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詩人瘋的瘋死的死?


只是一種可能性。

抑鬱之於創造,是詛咒還是饋贈?


具體詩人死因具體分析。

試舉例八九十年代之交比較著名的「詩人之死」現象:海子卧軌,顧城殺妻,戈麥、方向、餘地、吾同樹等人的自殺,跟八十年代瘋狂的詩歌潮有一定關係,詩人作為純文學的代表,位於文學的最中心,有強大的影響力和號召力。當時的環境也有利於詩歌的發展,政治上的限制沒有了,人道主義重新被召喚,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進入中國,對詩人自身而言,發展前途很大。

然而伴隨著九十年代來臨,商品經濟衝擊市場,詩人地位隱沒,現實不再詩意,外部環境的衝擊和詩人獨有的心靈困境(一般情況下,能成為詩人的都比較敏感、細膩,感情脆弱)都可能導致「詩人之死」,詩不再成為人們矚目的中心。

同時,自殺容易引起連鎖反應,詩人圈子小,精神上比較脆弱的詩人就更容易相繼自殺離世。


詩是最純粹的文學,詩人可能是最浪漫主義的,對真善美最較真的一個人群,而俗世往往是令人失望的,再者對真善美,對終極的追問,往往不是使追問者超凡入聖就是走向死亡。


看到身邊的人都津津有味地啃噬著手裡的臭大糞,除了縱深躍下懸崖,你還有別的選擇嗎?


詩人總是走在時間的前面,5000年前的巫師就是詩人。

巫師做法以後,用自己的頭顱血淋淋得祭祀神靈。

所以商周青銅器,鼎器為何那麼關鍵與重要?鼎器就是煮著巫師與身體,神聖的獻給神靈。

至於戰俘與犯人,是沒有資格作為獻給神靈的犧牲的。

戰俘與犯人只會在野地里,如牲畜一道屠宰,就如同耶穌死於耶路撒冷的郊外。

這是常識。


憤怒出詩人。人大抵只有在擁有激烈的精神世界的活動是才會有創作欲。也只有對真善美有最純粹最執著追求的人才能體驗到。而這樣執著於生命奧義與真理的人,還會去屈服於世俗么?世俗也不會輕饒這些極端理想化的人的。


為了不死去死。


說白了,就是對現實失望了吧


推薦閱讀:

TAG:藝術 | 死亡 | 詩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