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觀時你們是否遇到過呼吸不自然的問題?又是如何解決呢?

(這是我在知乎提的第一個問題。。)

比如觀呼吸時,我便下意識的開始控制呼吸,此時呼吸便開始不自然,呼吸是多方協調進行的,但我若把注意力集中於鼻子三角區域的感受,便變成了鼻式呼吸。

靜坐時我若試圖把注意力往某一感受上集中(比如觀腿,觀手),變不自覺開始傾向於屏息,就像正在瞄準的阻擊手一樣。。

於是很快我就會有些氣悶,缺氧,由此我就無法保持專註。

各種各樣的觀呼吸教程都會提到察覺自然的呼吸,但卻都沒有提到當呼吸不自然了的時候要怎麼辦。

作為一個因客觀條件不支持去不了十日內觀課程也找不到名師現場指導的新人,我想方設法希望能解決這個問題,但到目前為止未有解決,所以於此求助知乎,希望能得到朋友和前輩們的意見和指點。

此外關於注意力的集中我也有一個疑問,我拿聆聽作為舉例對象,我們的耳朵里有各種各樣的聲音,是集中全部注意力於一個聲音體驗它的一絲一毫;還是聽到全部聲音的同時不去特別理會某一個聲音,由它們生和滅?

分割線——————————

(數日後)

在大巴上閑來無事拿來練習內觀,到目前我的問題仍然沒有完全解決,觀呼吸觀不了,一注意到呼吸就會不自覺控制它。觀其他地方也在呼吸緊張以及習慣性思索和幻想而質量不佳。此時我突然想起,在數個月以前我曾因為陷入強迫思考有過焦慮症,那時的一個明顯表現是軀體癥狀,比如呼吸短促頻繁。後來走出來了但是從現在我內觀的表現來看,我的呼吸比一般人更容易緊張。。

我盡量具體的表述我的情況,希望能讓朋友和前輩們更好的提出建議和指點迷津。


問:當我做出入息念的時候,很多時都感到呼吸不暢順,有什麽辦法可以改善這一點呢?

答:有不少禪修者都曾遇上這個問題,而通常都是基於以下的原因:第一是用控制呼吸的方式來做出入息念,第二是禪修時太刻意、太著力,第三是初學者未適應盤坐的姿勢,因此身體緊張而導致呼吸不自然。

關於第一點,呼吸是身體一種自然功能,它的特色是不斷地循環交替,所以是很適合以此來培育正念或正定的。在各家各派的禪修之中,有很多不同的呼吸方式,或對呼吸有各種不同的要求,而原始佛教的出入息念是自然呼吸的,讓呼吸自然進行。經中常提到,吸氣時知道自己在吸氣,呼氣時知道自己在呼氣;當氣息長時知道氣息是長的,當氣息短時知道氣息是短的。可見,修習的方法是簡單而直接的,不用操控呼吸,只是對不斷循環的呼吸保持正念正知,一直保持下去,目的是以此來培育正念正知的質素;在另一方面,因為內心連繫著呼吸,所以能減少四散的心境,因此而培育定的質素。改用自然呼吸能解決第一點的問題。

第二點是禪修時太刻意、太著力。在 日常生活中,人們刻意和著力做事是常見的,但禪修時刻意或著力會帶來身心的緊張,過份者甚至會影響呼吸的自然。無論任何禪修方法,都應以放下、柔和、順其自然的態度來修習。在經中佛陀常常形容禪修的心是一顆柔軟的心,而柔軟的心能發揮應有的作用。以放下、柔和、順其自然的態度來禪修能解決第二點的問題;此外,在禪修之前先做一節瑜伽,或先做一會兒慈心禪也是能為身心帶來一份柔軟的。

第三點是初學者未適應盤坐的姿勢,因此身體緊張而導致呼吸不自然。轉修習其他的禪修方法,如將內心繫念在身體的感受,外間的聲音,自己的起心動念,或修習慈心禪等能解決第三點的問題。出入息念是一個重要的禪修方法,但不是唯一的禪修的方法,若我們修習其他方法,不去理會呼吸的時候,呼吸就會自然暢順的了。 -蕭式球居士


首先觀呼吸是觀呼吸,下意識去控制呼吸就不叫觀呼吸了。尤其是初學者,在下意識去控制呼吸時必定會不如理作意地參雜了控制、厭煩嗔恚(控制不如意時),或給自己設定一種預設的標準去跟隨(即愚痴/顛倒),三大不善法都能觸犯到完,肯定不會有好成功。如果硬性地讓你成功,都是不正確的禪修,往後的路肯定會出現更多的不尋常。如果你學的必須要控制呼吸,大部份都屬於外道法,例如外道有一法叫做pranayama。

觀呼吸是當下觀察呼吸。若呼吸短促,則從觀同步知道呼吸短促。若呼吸細長的,則從觀會同步知道呼吸是細長。呼吸上出現轉變,觀能同步知道呼吸出現轉變。這是同步覺知到呼吸的狀況。沒有任何控制。這就如念處經

中部10經/念住大經(根本法門品[1])(莊春江譯)

同樣的,比丘們!比丘當吸氣長時,他了知:『我吸氣長。』或當呼氣長時,他了知:『我呼氣長。』當吸氣短時,他了知:『我吸氣短。』或當呼氣短時,他了知:『我呼氣短。』他學習:『經驗著一切身,我將吸氣。』他學習:『經驗著一切身,我將呼氣。』他學習:『使身行寧靜著,我將吸氣。』

經藏已經有了很好的指引。所以奉勸在禪修精進需多讀經律藏已便得到佛陀的正確指引。

觀念處的通病

觀念處的通病一向都是在學習的開始就已經不如理作意了。因為心內設立了一個預設的標準,然後在修習時,一直利用思維去檢查自己有沒有把事做得符合那個標準,就導致反而一直難有成效。這樣是不會有當下、不能好好觀察到念處的。

其實現代修觀有個問題,就是大多數禪修者遇到問題的都是在家的(雖然我也非出家的),在戒不具足、那麼散亂很難專註的幾率是相當高的。經藏里佛陀經常提到,戒先具足、然後定具足、(觀)慧最後才能具足。這是佛陀的標準建議,適合所有不同根性的人。當然也有定不具足,但是慧比較強的,但是戒是兩者的基本條件。不過,即使慧比較強,但是若他的定具足了,他的觀慧會更加精進顯著。而且定具足(至四禪八定),以觀證三法印可以歷經八解脫,成就俱解脫阿羅漢。

解決方法

從你的描述你修觀的煩惱有散亂(掉舉)、(控制)欲、極可能嗔恚、甚至疑(經歷不確定正確與否)。那麼最基本的就是要有。你的狀況很明顯一點定都沒有。當然修觀的基本門檻不必去到四禪八定那麼深。不用一來就把目標定在四禪八定。剎那定或近行定也足夠了。一切由淺入深,沒有什麼可急的。

只要有戒(可參考律藏),那麼可以減少散亂、欲等煩惱,對禪修是有幫助的。那麼剎那定或近行定就變得更容易。近行定的修習有十隨念、食厭想、四界差別,可以在這裡當中嘗試哪一個對你最有效的。當近行定證得並且熟練後,就可以繼續再次內觀。以後內觀就不會那麼容易出現你之前所遇到的問題了。

註:有很多人都是參加十天內觀禪修的。剛開始還是不能好好地觀。但是熬過十天貌似很多問題都已克服了。但是也有些中途離場的,完成不了十天,可能早在第二天已經離場了。所以奉勸,最起碼有戒、有定,那麼十天的內觀,從一開始就沒有什麼問題了。


首先,觀呼吸中,呼吸失控:把嘴巴微微張開,讓里外空氣互通即可。

憋氣,岔氣,混亂都可以對治。

其次,觀呼吸的方法不對。靜坐中,剛開始練習。從放鬆全身開始,呼吸是自然,不要干涉。注意力先用於感知身體全面放鬆,而不是初學就開始盯著目標。

等到身體全面放鬆,呼吸自然變慢,出現持身法等身體變化。再開始用觀。

這是由於如題中說的,初學先觀,容易緊張。沒有訓練全面放鬆,容易變成混亂失調。

最後,注意力的問題上,聲音是瞬間過去的。不可能在那裡存很久。所以,以聲音為盯住的目標本身就不可能成立。聲音如同無數子彈飛向自己,盯住這個,很快就來到了,不會停在那裡,讓你觀察。

所以,觀聲音,是觀聲音收取的地方,不是耳朵。而是聲音收取後,會有個收取聚集點,在頭頂百會穴上1cm處。聽音,是聽流音。一個個救過的聲音,不是聚集在某個音,而是流過時,有個聽的。

因為不容易,所以,多是推薦觀呼吸。觀的是鼻端進出的氣的觸感。也是鼻端前1CM.

參考資料:瑜伽師弟論中的九住心。圓覺經中止觀禪。四念處經的四念住。天台宗的六秒門。


是你心在動啊!本來就是妄,越理會即是妄上加妄,應當在當下即止,哪裡還有那麼多事?

說用辦法,就已經是在妄想中打轉了,只會越走越遠,聰明人知幻即離,無有漸次!

一轉即空,絲毫不必費力,越費力越有問題!


對於初學者,一開始時不要去試圖控制呼吸,或者說是影響、調整呼吸,一切以自然為準,只要你是在進行腹式呼吸就行。

而且觀呼吸一般是指意識(意念)跟隨吸進和呼出的空氣在整個身體中的流動,說直白一點就是去想像這些氣體的運動軌跡。其目的有三:一、把萬念化為一念;二、感受身體的細微變化;三、在還沒達到入定的美妙境界之前,為了不無聊,找個事給你做。

沒有鼻式呼吸一說,只有腹式呼吸和胸式呼吸,在沒達到「止息」之前,你都是通過身體的起伏(不論腹部還是胸部)來帶動空氣在身體內流動,因此會明顯地感受到空氣進出鼻子。屏息是因為你太緊張了,或是對自己要求太高的緣故。可以通過放鬆身體來避免,比如採取坐姿和躺姿相交替的形式,當身體真正達到放鬆時,呼吸自然會變得綿長自然。

觀呼吸雖然是很多內觀的修行方式,但並不是必經之路。以我的經驗來說,有三條路可以走,除了呼吸這一法門還有止念和放鬆兩個法門,止念太難不推薦,強烈推薦「放鬆大法」:)具體要怎麼練,可以參看我之前寫過的這篇文章:冥想具體要怎麼練?,這裡就不重複了。


推薦閱讀:

TAG:內觀 | 修行 | 禪修 | 打坐 | 正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