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馬雲,劉強東,雷軍他們都在做什麼?

前幾天跟一群朋友們吃飯,讓我感慨頗多。

飯桌上坐著30歲,40歲,50歲,60歲的人們,彷彿這是春節團圓飯過後,2018年又一次人間最美的煙火氣都聚集在這一天。

好友小周說,來深圳10年了,每次說到大城市,總是談錢說壓力。

可現在想想剛來深圳第一天的日子,那時候雖然很窮,日子過得很苦逼,整天住在見不到陽光的出租屋裡,但心裡卻很明亮。

現在30歲了,有時候總想找回以前的一些東西,可能是人年紀大了,容易懷舊。

聽完他的一番話後,我才突然緩過神來,原來1988年出生的人,今年已經30歲了。

30歲時,歲月是個神偷,總會偷走我們年少輕狂時期的一些夢想,一些傲氣,一些還未開始就已經結束的感情。

30歲的人,工作不會主動找你,業績可能不會壓倒你,老闆也不會天天叼你。

30歲,很少有人圍著你轉,身邊的人跟你乾杯,說的不再是,今晚不醉不歸,而是注意身體啊,少喝點。

昨天晚上我把2018年狗年春節聯歡晚會又重看了一遍。

才知道王菲和那英又同台了,唱了一首《歲月》。

王菲唱到「我心中亮著一盞燈,你是讓我看透天頂的那個人」,我估計大部分的人以為這首歌寫的是愛情。

而當她倆合唱「我心中開著一扇門,一直等待永遠青春的歸人」時,才突然明白:

那個「你」指的不是意中人,而是歲月。

02

20年前王菲那英的《相約98》,成功成為當年的熱門金曲;

那一年,趙本山、范偉、高秀敏合作了小品《拜年》,春晚「東北鐵三角,正式誕生」

那一年,一首《為了誰》送走了艱難的1998,至今唱起仍是熱淚盈眶,感人肺腑;

那一年,一個男人和好友張志東湊了50萬,註冊了一個公司,全名是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

我們開始認識一個年輕人叫馬化騰,「那隻企鵝」一直活到了今天

那一年,劉強東剛剛開始創業,當時的公司名字叫:北京京東時代科技有限公司;

那一年,有一個男人他還在北漂創業,第二次創業失敗,他帶領團隊去爬了長城,離開北京的前一晚,在小酒館唱起了《真心英雄》,他叫馬雲;

那一年,李彥宏還在矽谷,給別人打工,還沒有回國;

那一年,Windows98系統這一年剛剛發布,這個開機畫面伴隨了很多人;

那一年,還是屌絲的張朝陽創立了第一家全中文的網上搜索引擎——搜狐網;

那一年,張朝陽到矽谷搜尋互聯網人才,問一個名叫李彥宏的願不願意回國做互聯網。

兩年後,李彥宏靠著搜狐的案例遊說矽谷投資人,回國創立了百度。

那一年,有一部被00後吐槽的神劇《還珠格格》首播,迅速火遍兩岸三地,每天晚上全村人守在電視機前,看「小燕子」;

那一年,央視開年大戲《水滸傳》讓萬人空巷,滿大街都在歡唱「大河向東流,哇,天上的星星參北斗哇,生死之交一碗酒哇」;

那一年,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並正式向中國奧委會遞交了申請書;

那一年,很多歌手有了自己的成名曲,《DI DA DI》、《最近比較煩》、《征服》、《傷心太平洋》、《對面的女孩看過來》、《我是女生》、《月亮惹的禍》、《很愛很愛你》等唱響大街小巷;

那一年,一個沒有名氣的屌絲男孩寫了兩首歌,《眼淚知道》送給劉德華,《雙節棍》寫給張惠妹,這個屌絲叫周杰倫;

那一年,上海金陽大廈的房子,4500元一平米,相當於爸媽兩個月的工資,那時候買不起,現在也還是買不起;

而現在,20年後的我聽著《歲月》,歲月也在我的心中留下了痕迹,生活雖然是一個複雜的劇本,但時間的流逝改變不了我們最初單純的模樣。

1998年陪你在一起的人,現在又去了哪裡,那時候吹過的牛皮,現在是不是洒脫地兌現了。

雲很淡,風很清,任星辰,浮浮沉沉,一筆帶過喧鬧的二十年前。

那些被我們曾經輕視過的歲月,卻默默帶給了我們不動聲色的力量。

03

人間,流傳著那些年發生的故事,敬仰而傷感,讓我們把時間倒退到30年前——1988年。

那一年,中央電視台在彩電中心大演播室為全國的觀眾現場直播了《春節聯歡晚會》;

那一年,趙麗蓉老師首次登上春晚的舞台,她與當年憑《濟公》而走紅的演員游本昌老師演出了小品《急診》;

毛阿敏深情地演唱了《思念》,你從哪裡來,我的朋友

侯德健激昂地唱火了《龍的傳人》;

牛群和李立山的相聲《巧立名目》,讓觀眾記住了一句台詞:「領導,冒號。」

伴隨著春晚的紅紅火火,88龍年,就這麼來了。

那一年,歌神張學友在王家衛導演的處女座《旺角卡門》裡面,扮演了一名小混混。

他有一句經典的台詞叫,「吔屎丫你!」,這幾個字被80,90,00後瘋狂做成了表情包;

那一年,有一檔叫做《青春大對抗》的節目,讓三名學生男孩組建成了「小虎隊」,成為了當時中國台灣最令人矚目的偶像團體;

那一年,有一位台灣作家首次返回大陸,她寫的書能養活一個出版社,她的名字叫瓊瑤;

那一年,同一位作家的的四部作品《浮出海面》《一半海水一半火焰》《橡皮人》《頑主》,在同一個年份被改編成電影,同一類帶有「痞子」氣的頑主形象在銀幕上集體亮相。

這使得 1988年的中國影壇有了別樣的色彩,這個作家就是王朔 。

那一年,電影《頑主》成就了一個跑了10年龍套的31歲男演員,成了最佳男主角,那小子就是葛優;

那一年,你不慌張了,青春就沒了,高曉松正在忙著高考;

那一年,馬雲從杭州師範外語系畢業,領了結婚證,買了一套婚房。

之後他發起西湖邊上第一個英語角,開始在杭州翻譯界有名氣。

4年後,他開始了第一次創業,創辦了海博翻譯社;

那一年,北島返京,顧城去了紐西蘭,海子去了西藏,你沒有如期歸來,而這正是離別的意義,詩意的時代在慢慢告別;

那一年,漢城奧運會,有一個男孩含淚抱住了隊員們,梗咽地說了一句「弟兄們,我對不起大家!」

次年他宣布了退役,他就是體操王子李寧;

那一年,有一個只聽過名字沒有喝過的飲料,連續兩屆奧運代表團指定飲品,還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它就是健力寶;

那一年,一個15歲的少女進入國家隊,在她14年運動生涯中,共拿到18個世界冠軍,是乒乓球史上排名「世界第一」時間最長的女運動員,她叫鄧亞萍;

那一年,以12秒88的成績打破了沉睡13年之久的男子110米欄世界紀錄,奪得金牌的飛人劉翔,才5歲;

那一年,有一人覺得在機關里就算當上了一個區長、副市長,也沒有什麼意思。

他乾脆從部隊轉業,時代也給了他一個改變人生的機會。

他接下了大連西崗住宅開發公司負債149萬的投資項目,拯救了這個「爛攤子」,成立了萬達,他叫王健林;

那一年,有一個37歲的男人,忙著進行股份化改造,忙著倒騰家電、忙著生產錄像機配件、忙著折騰遙控電氣開關,主動放棄了公司的股權。

同年,他成立了萬科,他叫王石;

那一年,有一個叫求伯君的男人從1988年5月到1989年9月一直把自己關在深圳包的一個房間里,只要是醒著,就不停地寫。

什麼時候困了,就睡一會兒,餓了就吃速食麵。

一年零四個月中,他生了三次病,第一次肝炎,第二次肝炎複發,第三次又複發.

隨後,有一個辦公軟體橫空出世,它叫WPS。

同年,金山軟體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創始人叫雷軍;

那一年,有一個導演的電影《紅高粱》獲得了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成為首部獲得此獎的中國電影,他叫張藝謀;

那一年,有一個人憑藉《霹靂先鋒》拿下金馬男配,還在TVB台慶上非常膽大地唱了一首《我是中國人》,他就是周星馳;

那一年,有一個男孩在重慶出道,到重慶參加全國第二屆霹靂舞大賽,獲得了三等獎,他叫孫紅雷;

那一年,輕輕的我將離開你,請將眼角的淚拭去,有一個男人要去當兵,需要與女友王祖賢分手,寫下了《大約在冬季》,他是齊秦;

那一年,人潮人海中,有你有我,相遇相識相互琢磨,現在騎電動車上街買奶茶,身材發福的中年油膩大叔,竇唯,成為了黑豹樂隊的主唱;

那一年,「新時期10年金曲回顧」演唱會上,有一個人用一塊紅布蒙著雙眼,唱了一首新歌后,扔下紅布,昂首闊步地離開了舞台,這個人就是崔健;

那一年,香港樂壇已經是巨星如雲,徐小鳳、羅文、林子祥、譚詠麟、張國榮、梅艷芳、葉倩文、陳百強……

而譚詠麟的王者之位是無可撼動的,他保持的111張個人唱片、276場演唱會的紀錄,無人能超越。

那一年,「一山不容二虎」譚詠麟和張國榮之間的「歌壇爭霸」,達到前所未有的高潮;

那一年,有一個男人主演了關錦鵬執導的電影《胭脂扣》,憑藉飾演的十二少一角第三次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影帝提名。

他離世前11次提名金像金,拿到最佳男主角只有一次,1990年的《阿飛正傳》,他叫張國榮。

他不喜歡別人叫他Leslie或張國榮,我喜歡大家叫我哥哥,因為很有親人的感覺這一聲「哥哥」,成立幾代人的記憶;

次年,隨著譚詠麟淡出香港樂壇和張國榮的全面退出。

這一年,有四個男人同台演出,偶然被人稱為「四大天王」

這種說法被媒體拿來大做文章,公司亦借次機會宣傳藝人,後來他們四個人幾乎把香港樂壇壟斷;

那一年,有一個樂隊四人組坐火車到廣州,再坐飛機到天津,又換汽車到北京,成為首支在北京開專場演唱會的香港樂隊

樂隊人員特地在場外「視察」一番,遇上一個賣黃牛票的人,向他兜售這場演唱會的門票,5元一張

演唱會時觀眾的反應很冷淡,有的看到中場就走了一半人,喊著讓他們儘快下台。

他們期間唱了三首國語歌《大地》、《舊日的足跡》和崔健的《一無所有》,這支樂隊叫beyond。

二十年後,2008年,只有3個人的Beyond再到北京開演唱會,全場觀眾幾乎是含著熱淚、站著合唱完的。

那一年,有一個人因《末代皇帝》一夜暴紅。

他說:

山上的人,不要瞧不起山下的人,因為終有一天他們會上山取代你,上山的人,也不要瞧不起下山的人,因為他風光時你還在山下。

這個人就是陳道明。

04

30年過去了,消失在漫長的30年的光陰中,紛紛人事早已成夢幻,恩恩怨怨也都早已被淡忘,但那些留著記憶深處的故事,足以伴隨我們走過下半生。

有人已經不記得了,有的人還不知道,還有的人壓根兒不在乎那些年的過眼雲煙。

而我只知道,那些年,父母還很年輕,我們,不為金錢名譽所累,也不為任何人而活,只簡單地追求一種終極的快樂和自由。

其實生活就是不斷「送別」的過程,慢慢地我們懂得生存啊,原來是一件很殘忍的事情,也漸漸學會了在人前不動聲色開開玩笑,吐吐槽。

他們現在都老了吧?他們現在哪裡呀?我們就這樣各自奔天涯。

或許現在的你吃著冷餐盒飯、過著北漂的日子、無人問津,但無論你現在是站在山上,還是站在山下,我都願你:

走出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推薦閱讀:

TAG:馬雲(人物) | 哥哥 | 劉強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