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宛在水中央

城池,作為一個漢語辭彙,在當代的語境下已經很少被使用了。城池,古代泛指城市,其中「城」指「城牆」,「池」指護城河。有個成語叫「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意思就是說,木質的城門樓失火了,人們汲取護城河裡的水來撲滅火焰,但是護城河的水被吸幹了,裡面的魚就死了,意思是「無辜受牽連」。網上好多解釋里把「池」解釋作「池塘」,這是望文生義,是誤解。池作「護城河」用的成語還有「金城湯池」、「攻城略池」、「高城深池」等等。

我今天想列舉一些古城,它們城外有寬闊的水面。


一,商丘古城

商丘古城位於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雖然商丘是一個有著極為悠久歷史的古城,但是我們現在能看到的商丘古城,明代稱為「歸德府」,所以嚴格來說是該叫「歸德古城」的。商丘古城於明朝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破土動工,歷時八載,於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竣工,距今已有500餘年的歷史。

商丘古城城區部分,南北長約1200米,東西寬約950米,形狀為一長方形。四面各闢一門,東邊賓陽門,西邊垤澤門,南邊拱陽門,北邊拱辰門。四門外原有四個瓮城,現在沒有了。城四周有保留比較完好的護城河,東西北三面略窄,寬度為90米到160米不等。南面有極為寬闊的水面,最寬處達七百米,現闢為南湖公園。湖中有一長條形的小島,連接古城南門和湖的南岸,島上有張巡祠。

為什麼商丘會有這麼寬的護城「河」呢?我猜是因為商丘處於黃泛區,泛濫的黃河水經過此地,形成寬闊水面。實際上正是明朝弘治年間的黃河水患使得之前的歸德府埋於黃土之下,迫使商丘人民建設新的城池。


二,夏邑

夏邑古城在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現在的古城大概在明正德年間定形,那時候這裡是夏邑縣城。

明代夏邑縣城城牆就是那個方框,城區應該就是圖中方框以內吧,城區東西寬740米,南北長1000米。應該是辟有四門,如今沒有遺存。城外水面寬闊,最窄處140米,最寬300米。最神奇的是,連城牆內也到處是水面,如今這裡已經稱作「天龍湖」,城牆以內的叫內湖,以外叫外湖。

夏邑縣城怎麼成了今天這樣,我也是很好奇的,我覺得建城之初的設想未必是這樣的湖面吧,否則縣城內的可用土地面積實在是太少了!不排除也是泛濫的黃河乾的好事。


三,利民鎮

也是在河南商丘,在虞城縣。現在的利民鎮老城是明朝弘治九年(1496年)重建的縣城,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虞國故城被黃河水淹沒。 嘉靖十年(1531年),縣治遷於此。最開始是土城牆,牆高5米,設4門,東曰「賓陽」,南曰「薰風」,北曰「拱辰」,西曰「望汴」,4門都建有高大的城門樓。崇禎八年(1635年),將土牆改築磚牆。

城區邊長為650米左右,四周寬闊的護城河,幾乎呈圓形,圓形直徑1.3公里。護城河外築有河堤,四門外均有長堤通往護城河對岸。整個城池像是落在大地上的巨型銅錢(這個比喻有夠俗)。


四,聊城

沒錯,就是山東聊城那個聊城。

聊城有東昌古城,城牆始建於宋熙寧三年(1070),初為土城。明洪武五年(1372),東昌平山衛指揮僉事陳鏞改築為磚城。

城極為方正,邊長大約1公里。東南西北各有一門,東曰「寅賓」,西曰「納日」,南曰「南熏」,北曰「鎖鑰」,城門外原來都有瓮城。城正中央是光岳樓,從光岳樓發出四條道路四向輻射,連接四座城門。西側護城河寬600米,南側寬800米,超級寬,所以現在叫東昌湖而不是護城河!北側和東側護城河寬度正常。城門外皆有拱橋跨越護城河連接對岸。

東昌湖其實是在原護城河的基礎上經歷代開挖而成,全世界最寬面積最大的護城河。東昌湖引黃河水為源,常年水深3-5米,湖水清澈。


五,淮陽縣

淮陽縣在河南省周口市。城區南北寬1公里,東西長1.2公里。估計辟有四門,東南西北各一門。

水面無敵寬闊。整個湖區(原諒我用這個詞),東西長4.5公里,南北寬3.2公里。經查,叫龍湖。


我沒有列舉襄陽,雖然襄陽的護城河也好寬,因為我想拿襄陽另外寫。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張廢椅」。一個么么噠,mua~


推薦閱讀:

TAG:古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