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上班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自由職業者,不上班,認識的人也是這種居多……要麼不上班要麼自己做,還有一群學生。

看著女朋友天天上班好像很痛苦又沒辦法,突然想問問。


其實我覺得只要不是自己的事業,或者你有明確清晰的企圖心的工作,長時間做,都會很痛苦。

尤其是,當你每天來這裡工作只是為了月底能拿到工資的時候。

一方面你根本無法擺脫這種狀態,因為你每個月必須拿到那筆錢,維持你的生活,保證你的財務安全,另一方面,你會為了這份工作而接受各種不可預知的你可能從內心來說無法接受的事情。

就像我之前去的那家離職率很高的公司一樣,

在一個離職率高的單位是一種怎樣的感受??

www.zhihu.com圖標

假如我當初簽了合同,拿了地方政府給的補助,更順便在當地買了房子的話,我就真的被套牢在那裡了,每天都去解決各種跟我毫不相干的不靠譜問題。對我來說,待在那樣的公司里,每天都在被動地聽各種領導各種心血來潮的安排和指揮,那基本上每天早上起來想到要去上班,就會崩潰了。

對於公務員這種鐵飯碗來說,其實也要看每個人的想法和具體職位,在一些基層崗位,每天也是瑣事多如牛毛,每天都在跟各種人扯皮,還要應付各種檢查,寫各種報告,準備各種考試,都在做著忙碌但無意義的工作,像一台瀕臨報廢的機器一樣,也會很崩潰,(這就是怒放的生命,成為一台報廢的機器)反正我畢業後是很少看見真正的閑差,在經濟發達地區,大家都很忙。

像我小時候的那種上班一杯茶一張報,閑扯淡一天的工作,我還真的很少見了。

我輾轉幾個單位後最大的感悟就是:哪裡都不可能養吃閑飯的人,不幹活,不出業績,都得滾。


在科研院校工作,雖然理論上不用天天打卡報到,但是更加痛苦的是來自於業績上的壓力,比如每年要拿到多少經費,發表多少論文,還要當在讀研究生的保姆給他們改論文,解決實驗問題,感覺壓力比讀博士的時候還要大,有時候一想到又到了基金委發通知的時候了就頭疼到不想去上班。歸根結底還是因為自己並不熱愛這項工作,根本發掘不到自己感興趣的點,每天都在趕任務,追逐deadline。科研工作者最大的傷害就是根本無法區分工作時間和休息時間,只要你的項目沒完成,你就要一直去想如何完善你的proposal,只要你的論文沒有接收,你就要天天想著如何修改,如何回複審稿人,只要你管的學生還沒畢業,你就得應對他可能造成的各種爛攤子,所以如果不是熱愛這個學科的人,很難堅持下去,除非你天賦異稟,可以從容不迫地解決好一切。


我表姐在三線城市的商業銀行當櫃員,當年為了一份高於當地平均線的工資就跳槽過去了,結果每天都是晚上八點以後下班,每周六都會上班,周日不定期要去培訓學習,內部每隔一段時間就會來個技能大賽,比如點鈔票啊,填表格啊,團建評測啊,搞一些評比,每天上班的目的就是月底的工資,每天加班的理由也是保證月底的工資不被剋扣,一邊苦呵呵地干,一邊還不敢掉以輕心,因為身邊新來的員工已經從二十年前的大專就可以,逐漸升級為名校研究生甚至藤校碩士了,領導的意思很明確,愛乾乾,不幹滾,有的是人排著隊等著掙你的那份錢。

作為一個二十年的老櫃員,並不能從工作中學到任何新技能,也不可能找到什麼歸屬感,這樣的工作,誰不是一覺醒來就覺得十分厭煩?但是沒辦法,你還不是為了月底的那一份工資。


我以前去工廠實習或交接技術的時候,經常看到三四十歲的人,每天兢兢業業地工作,各種拍領導馬屁,嚴格要求自己,對於下屬偷懶等行為嚴防死守,所有領導提議的周末活動一律參加,經常半夜還在KTV和領導一起唱歌喝酒,第二天早上八點前還要準時來上班,這樣的人你說他為了一份工作艱難到如此程度,一個月得掙多少錢啊!十年前在蘇州也就月薪六千多而已。你不覺得人家活得很累嗎?

我想,如果他說真心話的話,肯定也是 我也覺得累啊,但是我又能去哪裡掙一個輕鬆地六千塊呢?現在去哪裡好乾啊,去哪裡不加班啊?

60,70,80這幾代就是這樣熬過來的,也正是這種自虐的心態養成了我國老闆的變態的管理模式,也正是我們這三代養出來的如此老闆,在面對95後,00後這些有遺產的一代年輕人工作態度的時候,才會暴跳如雷,覺得人家都是廢物,玩物喪志,垮掉的一代,實際上呢?是你們蔑視任泉蔑視習慣了而已。

但是,還有更多的沒有遺產,但有巨額負債的人呢,他們怎麼辦?

我也不知道,所以我每天都還在忍受著工作就是為了月底的薪水的痛苦。


體驗就是上班上到吐。

三線城市基層派出所民警,四天一個24小時班,最主要是值完班不休息,比如說周一值班,那就是周一早八點一直到周二早八點這24小時轄區內所有報警全是我們班組負責,而且周二八點交班以後不下班,開始正常上班,一直到下午五點半下班,這就是連續32個小時工作。如果你是周二值班,那意味著周六也是你值班,如果(其實沒有如果,是肯定)在周日八點交班時候有警情沒處理完,那意味著周日你得繼續工作,這就意味著你從周一開始上班一直會連續上班最少十二天,其中有三個連續32小時班。這只是常規上班,如果別的班有什麼複雜案件,或者有什麼統一行動,不值班的時候,後半夜睡夢中接到電話從家連夜去單位幹活的情況經常會發生。全所負責案件處理的民警只有四人,所以說以上所說的如果根本不是如果,而是肯定會。

四天一個值班意味著,不包括特殊情況,一年365天十二個月,有91天三個月左右是在單位住回不了家的。再算上臨時工作,突然加班,深夜抓捕,統一行動,各種戰役等等等等,平均每年最少有半年時間是不在家住,住在單位。

最長的一次是一個專項戰役,我連續9天住在單位,每天睡眠時間最長不超過三個小時,還不包括有三天兩夜根本沒合眼。最後在下樓梯時候直接暈倒了,從二樓緩步台滾到了一樓樓道,是突然想嘔吐讓我醒過來,吐了能有五六分鐘,自己看了看,除了胳膊有淤青,感覺沒什麼大問題,繼續工作,跟誰都沒說。

還有一次也是一個戰役,出差23天,跑了3個省,16個市,找了22個被害人,幾乎每天都在坐火車,客車,計程車,公交車,還有黑車。


謝邀。

全職工作最大的誘惑是安全有保障:

1、固定的薪資。

2、社保跟保險,以及各種福利。

3、培訓,讓我自己花一萬塊錢報一周培訓課,幾乎不可能。但公司每年安排一次,從財務到大客戶管理,還挺不錯的。全職能接受專門的培訓、指導,有團隊協商提高工作效率。

4、行業積累,這是我近兩年最大的收穫。自由職業者也會日漸成熟有積累,但行業全職能讓自己在行業里有口碑建樹,它讓工作越來越輕鬆,也會讓選擇越來越多。它慢慢讓自己有額外收益,在行業類積累資源,然後用資源賺收益,基於平台積累到的資源往往比個人要強勢很多。

5、全職能早一點有培養管理能力的機會,自由職業者也會建團隊,但成本高。全職上班基於平台,能早一些接受管理培訓,儘早適應,進入另外一個階段。

6、mentor,年輕人需要被指導,全職上班遇到mentor的機率更大一些。

全職上班,也分行業,分職位,如果是在一個行業攢資歷,十年就幾乎不存在「上班痛苦」這種感受了。行業里跟各種崗位打交道,本質上都是基於行業資歷,經驗是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同時也是心態成熟的過程。新人,上班跟上墳一樣沉重痛苦;慢慢成熟,崗位職責一直再增加,但隨著個人能力提升,越來越適應,節奏掌握了,上班也就十分稀疏平常了。

得看個人追求,目標特別高,就要繼續痛苦的往前推進;如果喜歡平緩一點,能享受一種很不錯的職場狀態。我近兩年,選擇後一種。跟身邊自由職業的朋友比,我覺得自己舒服很多。

無論全職還是自由職業,都是「相對自由」,其實更看性格、興趣,沒有優劣之分。

如果沒有職場經歷,除非是本身有極其出眾的才華跟需求稀缺,否則直接選自由職業者是個壞選擇。在自己成長最快、最吃得苦的階段,選擇了一份營養濃度不夠,完全靠自己的工作。

算算自己七年職場經歷,師父、老闆、前輩,以及公司平台的管理方式,在很多方面對我有極大的塑造,改變說話方式,培養自律性格,鼓勵和善的溝通技巧,尊重同理心,這些看似低效益的收穫,我覺得是職場經歷給我的最大回報。越是年輕,越需要這種鍛煉。

當在行業積累到一定資源,自己也經過鍛煉,再按興趣嘗試自由職業,這是我個人的想法。

剛畢業時,我也有那種厭倦工作、討厭職場人事的階段,可回頭看,正是因為當時的不成熟且有諸多偏執的視角。曾經討厭的同事、撕逼過的老闆、鬧僵過的師父,慢慢縫縫補補又是另外一種情感狀態了。

全職上班,對普通人來說,最佳選擇了幾乎是。厚積薄發,也不耽擱以後自由職業者。


體驗就是,每個工作日都不想上班。

周一是喪氣滿滿的一天,滿是絕望;

周二開始想這周怎麼這麼慢,度日如年;

周三似乎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一周總算過了一半;

周四開始暢想周末在家一定要好好休息,睡到自然醒,珍惜周末;

周五上午工作都有了動力,下午就蠢蠢欲動期待周末;

周六是最開心的,可以隨便玩,盡情熬夜;

周日的白天一想到明天又要上班了,便隱隱有一絲絲憂傷……晚上是最絕望的,彷彿明天就是世界末日……


我媽媽,小學學歷,在我們村的陶瓷廠上班,類似那種電子廠吧,每天早上六點上到晚上6點,忙碌的季節上到晚上8點,除了春節放7天,全年無休,我覺得我媽很辛苦,我媽自己卻麻木了,沒啥感受,因為多勞多得,手腳必須快,這樣一個月最多最多才4000塊,正常3000左右,然後手臂疼的舉不起來,我特別心疼。所以永遠不要去瞧不起底層人民,他們比誰都要努力的活著。


推薦閱讀:

TAG:職業 | 上班 | 工作 | X是種怎樣的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