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90分鐘的通勤,沒有「殺死」我,而是讓我變得更自律

人「凌晨三點不回家」,有人「清晨五點已上路」。

這是上個月一篇名叫《通勤,正在殺死1000萬北京青年》的熱門文章開篇。緊接著,就出現了「殺死」深圳青年,廣州青年,上海青年,我所居住的成都也在其內。今天,在我比較喜歡的虎嗅網上又出現了通勤「殺死」青年的事迹,這一次是百萬矽谷人。

在我翻看留言時,無一例外的都是「上班太遠,工作太累」這些諸如喪氣的話,活生生的通勤血淚史。我不知道大家看到這些文章的感覺是如何,但我看完後一下子很焦慮,聽了一會兒歌才調整過來。

縱觀這段時間的熱門文章,什麼農村婦女寫推文月入上萬,某某95後成公司CEO,還有最近的錦鯉信小呆下半輩子不用工作等,大多數都是販賣焦慮,只會讓我們更加排斥這個社會,內心抱怨著「為何不是自己」。我大多數不願看這類文章,雖然我知道這些就發生在身邊的事實,但我時刻對我的生活感到很滿足,在過去辛苦的時候是如此,在現今90分鐘的通勤下也是如此。

2015年,我所住的地方離公司24公里,上班相當於走了一個半馬還要多。那時地鐵還沒有開通,我要轉兩趟公交車,基本從起點坐到終點。這算是運氣比較好的,如果慢一步,坐的位置是沒有的,即使是在起點站,那便要站上1個小時。

早晨6點半起床,6點50出門,8點半到達公司。先步行7分鐘,再坐公交6個站,然後到達終點,再轉另一趟公交車,從起點一直坐24個站,下車後過紅綠燈走10分鐘的路程。總共需要的時間是1個小時39分鐘。那個時候也養成了10分鐘洗漱化妝的習慣,在冬天早晨出門天是黑的,晚上回到家天同樣是黑的。時間創造了白天,可我們卻只能頂著黑夜前行。

2016年到去年,我換了另外一家公司。但同樣的距離在20公里左右,好在上班時間是9點10分,又有了地鐵,8點出門倒也趕得上。不過下班時我通常會坐公交,因為地鐵的費用是公交的4倍。成都公交做的很不錯,1塊錢就可以搞定,而且2小時內隨便轉車不要錢。

然後就到了今年,住的地方更遠。我要在7點半出門,先步行10分鐘到公交站,20分鐘後到達地鐵站,再坐地鐵。20分鐘的公交有時會遇上堵車,尤其是下雨天,一個沒有電子眼的十字路就成了四個方向車輛都爭著想走的道路,都不謙讓,就堵上了。我曾經被堵過40多分鐘,來了4個交警也沒有辦法。

地鐵比較方便,不會存在堵車,但人流量很大。你也需要學會一項技能:擠地鐵。在上班時間段一味的保持淑女是很難坐上地鐵的。回顧地鐵歷程,我的大衣曾被地鐵門夾過,我的頭髮也在擠上地鐵時沒能及時收起來在地鐵門上呼呼飄著,被踩腳被胳膊肘打到已經見怪不怪了。

讓我惱火的是乘寫字樓電梯,上班高峰期的寫字樓電梯遠遠供不應求,在12扇客梯,1扇貨梯,1扇VIP梯的豪華配置里,仍解決不了蜂擁而至的上班人群。

高跟鞋蹬蹬地進入寫字樓,穿著得體,挽著名牌挎包,塗著精緻妝容,手拿一杯星巴克的高級白領也只能隨著人群被擠來擠去,好不容易擠進去了,還得忍受各種煎餅果子、醬肉包子的味道,身上的香水味在這些早餐味前無影無蹤。要知道,再昂貴的寫字樓里也總會有很多人喜歡我們平常人的食物。食物沒有貴賤之分,在北方長大的我就非常喜歡吃麵食一類的各種餡餅,在外遇上好吃的鍋盔也會毫不猶豫地買回家。

終於到了下班的點,準時打卡(公司很少加班),可讓人惱火的事又來了。下班高峰期的電梯同樣緊缺,我們在37樓,如果只是安靜的等待電梯下來是可以,但絕對擠不上去,如果你不想因為你上去後電梯就滴滴直響,滿電梯的人都用仇視的眼神望向你的話,倒可以試試。我們通常是直接按上去的電梯,直接乘到47樓,再乘下來。這種也會有個弊端,如果電梯外面沒有人按下樓鍵的話,這扇乘滿人的電梯就會一直在樓層里上上下下。平常用2分鐘可以搞定的事,現在要花上10倍的時間。

在成都晉陞為新一線城市後,成都的人就更多了,買房的人也多了,房價也就上漲了。一環的房子都是老小區,有些分租給青年們,住在那個狹小的小格子里。二三環的房子房價太高,基本被60、70後的中老年們住著,80、90的青年們只能買得起或租得起周邊郊區譬如龍泉、華陽、溫江的房子。

這也是城市發展的必然結果,再往後,成都會修建四環,甚至是北京的五環,那時我們就變成了中年,從小城趕至的新青年們又會離市中心更遠。

以上是我的上班路程,經歷了所有上班族所經歷的堵車,早出晚歸,一路站著到公司,擠電梯……累嗎?怎麼不累。苦嗎?不苦是假的。

可苦歸苦,生活也要繼續。如果你不能改變這種現象,就要學會去適應,讓它變得更舒適。我會在內心暗自告訴自己,學著在苦中找到樂趣,享受當下的一切。

於是,每天的上班途中,我會聽喜馬拉雅或是得到,學習新的知識。在過去的兩年中,我聽完了謝濤的《秦漢》《三國》,還聽了王陽明的心學,包括最近延禧攻略火的厲害,我便又去聽了歷史上真實的故事。每天會提前下載3-4個篇章,從上地鐵到公司剛好聽完。晚上回家的時候,我會選擇聽一些音樂,各種類型的歌曲都會去嘗試著聽,每一次都會帶給我不一樣的感受。

另外,當我堵車時,我也不再去焦急,因為我知道焦急也沒有用,雖然會被扣錢,但人生的意義就是讓自己心情舒適,每一天都活出自己,又何必去用壞情緒添堵呢?

就比如說5月份的成都,那一個月似乎都在下雨,堵車就自然不在話下了。某一天又堵起來了,而且看樣子一時半會還走不了。當時我就換了一首李志的《下雨》來聽,他的歌特別應景,也常讓我覺得很舒服。就在這種狀態下,我看到了平時路過的那戶小院,院子的花開得正艷,坐在公交車上,透過泛著雨滴的玻璃望過去,一幅小院美景陷入眼帘。當時靈感突來,還寫了一篇小詩。

詩歌可在日記里看到《關於下雨天》

我也會在路途中去發現各種有趣的事物,比如說前幾天在太平園站就看到了地鐵站被繪上了秋日美景圖,這就讓我那一路上心情都格外好。有一次在坐地鐵時還和一位年輕媽媽很有默契的抓住了同一個把手,又同時謙讓放下讓給對方,後兩人相似一笑,那一笑也會讓我覺得笑容才是最好的表達。

地鐵里邂逅的美景,人依然很多,可景更美

上上個月覺得自己身體狀況不太好,便給自己規定每天早晨跑步,6點半起床,下樓跑半個小時,買早餐吃。不僅體質變好了,而且還養成了按時吃早餐的習慣。後來又相約好友報了馬拉松,每天便6點起床跑5公里,跑完之後一身輕鬆,上班路上也是精神滿滿。

秋天清晨的天空,如果不早起怎能看得到呢?

家離公司很遠,就沒有了僥倖心理,稍微晚點都有可能遲到。於是,按時起床也養成了生物鐘,周末沒有鬧鐘也同樣到點就醒。至今除了無可避免的堵車遲到,因睡懶覺沒能打卡的事兒幾乎未出現過。

而正是由於每天早晨要早起,晚上便規定11點前睡覺,除非有特別重要的事情,其餘都按照這個時間進行。閨蜜在我家住了一段時間,說我的生活有點太極端了,在她看來,人是需要享受的,想幾點睡就幾點睡,想幹什麼就幹什麼。

對於前一句話我是非常認可的,但後面那句我覺得人在享受中也需要有個臨界點,要適當「強迫」一下自己,熬夜對身體不好,暴飲暴食也只會讓胃變得更差。人在享受的同時,也應讓自己變得更加美好才是。

而在面對90分鐘的通勤面前,我要說的是:我並沒有被「殺死」,依然像小強一樣堅強地活著。當我沒辦法去改變這樣的現狀時,我會去融入進去,在這種境況中尋找快樂。


推薦閱讀:

TAG:通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