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唯識的角度來看,小乘阿羅漢為什麼能不入輪迴。阿羅漢涅槃了是以啥方式存在,還能見聞覺知嗎?


瑜伽師地論·攝聚澤分鐘有餘依及無餘依二地》(卷八十中後部分)中,專門回答了這一系列問題。

簡單摘錄幾句:

(阿羅漢)於此界中般涅槃已,不復墮於天龍、藥叉、若乾達縛、若緊奈洛、若阿素洛、若人等數。以要言之,所有有情假想施設,遍於十方一切界、一切趣、一切生、一切生類、一切得身、一切勝生、一切地中,非此更復墮在彼數。

何以故?由此真界離諸戲論,唯成辦者內自證故。

專門回答「阿羅漢涅槃了是以啥方式存在」的問題

問:於有餘依涅槃界中、若無餘依涅槃界中,已般涅槃諸阿羅漢,有何差別?

答:住有餘依,墮在眾數;住無餘依,不墮眾數。

住有餘依,猶有眾苦;住無餘依,永離眾苦。

住有餘依,所得轉依猶與六處而共相應;住無餘依,永不相應。

這個回答未涅槃和已涅槃的阿羅漢的差別。也算是對上一個問的補充。

問:於無餘依涅槃界中般涅槃者,為有少分差別意趣殊異不耶?

答:一切無有。

所以者何?非此界中可得安立下、中、上品,不可施設高下、勝劣:此是如來、此聲聞等。

問:何因緣故,(如來和聲聞)無有差別?所以者何?諸聲聞等有餘殘障,於無餘依涅槃界中而般涅槃,佛一切障永無所有?

答:住有餘依涅槃界中,可得安立有障、無障,住無餘依涅槃界中,畢竟無障可立差別。

無餘涅槃界,諸佛阿羅漢等無差別。

問:迴向菩提聲聞,為住無餘依涅槃界中,能發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為住有餘依涅槃界耶?

答:唯住有餘依涅槃界中可有此事。所以者何?以無餘依涅槃界中,遠離一切發起事業,一切功用皆悉止息。

回心菩提聲聞,只能在未涅槃前回心,若已入涅槃,諸事皆不可以發起。

所以,再推薦一次《瑜伽師地論》。


唯識宗雖然是大乘佛教的理論巔峰,可是對阿羅漢入滅的理論是毫無更改的。為什麼講阿羅漢可以不入輪迴,是因為阿羅漢已經身心滅盡化為虛空了,唯識宗的角度就是阿羅漢的第八識斷滅了,三界中再也沒有此阿羅漢了,所以他不入輪迴。所以第八識都斷滅了他哪裡會有見聞覺知?以下是兩段論著引用,述記是新義唯識,師地論是古義唯識,兩種唯識都認為阿羅漢的無餘涅槃會讓第八識斷滅

《成唯識論述記》:

「述曰。無第八體。即阿羅漢無識持種。於金剛心正斷此時。即便應入無餘涅槃」

《瑜伽師地論》:

「第一義建立者。謂唯無餘依涅槃界中。是無心地。何以故。於此界中。阿賴耶識亦永滅故。」

可是每一位入滅的阿羅漢都不可以說死了或者什麼都沒有了,原因是他們雖然神形俱滅,可是他們體現出的佛法還在,沒有這些阿羅漢的入滅,佛陀的緣起思想就不能成立,所以他們捨身成就了佛陀的教法,可以說他們以道法的形式存在。直白的一個比方,雷鋒死沒死?你如果說死了,雷鋒精神永遠活著,如果說雷鋒沒死,他的身心確實已經死了,所以說雷鋒死和沒死都是錯誤的,這就是阿羅漢入滅後的存在方式。這種思想體現在下面的兩段原始佛經中

《中阿含122經》:

「 阿難白佛言:

  「設如來滅度之後,正法存世當經幾時?」

  佛告阿難曰:

  「我滅度之後,當久存。迦葉佛滅度後,遺法住七日中。汝今,阿難!如來弟子為少?莫作是觀,東方弟子無數億千,南方弟子無數億千。是故,阿難!當建此意,我釋迦文佛壽命極長,所以然者,肉身雖取滅度,法身存在,此是其義。當念奉行。」」

《中部72經》:

「喬達摩先生!猶如在村落或離村落不遠處有大沙羅樹,無常會破壞其枝葉,會破壞內皮、外皮,會破壞膚材,過些時候,枝葉剝落了,內皮、外皮剝落了,膚材剝落了,會成為純淨的心材。同樣的,這喬達摩先生的教語,枝葉剝落了,內皮、外皮剝落了,膚材剝落了,成了純淨的心材。 」


首先,你要明白佛教的輪迴,其實是惑業苦三支的流轉。唯識宗當然也超不出這一理論。比如成唯識論卷八「複次生死相續。由惑業苦。發業潤生煩惱名惑。能感後有諸業名業。業所引生眾苦名苦。惑業苦種。皆名習氣。前二習氣。與生死苦為增上緣。助生苦故。第三習氣。望生死苦能作因緣。親生苦故。」

只是唯識學把有部的分位緣起變成了阿賴耶緣起。每一支都是習氣而不是五蘊。

至於某些學友質疑阿羅漢既然不受後有,為何能由小回大,唯識學同樣有解釋,見成唯識論卷九「如有論說。聲聞無學永盡後有。云何能證無上菩提。依變化身。證無上覺。非業報身。故不違理。」「生死有二。一分段生死。謂諸有漏善不善業。由煩惱障緣助勢力。所感三界粗異熟果。身命短長。隨因緣力。有定齊限。故名分段。二不思議變易生死。謂諸無漏有分別業。由所知障緣助勢力。所感殊勝細異熟果。由悲願力。改轉身命無定齊限。故名變易。」


看佛經,是心印。有了身心體會,看經文就容易,如說自己身上事。而且,所有經文講的內容都是一個內容,只是角度不同,對象不同。能全部連貫起來。

在佛學中,從凡人到佛的過程是:

1.凡人。散亂心。不修心,放縱,散溢。

2.行者。開始收攝心,止觀禪修行。四禪八定。

3.羅漢四果。斷我見,斷習氣,卻不知本心真面貌。由此,不受三界因果習氣拉扯。

4.菩薩。無量心,普度眾生。把羅漢修中的習氣沒有以後,開始擴大心量為主。

5.獨覺,辟支佛。通達因果,本心就差一線。

6佛。本心任運。

六個過程。行者就是四禪八定修行者,還沒有證初果。

先說羅漢,是斷我見,不是斷我。見就是沒有了對我這個概念的糾纏。比如,自己的車如延伸的肉體。有人刮傷你的車,如割肉。斷我見,就是人家把你車砸爛了,沒有感覺。那不是自己。

因為羅漢對這個我見的變淡,三界就是物質慾望無法再拉你入圈裡了。

所以,修行,就是斷我見,減弱習氣。

而羅漢的問題是,習氣干擾減少了,卻不知道自己的根本是什麼。

因此,需要繼續修。而在三界里,只有南瞻部洲才有佛法。所以,要繼續,只能來這裡。

而羅漢是什麼形態?

當然還是老樣子。人類形態是最符合智慧的樣子。當然,出生也沒有什麼神奇能力,照樣吃喝拉撒睡,一步步重新來過。

羅漢如果迷路,還是要倒退。佛經里有這個記載。

再講唯識學,不懂圓覺經里的:真精妙明,學唯識學如同少腿。

沒有禪宗基礎,唯識學是修不了的。

因為,禪宗是基礎方法,唯識學是禪宗的總綱。這是兩部大經,結合才是佛學核心根本。

而唯識學的核心是:自凈其意!


貪官之所以膽大妄為,因為他認為最多今世被殺掉,而沒有來世的報應。

以今世的冒險,可以博得自己家族世代的發展,多麼划算!

這就是貪官眼中,真實的世界感知!

-------------------------------------------------

佛法只對信仰它的人,是真實的。世界上,沒有絕對的真實。

真實感,只是存在於人的意識空間。

不同的意識空間,真實感的標準不一樣。

如同婚姻與戀愛中的感情,他是真實的,但他人是無法證實婚姻與戀愛中的感情。

-----------------------------------

涅槃,用最準確的科學語言來講,就是不願意輪迴,並做到了不再輪迴。通俗地說,就是,靈魂的徹底自殺。最後一次自殺。魂飛魄散,永不在生,徹底消滅,蕩然無存。 問題是,我們根本看不見有東西再輪迴,沒體驗。

很好的質疑!輪迴與涅槃,是同一問題的不同方面。這涉及人類的起源問題。 按照進化論,人類是源於最早的細菌生命!進化論,古生物學已經沒完全推翻他了!地球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在短短的數百萬年,地球生命的種類統統產生了,進化論早就破產!

但是現代人類被進化論毒害很深,唯物論、生命斷滅論因此陰魂不散!現代人類的意識空間,基本上沒有了對【宇宙生命意識空間的認知】,不再承認生命、靈魂是一種相續過程!AI理論就是最好的證明!

因此,既然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在今世活著的時候,幹啥都可以,殺人放火不再有害怕!【我們根本看不見有東西再輪迴,沒體驗。】,就可以殺人放火呢!

當今人類為何自我可以毀滅!

貪官為何有了100億元,要奔向1000億元,再奔向10000億元!因為大家無所顧忌,撈到了,就可以了,反正都是一死!

人不懼死,法律與道德,奈何之!只有恢復更殘忍的古代法律,凌遲,四馬分屍,株連九族,製造更加恐怖的氣氛!估計,人類是要不得不如此了!

因此,中國文明的岌岌可危,是必然的!

基督教文化,起碼有個上帝的審判!印度文化有個輪迴,因此印度文化延續10000年,依舊活力四射!

----------------------------------------------

有一個問題,心,並無實體,也無自性,不存在一個真正的心,那為什麼還要去解脫它,本不存在,解脫什麼。虛空無花,摘無可摘,虛空無玲,無玲可系,也無玲可解,解脫個什麼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可以說困惱佛學的核心問題。

【心,並無實體,也無自性,不存在一個真正的心】,但是【心是存在 是一種意識空間 是有多維的架構 只是人類至今無法表達而已】。心的理解,是人類永恆的秘密!也許人類永遠無法解讀【心】【意識空間】!

因為人類文明就是【心】【意識空間】的產物!

但是人類每一個個體的【心】【意識空間】又是有著巨大的差別,因此個體與種群文化,有巨大的差異!雖然【心】【意識空間】,是無相無形空性,【虛空無花,摘無可摘,虛空無玲,無玲可系,也無玲可解】,但他確實凡夫輪迴的根本因緣!因此凡夫,需要解脫【心】【意識空間】的無明的束縛!

-----------------------------------------------------

所謂【涅槃】就是【無生法忍】的【不落兩邊 圓融中道】。【涅槃就是徹底止息煩惱 轉識成智 大圓鏡智 平等性智】的修行人在世間中而達於出世間的境界!

---------------------------------------

下面的回答

對於涅槃,只是照本宣科,渾淪吞棗的表達!

何為自性清凈涅槃!何為有餘依涅槃!何為無餘依涅槃!何為無住處涅槃!

下面的回答,都是模模糊糊,不究竟的回答!

【四種涅槃】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49880658

一、自性清凈涅槃,指人人本具的佛性,恆常清凈而不染;

二、有餘依涅槃,小乘聖者雖然已證入涅槃,不受後有,但仍有酬報過去世業因的身心存在,名有餘依涅槃;

三、無餘依涅槃,比有餘依涅槃更進一步,連酬報過去世業因的身心也沒有了,進入不生不滅之境界;

四、無住處涅槃,大乘菩薩以智慧力斷除煩惱障、所知障,得菩提之真智,因有大智,不住於生死,因有大悲,亦不住於涅槃,常於娑婆世界度眾生,名無住處涅槃。

----------------------------------------

一種錯誤的涅槃認知!

關於涅槃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25133358

涅槃本質上是無法被未實證的人所感知的。如果你能夠眼睜睜的看著眾生出生入死的輪迴,一期生命接著另一期生命的永不停息,那麼對你而言涅槃就是觀察到一個阿羅漢在最後一期生命結束後再也找不到了。這就好比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上一秒還在跟你說話,下一秒突然消失殆盡了。這其實是一件細思極恐的事情,很神奇,因此實證涅槃,又稱為漏盡通,即神通的一種。

------------------------------------------------------

今依龍樹論說:三藏確是多說無我的,但無我與空,並非性質有什麼不同 。大乘從空門入,多說不生不滅,但生滅與不生滅,其實是一。

大乘從空門入,多說不生不滅,但生滅與不生滅,其實是一。「緣起性空」的 佛法真義,啟示了佛教思想發展的實相。釋尊本是多說無常無我的,但依於緣起 的無常無我,即體見緣起空寂的。這所以緣起甚深,而緣起的寂滅性更甚深,這 所以緣起被稱為「空相應緣起」,被贊為「法性法住法界」。

一分學者重視事相 ,偏執生滅無常與無我;一分學者特別重視理性,發揮不生不滅的性空,這才互 不相諒而尖銳的對立起來。他們同源而異流,應該是共同的教源,有此不即不離 的相對性,由於偏重發展而弄到對立。

龍樹論以為 :有情的生死,以無明為根源,自性見為戲論的根本。解脫生死的三乘聖者,體 悟同一的法性空寂,同觀無我無我所而得悟。三法印即是一實相印,三解脫門同 緣實相。這樣的三乘共空,對於從來的大小相諍,可得一合理的論斷。

本來,初期的大乘經,如『十地經』以悟 無生法忍為同於二乘的;『般若經』以無生法忍能攝二乘智斷的,以先尼的因信 得解來證明大乘的現觀;『金剛經』以「若以色見我」頌明佛身等,都確認三乘 聖者成立於同一的理證──法性空寂,那裡如執小執大者所說?

-----------------------------------------------

『中論』的 抉擇『阿含經』義;『智論』的引佛為長爪梵志說法,『眾義經』偈等來明第一 義諦,不是呵斥聲聞,不是偏贊大乘,是引導學者復歸於釋尊本義的運動。惟有 從這樣的思想中,能看出大小乘的分化由來,能指斥那些畸形發展而遺失釋尊本 義的亂說!中觀學能抉擇釋尊教義的真相,能有助於佛教思想發展史的理解,這 是怎樣的值得我們尊重!

如果有人說:佛法偏於理性,偏於出世,那佛弟子會一致的出來否認,因為 佛法是真俗無礙的。真俗無礙,是生死即涅槃,世間即出世的。

獨善的、隱遁的 ,甚至不樂功德,不想說法的學者,沈醉於自凈其心的涅槃,忽略自他和樂、依 正莊嚴的一切。在他們,世間與出世間,是那樣的隔別!釋尊的正覺內容,受到 苦行厭離時機的歪曲。

真俗無 礙,可從解行兩方面說:解即俗事與真理,是怎樣的即俗而恆真,又真而不礙俗 。行即事行與理證,怎樣的依世間褔智事行的進修而能悟入真性、契入真性而能 不廢世間的福智事行。無論是理論、實踐,都要貫徹真俗而不相礙。

依中觀者說 :緣起法是相依相成而無自性的,極無自性而又因果宛然的。所以,依即空的緣 起有,安立世間事相,也依即有的緣起空顯示出世。得這真俗相依的無礙解,才 能起真俗相成的無礙行。

----------------------------------------------

也就是說唯識與唯心主義有相似的地方但本質上是截然不同的

是的。唯識是源於因緣法的相待而成立。唯心主義,是堅持主觀客觀的實有、不變,而推論客觀世界來自主觀世界,乃是來自於上帝的一神論思想。

緣起法是「處中 之說」,不偏於事,不偏於理;事相差別而不礙理性平等,理性一如而不礙事相 差別。在同一的緣起法中,成立事相與理性,而能不將差別去說理,不將平等去 說事,這才能恰合事理的樣子而如實知。

一般自以為真俗無礙的學者,不知「處 中之說」,談心說性,每不免偏於「相即」,偏於「理同」。這或者忽略事行; 或者執理廢事;或者破壞事相的差別性,時空的局限性,落入破壞緣起事──是 非、善惡、因果等的大混沌!自以為無礙,而不知早是一邊。不知緣起法,不能 從緣起中去統貫真俗,這也難怪要不偏於事,即偏於理了!


推薦閱讀:

TAG:佛教 | 大乘佛教 | 佛學 | 佛法 | 唯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