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遺迹遺址大都深埋在地下?


關鍵是有沒有人打理。 @西行寺涼粉 的回答中已經提到,[埋藏在地下,僅僅是說古代遺留下來的建築「根」部——地基及一些保護地面建築的附屬建築等]。

實際上,有很多古代遺迹就在地上的。比如嵩岳寺塔,一直有人打理,或者是在塔倒塌前一直有人打理。

埋在地下的古代遺迹,基本上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被遺棄的,一類是特大天災,一類是[故意]埋在地下。

首先是被遺棄的,大部分屬於這種。舉個例子,比如滄州古城牆(沒保護以前)。這個古城牆開始就是被遺棄了。如果一直沒人保護的話,就會慢慢的失去原有的樣子,然後在各種因素作用下垮塌。直到淹沒於黃土之中。

圖片來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318af40101flpe.html

淹沒於黃土中的方式有幾種,一種是速度很快的,比如火山爆發被火山灰淹沒,被洪水淹沒等。對中國大部分的地區,主要影響因素是洪水和降塵。洪水就不多說了,可以帶來很多淤泥。降塵的話,作用也不可小覷。

肖羽. 塔里木盆地大氣降塵的初步研究[D]. 湖南農業大學, 2007.

比如上面這個研究,塔里木盆地的降塵還是很可觀的。

總結起來就是,對於被遺棄的建築,最終的宿命就是倒塌、或灰飛煙滅、或沒於黃土。

接下來是第二類,特大天災。主要是地震和洪水,比如唐山地震、汶川地震、黃河決堤等,自然是有很多建築被埋了,沒有辦法。

然後是第三類,[故意]埋在地下。 @羅一覺 的回答里舉了幾個例子。我再舉幾個。比如故宮的地下,就發現了明代故宮的地基等,這就是清代的故宮建在了明代的故宮地基之上,[故意]把它埋地下了。再比如修建三峽水庫的時候,上游淹沒了很多房子等建築,這也屬於[故意]掩埋。

綜合來看,無論是哪一類,關鍵是有沒有人打理。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山丘上的雅典衛城對提問者的視而不見表示安格瑞。

所以為什麼有的古代建築在地下,而有一些在山上呢?

廢話,因為古人把一些建築修在山上了。

但還有一些建築,則註定要在時光里留下烙印。

儘管沒有人去刻意的埋藏,但這個世界上有遠遠比人力更宏偉的地質力——沉積作用。

在大山面前,山前的平原是河流流出峽谷後卸載泥沙的場合——因為有相對高差。

斷陷盆地接收山區沉積物示意圖

前陸盆地接受山區沉積物示意圖

在河堤面前,兩岸的沖積平原是洪水泛濫後沉澱泥沙的場合——還是因為相對高差。

在火山面前,山下的隨便什麼地方都是堆積火山熔岩或火山碎屑岩的場合——仍然是因為相對高差。

Herculaneum地下古城與地上新城相映成趣

Herculaneum與龐培古城同日死亡

這些「適合堆積沉積物/火山碎屑物」的地方,地質力正在記錄人類的歷史。

至於保留房屋古迹什麼的,那只是它「宏大計劃」的一個副產物,不值一提。

相關閱讀:

雲舞空城:假如人類現在滅亡,幾億年後能留下什麼痕迹證明人類曾經存在過且達到了高度文明?


事實就是長時間的「積灰」,地理上上叫做堆積作用(或沉積作用,deposition),沙土塵埃日積月累,把遺迹埋藏在了地下。

(相同問題在http://archaeology.com中出現過,以下是考古學家的回答:)

建築一旦暴露在自然中中,即便只有破碎的窗戶或屋頂上的洞,天氣,動物和人類都會導致建築物崩塌並填滿灰塵。

考古學家研究的文物和建築經常被遺棄數百年甚至數千年。在此期間,它們會被腐蝕,被覆蓋。風帶來灰塵覆蓋遺骸。有時洪水會帶來淤泥和泥土。

今天的羅馬市中心比凱撒的羅馬高出許多米,部分原因是當台伯河被洪水淹沒時,即便有人居住在這座城市內,淤泥仍然會堆積起來。此外,這個地區在歷史上曾多次被遺棄。最後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羅馬在過去2500年內,沒有每天或每周對街道進行清理。因此,即使人們住在那裡,一個城市的某些部分也可以慢慢被埋葬。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更具戲劇性的情況,在某些災難的時候,遺址可能會相對較快地被埋葬。例如在維蘇威火山噴發期間,龐貝和赫庫蘭尼姆被灰燼和火山灰覆蓋。當考古學家到達現場時,遺址被一到四十英尺的泥土和碎片所覆蓋。

Ask the Experts: AIA Archaeology FAQ

堆積作用是改變地貌的幾種機制之一(其他的有地殼板塊變化、風和水的侵蝕等)。它指的是岩石受侵蝕後的產物(泥沙塵土)在外力的搬運途中逐漸沉澱、堆積的過程。

例如風在搬運細沙的過程中,因風速減小或遇到障礙物等,沙子等顆粒就沉積下來,形成沙丘、沙壟等風積地貌。

因此,就像上文所說的那樣,在現代社會以前,就算城市內有人居住,若是沒有定期的打理,地面也會因為堆積作用不斷上升。

大家可能覺得有點反常識。這是因為瀝青發明以前,很多城市是不鋪路的,人走得多了就成了路。地面和野外其實沒啥區別。如下圖《愛國者》中獨立戰爭前的查爾斯頓

以及幾乎所有西部片裡面的小鎮

在歐洲很多歷史悠久的城市如布拉格和雅典,你能看到一部分老建築的入口是在地下,或半地下的。需要下樓梯才可以進入。

這些老建築剛剛修成的時候,門其實就是在地面。但隨著堆積作用的日積月累,路面越來越高,造成了一樓入口一半在地下的現象。

當然,如果維護得當,也有廢墟可以一直不被掩埋。比如羅馬的競技場在中世紀的時候一直有天主教人員維護。

還有一些有天時地利的遺迹,可以免於被埋沒的命運。比如吳哥窟,因為年代較晚,有良好的排水系統,導致沉積不易形成。還有馬丘比丘,在高山上,沒有河流帶來的沉積物。


河邊的被河水帶來的淤泥,泥沙掩埋。陸上的被風沙掩埋,過程比較緩慢沒人注意而已。就比如一個房子,被燒得只剩下地基,過幾年沒人管就爬滿了野草,再過一段時間附近泥土慢慢堆過來,風沙之類的,基本就很難被人發現了。


有朋友提到黃泛區,的確是因為淤泥導致深埋,開封宋城都掩到城牆頂了。還有一些其實並不深,安陽一些商墓葬就在玉米地下三十公分,這和農民耕地翻土有關係。每個地方情況都不同。


推薦閱讀:

TAG:地質學 | 遺址 | 埋藏學 | 沉積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