些信仰佛教的人,所接觸的佛法是否如法。「除了佛經、不會說別的」這種情況,是因為當下的佛教徒往往處在「聞思修證」中「聞」這個階段,可能接觸的法理根本不是很懂,亦或是懂了但是沒有融會貫通,更加沒有把法理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用來面對生活的煩惱,因為他們沒有把法理變成「自己的東西」,所以經常會給外人一種「紙上談兵」的感覺。

佛法修行,聞思修證是要具足的。聽聞道理只是一個開始,思考以後,把明白的道理落實到生活中,用來對治生活種種煩惱,然後把自心的「執著之處」破盡,才算圓滿。

《六祖壇經》里寫道:世人終日口念般若。不識自性般若。猶如說食不飽。口但說空。萬劫不得見性。終無有益。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是梵語。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須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電。口念心行。則心口相應。本性是佛。

這段經文,也是反映出佛經不只是讓人口誦,更須心行。口念心行,心和口相呼應,把明白的道理做出來,日子有功,就會見佛本性。


不是不會,是懶得說。

真的是懶。

說什麼呢?科技進步國家紛爭提薪升職房價漲跌孩子讀書前天麻將昨夜小妹……

然而您還是會死!

百年後這些與您何干?

甚至可能下一秒就與您無關。

吃著火鍋唱著歌,麻匪來了。

坐著快艇看著風景,呱嘰沉了(致哀普吉不幸遇難國人)。

有意思嗎?沒意思。索然無味啊!

不是說學佛就一定不會死,但至少是在思考與探索、求證生死,在世俗之欲外有更勝之欲者。

除死無大事!除死無他事!

雖然,不知如何來。

希望,但知如何去!

他還會想說些什麼嗎?您想他說什麼?


我想你的意思是大部分信仰佛教以佛教為真理,用佛教解釋一切並且指手畫腳


未悟時,不知體用,只能以佛經為準繩。

悟道後,知曉是非,能夠體用如一。

但未悟人多,悟道人少,所以感覺如此。

禪宗言:神通及妙用,運水與搬柴。這是悟道的境界,已經回歸平常,返璞歸真。

不止佛教,比如「善易者不卜」。對《易經》道理的理解流於表面,因此依蓍龜說玄說妙;真正懂得《易經》的道理,就致用於日常生活中。


多謝仁兄邀請

在下認為:

第一,「法執」。

第二,「著相」。

第三,外界的誤解。

在下大概瀏覽了一遍答題區的答主們,都是大善知識,有的是大德,還有的是弘法居士,還有在知乎上曾經相識的良師益友。人家都是活波開朗的,各行各業的,有的不但精通佛法,還深通儒家,道家,甚至是周易。你平時在知乎平台上問人家,什麼是佛,佛經說什麼。難不成人家還和你大談旅遊嗎?

要說「法執」,這不是某個人的錯。人離不開社會,具有社會屬性。我們這個社會多少年就是這個樣子。「法執」那個外延面就太廣闊了,例如,之前廝混的很好的大學同學恨不能在上學時穿一條褲子,畢業後聯繫時恨不能吃一碗砂鍋的好哥們,就因為,剛提拔了某局局長,手機打過去,就變成了辦公室秘書接。語氣大得驚人。還沒到國家總理的地步吧,怎麼就變成了溝通都要通過「秘書」了。在一細想,其實,這就是所謂「合情合理」,存在的社會現實,非個人力量所能控制。打個比方,名山大川,和十幾億國人比起來,好像只有用「幾個」來形容,都是不過分的。主持長老就那麼幾個,活佛也就是那麼多,有名的活佛更是珍稀的有如「國寶」,大家又習慣了恭維,錦上添花的事情,更是一哄而上。好比是小學老師個個都是「很牛」,家長好像背後人人都有意見,當面見了老師卻好比見了親爹親媽。那個恭敬,我想,就是佛來到這幫人的面前,也會變成了「泥菩薩」。沒有笑容,沒有感情。一邊是有所求,一邊是好像變成了恩賜者。能不「執」嗎。老天不「執」,是因為沒有「心」,你我何曾沒有過「心」。既然有心,在這樣的社會氛圍里,就很容易「法執」。

這就是當前社會的屬性,這個社會具有「這樣的屬性」。

法院之所以莊嚴,是外面的人認為他莊嚴,裡面的人卻知道,自己無非也是俗人一個。甚至國法都不想允許「爛人」在充斥其中濫竽充數。

什麼時候,這種炫耀攀比的風氣,停止了,我估計這個「法執」的風氣才會逐漸消失。誰說會佛法,懂佛法,就了不得。門外的人,把人看成佛,門裡的人,還覺得奇怪?

門裡門外,不都是人。

不會炫耀的才是「傻瓜」。可誰說傻瓜沒有佛性?誰又說傻瓜不會思考人生的終極真理,這還是社會教育屬性帶來的大面積的認識論方法論出現了問題。

在說「著相」,換成歐美西方文化思維的叫法,「著相」就是「角色扮演」。叫你扮演局長,你就以為你真的是「局長」了,而忘記了自己是誰。而真正的悲劇不在於此,而是在於你天天「被局長化」,局長就是局長,還有一個什麼模版嗎,有啊,你看大家都那樣做。是啊,您還沒看見幾十年前,多少退休的「老幹部」得了退休「失落綜合證」,身體沒毛病但就是壽命不長。找不回自己的人是可怕的更是可悲的。我們現在已經變成一個極其「從眾」的社會,不要說體制內體制外,就是連「學佛」這件事,也是這樣,趕時髦人多就產生了「從眾」,完全就是社會化,可「真理」畢竟掌握在少數人手裡。崔永元有一句話印象令人深刻,他說他媽媽曾告訴他永遠不要忘記自己是誰。這句話,樸素卻不簡單,簡單卻並不易做。

革命偉人曾經講過一句很好的話,「一個人一輩子做一件好事容易,堅持做一輩子好事卻並不容易。」

大多數人正在做的未必就「正確」,少數人看似很傻的行為或者言論未嘗就不是「真理」。世界是無「常性」,也就就有了N多種組合的可能性,可終極真理的確卻只有一個。因此,在各行各業中,往往最出類拔萃的也就只有「一個」,例如華人商業圈的「李嘉誠」。例如華人文化圈的「俠之大者金庸先生」。大多數跟風的只是在跟「名」或者「利」,側重外在,卻並沒有真正深入研究其內涵和實質。這,才是最重要的。

當然,「著相」還有一種最高境界。那就是反其道而行之。明明是莊嚴無比的,他偏偏不莊嚴。明明是懂的,她偏偏裝不懂。你要問我這是什麼境界,「難道你是傻子嗎?」 「嗯,你說得對,的確腦子是個好東西。在下是傻子。」是傻子就是傻子唄。這就是「不著相」吧,亦正亦邪的人物,關鍵看其「心」。世界上萬事萬物哪有那麼多是是非非,一定要下「斷語」的呢,你我皆煩人,生在人世間,對與錯,善與惡,正與邪,有時不要輕易的下「斷語」。除「心」其他的都是外在,找尋不到一顆「真心」,其他都是「相對更無常性」。在人世間,志,要同,道,要合。

最後一句,只是一個「結果」罷了。如果世界上人人沒有「法執」,人人不去「著相」,還談什麼「外界的誤解」呢。世界本來就是一個「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世外桃源世界,亦稱「大同世界」之理想國度。那個時候,還說什麼「大部分」和「少部分」呢,本無分別,亦不起妄念,更沒有什麼「聖人」,因為原本就沒有「大盜」。


就事論事吧。

1.一天大部分時間都在干別的,很少說佛經。

2.對佛經所知也有限。

3.在佛教相關版塊看到大部分信佛的都說佛經。奇怪嗎?在其他區域/版塊能看到不?


魔會的,佛都會;

魔不會的,佛也會。

這才顯出佛的高妙。

很多人都在追求自己願意追求的那個東西,並且以此為殊勝。

如果不願追求的東西不想做,做不來,依然不是圓滿。

不想做是分別執著,做不來是智慧不夠。

昨天吃飯的時候還和暑假小課堂的孩子們聊到這事兒,

紅樓夢獨此一篇,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自此再不會有了,

孩子問我為什麼,我說再沒有任何的條件和可能培養出曹雪芹這樣水平的紈絝公子了。

白玉為堂金作馬,珍珠如土金如鐵——這不是靠空想寫出來的,人家真體驗過生活……

十地以後的菩薩顯大魔相,因為生於般若,想怎麼玩兒都對,也都無掛礙,

無非是凡夫看得懂和看不懂而已……

無奈凡夫都認為,自己看不懂的和不願意看的一定是錯的,無他耳……

以上。

此答案轉載自新浪微博-嘉言嘉話


佛教就是一種世界觀,當然,要完全了解這樣的世界觀並不容易。


因為世間法無法讓想出世間的人引起興趣。

一切有為法猶如夢幻泡影,既然都是生滅法,就沒必要再去學了,學了也是白費,到了來世就忘的一乾二淨。

而無為法就不同了,本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但能幫你脫離輪迴,也能幫你見性,修性,證性。

金剛經言: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區別。

阿彌陀佛


為什麼大部分畫家除了繪畫,不會說別的呢?

為什麼大部分音樂家除了音樂,不會說別的呢?

為什麼大部分金融家除了金融,不會說別的呢?

在哪一行就說哪一行的話,這個不難懂吧?!


應邀

可以參考如下經文

雜阿含411經?

agama.buddhason.org

如經中佛所說,不必討論那些不導向解脫的言論,應當討論四聖諦。

而從世俗層面來說,在非自己所處的專業領域指手畫腳,也是一件不智之事。


令狐沖表示,自從練了獨孤九劍後,再也提不起玩「平沙落雁式」的興緻來,既然明明可以一招制敵,何必非要出第二招呢?當然了,別的劍法不是咱不會耍,誰想玩隨時奉陪。余矮子不要走,說的就是你( ?° ?? ?°)?


不然講故事怎麼樣!

從前,有個漁夫在恆河捉到三條魚。這三條魚當中,一條相信努力,一條相信業力(宿命,因果),另一條相信智慧。

相信努力的那條魚,認為自己單靠努力就能逃脫,因此它一再地奮力跳躍,企圖掙脫漁網。漁夫被它激怒了,就用划船的槳狠狠地打它,把它打死了。

相信業力的那條魚,認為如果自己有逃脫厄運的善業力,該業力會自動地產生果報,因此它靜靜地躺在甲板上,等待好運自動來臨,一點也不想付出任何努力。

第三條魚相信智慧,它認為自己能採取理智的行動而逃脫,因此它一直觀察周遭的情況,留意適合採取行動的時機。

漁夫將船劃向岸邊。當船接近岸邊時,他一腳跨上岸,另一腳還留在船上,那時他無意中讓漁網打開了一道隙縫。

那條相信智慧的魚,把握這稍縱即逝的良機,迅速地從那道隙縫中跳出漁網,落入水中,並且立刻游回恆河去。


古語有云「天下好話佛說盡」。引用佛經經文,更能讓聽者印象深刻。

其實我們日常所謂領悟的什麼道理,前人早就說了,這是事實,只不過古人簡約,一兩句話完事。而今天,我們的大咖,要把一句話添油加醋,東拼西湊成一篇暢銷美文。


神仙只說家常話,引經多半門外人


先看圖片,大乘佛教弟子的第一課:四宏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邊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如果一個佛教信徒,張口閉口佛經,聽起來無味,看起來無趣,好像木頭一般,那麼這樣的人是學佛學歪了。當然很多人學佛都是不知不覺走的小乘路線,也就是為了尋求個人的解脫,這就是證得空的境界。解悟到空,即俗話說的看破紅塵,認識了生活的本質,於是將追名逐利的心停息,寄居於世間本來存在的清凈中。如果只是解悟而非證得,那麼這種清凈也只是暫時的,就好像普通人無需佛法的開導在遇到相似的境界也會產生的體會一樣,但離開了特定環境感受也隨之改變了。

小乘最高的境界便是證得阿羅漢果,其特證便是心定在特別的境界空里,沒有什麼變化,當然他自己是沒有什麼煩惱了,但眾生無邊誓願度、法門無盡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是沒法實現了。現在這個時代,羅漢都很難見到了,更別說比羅漢更高等級的菩薩及佛了,而一般信徒只學得皮毛,跟他們交談、相處,自然也就談不上讓人頓開茅塞。

俗話說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想要渡人、弘揚佛法,必須要有過硬的本事才行,否則像泥菩薩一樣,自己一到河裡,便把持不住隨浪而散,又怎麼讓人相信佛法的殊勝呢?所以無量法門誓願學,人世間的一切技能、本事都能掌握,人家需要什麼就能提供什麼,這才能讓別人五體投地、真心追隨。


可能他認為佛法把世間道理全說完了,所以其他的都不想說了。同時也很想讓別人了解佛經里的道理。個人認為這是沒有學通的表現。真正學通的人不說佛教的術語卻能詮釋佛教的道理。世間有很多大德都這樣,宗薩仁波切和濟群法師都是這樣。

您問這個問題應該是身邊有這樣的學佛人,讓你有了不快。一方面你要理解他的階段性表現,另一方面你要知道不是所有的學佛人都那樣,不是說佛教會把人變成那樣。


信佛和修佛兩碼事,區別在於後者要按照要求誦經打坐等,前者只需要磕頭燒香捐點錢,偶爾在沒傳承的情況下念念經。

如果討論信眾,那其實必要性不大,畢竟人家只是一心向善。大多數信眾估計也會拜城隍廟等道教神仙,反正都是正神。

修佛的倒是受到道教不少影響,道士一般也可以到佛寺掛單,當然法師禪師律師也可以到道觀掛單,這個應該也是可以的。

至於「吃肉下地獄」這樣要挾別人的,那就是迷信了。佛道都是律己,不是要求別人。要求別人那就是一種「我慢」或者「我執」。有些人站在傲慢的立場上指責別人吃肉,那就和狗神教教徒一樣了。

當然,宗教需要限制,影響世俗。無論是一神教狗神教素食教這種和世俗對著乾的,還是佛道這種隱世宗教,都與世俗的統治有天然的鴻溝。神是天然的超越人的存在,無論怎樣也比皇權這種人的東西更高。


哈哈,你這腦子,一根筋,你在這裡問佛經之事,或在上面問這些,當然人家答覆就只是你的問題,難道說學佛或佛弟子除了念經不幹其它事?日常中,大家都在生活,衣食住行,還不是都一樣,只不過,學佛修行之人更懂得做人。


推薦閱讀:

TAG: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