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紀錄片《天山腳下》?


天山腳下

這部由國務院和央視聯合出品的紀錄片,以景色和人物為視角,講述了新疆大地多姿多彩的風光。

4K的高清記錄,加上新疆特有的美景,是一種難以言表的震撼。

隨便暫停便是一副超美的史詩級畫卷。

壁紙截到手抽筋。

天山以北的原始野杏林——

哈密魔鬼城——

巴楚野生胡楊林、巴音布魯克草原、天山天池、喀納斯湖,全部都是你從未見過的美——

美景不僅是美景,更有它背後深沉的歷史。

天山南北之間,有一條連接絲路與北道的捷徑。

它已經被使用了兩千多年,也是新疆歷史最為悠久的交通要道之一——

車師古道

雖然如今高速公路已經貫穿了新疆,許多古道也已經成為了歷史標本。

但每逢春秋兩季,吉木薩爾吐魯番兩地的牧民轉移牧場都要從車師古道穿過。

人們依然能夠感受到它的厚重和壯美。

在天山的另一頭,因為水氣常年被遮擋,形成了與車師古道完全相反的景象——

蒼涼的火焰山

而在這個熾熱「燃燒」溝谷里,暗藏著一片片充滿生機的綠洲。

沒錯,就是大家熟知的吐魯番。

這裡雖然熱,但是並不缺水。

這裡的人們不僅用明渠把天山的雪水引入村莊田野,而且在地下還挖掘出一種叫做「坎井」的荒漠灌溉系統。

陽光好,水源足。

所以說這裡的葡萄乾好吃是有原因的。

美景美食讓人神往,生活在這裡的人們自然而然地就成為了其他人羨慕的對象。

生活在吐魯番的人們,每天傍晚都會酣睡在屋頂的露天床,做上一頓天底下最美的夢。

天山以北的鞏乃斯草原腹地。

哈薩克族的四歲男孩阿依布蘭在這裡學習騎馬。

在全中國西部最北的鄉村——

?禾木鄉

這裡的冬天,最低氣溫常常超過零下四十度,積雪的厚度也常常超過一米。

所以,這裡的大人和孩子都有一份屬於自己的娛樂項目——

大人滑雪,小孩跳雪

看著一個個孩子開心地跳入厚厚的積雪之中,瞬間感覺自己也都跟著年輕了十幾歲。

新疆的美以及新疆的風土人情根本不是一篇文章可以說完的。

這裡有跳舞少女

也有在沙地里堅持訓練的少年女足

這裡有擁抱流行文化的烏魯木齊青年,也有生活節奏緩慢的老茶館常客。

這裡有嘻哈范的留學生,也有訓練獵鷹的哈薩克族大叔。

生活在喧囂城市中的我們,總會不由自主的生出一種科技領先的「優越感」。

然而,當我們看到紀錄片中遼闊壯麗的美景,為之心馳神往之時才明白。

所謂先進科技的優越感,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面前,是如此不值一提。

廣袤無垠的沙海,一望無際的雪原,純凈神聖的天山,五彩炫麗的植被,形狀怪異的特殊地貌···

每一個地點,每一個人物都扣動著觀眾的心弦,讓人們忘卻煩惱,變得淡泊坦然。

清除負能量是好事。

但說到這裡,又不得不提起一些負能量的東西。

紀錄片在開闊眼界,凈化心靈的同時,也有可能帶來一場場巨大的災難。

無數事實告訴我們,每一個「景點」在知名度提高的同時,隨之而來的必定是過度的開發和破壞。

雲南的玉龍雪山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為了吸引遊客,搭建上山索道帶給雪山巨大的創傷姑且不提。

由於雪山每年接待的遊客數量遠遠超過了接待能力,使得遊客活動範圍增加。

導致了大量的高山植被被破壞,野生動物的數量也隨之急劇減少。

在1982到2002的短短20年間,玉龍雪山最大的白水1號冰川就後退了250米

在2011年,冰川表面出現了一系列大規模的冰裂隙,消失的趨勢愈發明顯。

過度的開發和人為破壞,嚴重影響了玉龍雪山的生態環境,美麗的自然風光變得醜陋,某些地點甚至還出現了乾枯的現象。

因為知名度高而慘遭破壞的不只玉龍雪山。

西藏,這個被無數人視為神聖的雪域天堂的地方。

2004年接待遊客數量便達到466000人次,到了2016年,更是突破了兩千萬大關。

隨著遊客數量的激增,西藏的環境污染問題也愈發嚴重。

村莊和風景的交界處變成了塑料袋和空瓶子遍地的垃圾場。

自駕的、徒步的、騎行的······

隨著人們可以選擇方式的增多,越來越多的問題也出現在了川藏線上。

世界級風景區的湖邊,各種各樣的生活垃圾顯得格外顯眼。

而藏區因為運輸成本高,垃圾不能回收利用,只能選擇簡單有效的焚燒方式。

焚燒垃圾產生的化學煙霧,對於這個乾淨的地方到底意味著什麼。

我想每個人的心裡都非常明白。

不僅是隨地亂扔的垃圾。

路牌和標識更是成為了表白和「到此一游」的重災區。

諷刺的是,每一塊被塗畫的標誌,都顯得和一旁的垃圾格外搭調。

看吧,這就是出名的代價!

看一看現在的氣象新聞,冰川融化,天災頻發。

我相信,這些情況的背後到底是什麼,每個人的心裡都比我更加有數。

蛀蟲蝕木,木盡蟲死

環境失去了人,絲毫沒有影響。

而人失去了環境,便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家。

有一種人,各處旅行不過就是為了跟風,不過就是為了滿足內心的虛榮。

這類人無論走去多少個地方,終究還是一副沒有靈魂的空空皮囊。

他們會在旅途中肆意留下垃圾,他們會不管不顧對景物的破壞。

遺憾的是,這類人才是旅遊的主力軍。

如果不能改變這些人,我更希望沒有「天山腳下」這種絕美的紀錄片出現。

與其在知名後被過度開發和破壞,還不如始終不為人知。

那樣至少還可以保有它們最開始美好的樣子。

本文首發於腹黑電影公眾號:fhmovie。


關於新疆,紀錄片給觀眾的第一印象便是——

它的自然之美。

新疆,位於中國的西部邊陲,佔地面積166萬km2,與八個國家接壤。

這裡是亞歐大陸上離大海最遠的地方。乾燥的氣候,充足的日照,加上雪山上融化的泉水,造成了這裡獨特的自然風光和氣候變化。

亘古長存的冰山雪域。

廣袤無垠的草原腹地。

壯闊粗獷的戈壁沙漠。

柔美細膩的綠洲森林。

在這裡擁有著世界上最矛盾的極端地形,高聳蜿蜒的天山山脈將這裡分割成為氣候截然不同的北疆和南疆。

除了美到窒息的新疆美景之外,紀錄片還為觀眾展現了這片廣袤大地上的人文之美。

紀錄片的第一集標題為《家園》,講述了新疆人民千百年來生存的家園故鄉。

天山北部的伊犁河谷,這裡有一片著名的杏花谷

每年的春天,杏花便會開滿山谷,讓這裡成為人間仙境。

但對於世代居住在這裡的哈薩克族人們來說,他們將迎來一年一度的牧場轉場。

哈薩克族被譽為馬背上的民族,每一個哈斯克牧民家的孩子,成長的第一課都是學習如何騎馬。

四歲的阿依布蘭,因為他馬上就要面臨去鄉里上學,父親希望他上學之前要學會騎馬。

為了學習這項基本技能,年幼的他吃了不少苦頭,甚至臉上還多了一條長長的傷疤。

可哭過之後,他又得重新站起來,他拒絕了父親的幫助,倔強得表示:

不用大人教,我自己能行。

儘管因為個子還太小,連馬鐙都夠不到。

但不服輸的阿依布蘭想出了站在樹上再跳上馬背的辦法,這是游牧民族與生俱來的技能和天賦。

一旦坐上馬背之後,小阿依布蘭就無師自通得揮著馬鞭,盡情地在草原上自由馳騁。

而對於成年哈斯克族的牧民們來說,他們必須得在這個春天完成一次長達兩個月的游牧遷徙。

牧民們要趕著上百隻牛羊,從一個地方轉到另一個地方,追逐著當季最好的草場。

哈薩克族的牧民轉場已經有千年的歷史,千百年來,他們逐水草而居,因時而動,南北轉場,也因此哈薩克人被成為:

世上搬家最勤的人。

天剛蒙蒙亮,牧民也木里哈就得準備出發,在鄰居的幫助下將氈房捆上馬背,然後去往天山深處。

每一次轉場,牧民都要驅趕著數百隻羊,穿過一條有著數千年歷史的古道:

車師古道。

這是新疆歷史最悠久的古道之一,它是連接天山南北的交通要道,它同時也見證了中國游牧民族的頑強生命力。

空曠深遠的大山裡,牧民粗重的呼吸,牛羊牲畜們的嘶鳴,伴隨著清脆的駝鈴和馬蹄聲……組成了一曲哈薩克民族的游牧之歌。

跟隨游牧民族的腳步一直往北走,就來到了天山北部的禾木鄉

這裡是中國西部最北的鄉村,常年嚴寒,冬季的最低氣溫可以達到零下40度,積雪厚度達到一米之高。

每到大雪封山之時,卻是當地的圖瓦族的孩子們最開心的時節。因為常年積雪,讓這裡的孩子們發明了一種最簡單快樂的遊戲方式:

跳雪。

穿過一米深的積雪,然後小心翼翼的爬上房頂一躍而下,享受這種跌入雪地的刺激感。

而對於成年圖瓦人們來說,他們更熱衷於一項傳承數千年的運動:

滑雪。

禾木鄉所在阿勒泰地區是滑雪運動的發源地,圖瓦人在那裡至今保留著純手工製作滑雪板的技藝。

滑雪板選用上好的白松木,然後再用馬小腿皮做成的皮繩打結固定在木板上,就成了質量最好的滑雪板。

不過要想做出最好的滑雪板,還需要一項在木板上套上一層馬腿毛皮。

馬毛在下坡滑雪時是順茬,可以減少阻力,加快速度,但到了上坡時,馬毛的方向便了逆茬,會增大摩擦力,讓滑雪者站得更穩。

而對於每一個成年圖瓦人來說,他們最享受的是每年冬天,從當地最高的一座上峰滑下來時的快感。

儘管海拔超過三千米,而且全是陡坡,對於踩著滑雪板的圖瓦人來說,登上山頂都很艱難。

但他們依然樂此不疲,因為這是他們維繫了數千年的傳統習俗和生活方式。

如果說紀錄片的第一集是聚焦新疆人與自然的關係,那麼紀錄片的第二集《成長》則將視角對準了新疆人的生活。

雖然地處遙遠的邊疆,有很多極端的自然環境,但對於現代的新疆人來說,這裡的生活其實與外部世界一樣充滿生機和趣味。

天山南麓的吐魯番盆地,這裡被叫做:

火州。

大西洋的雨水被天山山脈隔絕開來,造成了這裡炎熱的氣候,水汽稀少,夏天地表最高溫度可達83度。

也正因為這種極端的氣候,這裡會成為吳承恩筆下《西遊記》中的火焰山。

很難想像,在這片火州之下,卻會一群維吾爾族人竟在這裡安家落戶,世代繁衍。

這裡叫做三堡鄉

因為光照充足,這裡的葡萄甜度更高,曬出的葡萄乾更是聞名全國。

因為河流稀少,當地人學會了將冰山上的冰川水引入村莊田野,還發明了一種獨特的灌溉系統:

坎兒井

最奇妙的是——

白天的吐魯番雖然溫度很高,但到了晚上,熱氣散去,這裡又會變得很涼風陣陣。

對於當地人來說,晚上在房頂上睡覺,享受著涼風拂過的絲絲涼意,無疑是一天當中最愜意的時刻。

雖然今天有了空調,但是哪裡的人們依然保持著在屋頂睡覺的習慣。

南疆喀什。

中國版圖上最西邊的大都市,這裡有22萬維吾爾族居民在這裡世代生息。

兩千年前,就有商人馱著絲綢抵達這裡,這裡成為向西進入中亞、歐洲的交通要道之一,茶葉也成為了絲路貿易的核心商品。

而在喀什城裡的一角,有間百年老茶館。

茶館曾經幾經易手,最終卻在現任老闆買買提吾斯曼的手中活了下來。

不知多少年了,每天一大早,買買提都要提前趕到店裡,為老茶館的茶客們燒開第一壺茶。

喀什人愛茶,但茶喝的卻也隨意。

茶館裡,幾張桌子或者直接在大木床上面鋪著氈毯,再擺一張小茶桌,一壺三塊錢的熱茶,加上自帶的饢餅,就能讓人們坐好久。

夏天的時候,人們一邊乘涼,一邊喝茶吃饢,家長里短、故事八卦,隨茶香一起潤了心田,還有幾分愜意和隨性。

茶館裡有一位老顧客,維吾爾族老人吾布力?艾買提,他住在距離喀什老城有二十多公里的鄉下小鎮。

可即使這樣,他也每天都要到老茶館喝茶,對著鏡頭他說:

我上年紀了,一個人在家呆著精神會出問題的。

我也沒辦法,我沒有兒子,只能跟大家聊天解悶,這裡各種消息都能聽到。

這座老城裡的小小茶館,猶如絲路上結出的果實,又變成新的種子,在人們心頭髮芽。

整部紀錄片一共5集,一共講述22個新疆人最日常的故事。

片中所選擇的人物,大多都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鏡頭記錄下每個人的喜怒哀樂,夢想和追求,折射的也是這種生活的素樸光澤。

每一個鮮活生動的人物故事都是一種視角,一個窗口,試圖帶領觀眾近距離走近天山腳下的新疆人,享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過程。

正如《天山腳下》總導演祝勇說的一樣:新疆的美,隱含著中華文化一些最基本的理念和智慧。

看完這部紀錄片,很多人會跟表姐想的一樣:

新疆太美了!想去新疆旅遊啊!


【天山腳下】,這部紀錄片

每一幀,都是壁紙

每一畫,都令人心曠神怡

圖來自:天山腳下 (豆瓣)


暑假在家看了一集,被片頭美到了,鏡頭質感很好,每一幀都可以截下當做壁紙了。我看的這一集是由老茶館,跨國婚姻,婚禮,古城記憶(具體的故事標題忘記了,故事主題大體是這樣的)故事組成的。

最讓我感動的是中日的跨國婚姻。優雅體貼的日本紳士和美麗善良的維吾爾族姑娘的結合,突破了文化的隔閡,用一生的不離不棄書寫著愛情的模樣。當兩人回憶起年輕時的甜蜜過往,他說她是世上最美的姑娘。她笑了,一如往昔。我們都有了歲月的痕迹,但我們珍藏著彼此最好的模樣。丈夫要回日本,維吾爾族姑娘雖不舍,但依舊細心叮囑,依依惜別,每一次分別就是煎熬等待的開始,但兩顆心是在一起的,生活中有許多無奈,但我有你。

還有婚禮的故事。我佩服妹妹守信堅持的品質,如約做好了伴娘禮服,但卻沒有來得及做自己的婚禮禮服。姐姐也是刀子嘴豆腐心,雖然責怪妹妹耽誤了裁縫店裡的生意,但還是悄悄改好了妹妹的禮服。最後姐妹倆相依而笑,真的溫馨美好。就像自己家裡的親人,嘴上說著狠話,心裡還是疼愛。

可以說是一部大氣華美又不失細膩動人的佳作了,非常推薦


你知道嗎?作為一個從小在新疆長大的漢族小夥子來說,離開新疆去內地上學,已經有四五年沒有好好在新疆待了,也遇到過被內地朋友問的很多奇葩的問題,甚至令人不愉快的問題,真的很想有一部好一些的片子來介紹新疆,來告訴內地的夥伴們,新疆不是小偷的產地!不是這個那個亂七八糟的東西出於政治敏感我就不說了

看完這個紀錄片最大的感受就是,對不起,我的眼睛進了些沙子。跨國戀離別時,氣質維族阿姨轉頭的那一刻,還有那家人的神馬,動物是通人性的,何況跟了自己30年的馬駒離開你,就是一個物品你也會對他有感情啊,老人抱著馬不舍的那一刻老年團樂隊陸續聚集的那一刻,(真正的這些藝術家過著怎樣的生活?對比一下一些吃不了苦的小鮮肉,對比一下社會上有些畸形的審美觀?)還有好聽的片尾曲,等等真的很感動唉,你們的感受呢?用一個字來形容就是 真。

想對新疆說,這片土地孕育這這麼多淳樸,善良,可愛的人民,這麼多民族文化相互包容,其他地方地區對我們的誤解,和歧視等一定會慢慢好轉起來的!一定會有人愛上這片廣袤,美麗,地靈人傑的新疆的!

然後在這裡給大家分享一個早上太陽日出的視頻,地點在新疆伊犁州尼勒克的大山裡,我一個人爬起來跑到遠處等了好久拍到的哦,希望你們能喜歡

如果你們喜歡,我也可以傳一個我們從山頂一群人排成一條線坐雪圈往下沖的圖片,真的賊刺激呢!


推薦閱讀:

TAG:電影 | 紀錄片 | 天山腳下紀錄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