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吹不黑】,「任持自性,軌生物解」里的「自性」的是什麼意思?


為何你臆想『眾生』呢?魔!那是你的惡見嗎?

這是單純的諸行堆積,這裡沒有眾生被發現。

如同各部分的集起,像這樣,有車子之語,

同樣的,當有了諸蘊,則有『眾生』的認定。

只有苦的生成,苦的存續與消失,

沒有除了苦的生成之外的,沒有除了苦的被滅之外的了。

——金剛經

十二處是一切,十二緣起是世間集。

當眼和色接觸,並且在吸引了注意力的時候,識會在眼處形成,這種眼、色、識聚合的狀態被稱為眼觸。

當眼觸形成,伴隨形成了受。受,與眼和色作用而成的色想,作為意行,產生了意識,形成了念。

以上的過程由眼、色開始,以念的集、滅為結束。這個過程被稱為思。

人有六外處和六內處,根據這個分類,有六種思。六種思的統稱是行。

如果你打算從苦中解脫,那麼你需要按照以上的緣起過程進行觀察和思考,知道什麼是色、受、想、行、識,知道什麼是十二處,知道一切都是十二處;觀察「此有顧彼有,此滅故彼滅」的緣起現象;在此基礎上,觀察並認知色、受、想、行、識的集,觀察並認知色、受、想、行、識的滅。

有了以上的基礎,再進一步觀察和思考,知道什麼是貪愛,什麼是苦;觀察貪愛的集,貪愛的滅;觀察苦的集、苦的滅;觀察並思考樂味和貪愛的關係,知道什麼是過患,觀察當了解了過患時貪愛的狀態。同時,要觀察和思考什麼是執取、執取的集、執取的滅。


佛教的自性通常是指客觀實在性,有時候可以體現為事物的本體,有時候也可以體現為事物的規律或者特性,但是不論是事物的本體,或者事物的特性,被稱為自性的它們都必然是不依主觀意志轉移的客觀存在,或者真實的存在,不容易發生變化。比如佛陀的法身也被叫自性身,依照唯識宗的理解,自性法身是指真如,也就是指真理,真理的具體內容是指「諸法法性,法無我性」,也就是指一種規律,事物都是無我的規律叫真如,還有一種是世俗諦中的自性,比如北傳佛教稱五識所對境為性境,比如紅色,它就是一種世俗諦中的本體,也就是我們哲學課上講的客觀存在,這種客觀存在是不隨我們意志而轉移的,比如你看到的紅色,我想讓它變成綠色,它不聽你的,而是要「任持自性」,非常倔強,保持著自己的特性,因為它是客觀存在,不依賴於我們的主觀意識,這類的事物,被稱為性境,也就是指真實的,客觀的存在。


你先把軌生物解啥意思搞清楚。前後一個意。

吐槽一句,我們國家佛教的用詞真是頭疼。一個我,一個空,一個自性,不同語境不同意。坑死後來人。

比如自性,一會說有自性,一會說無自 性,兩者語義不同。

前者說的是特點/特徵,火的熱/燙。

後者強調的是無主宰,用於表達一切皆有緣起。

問題里的這句話描述法,然而」法」是啥?現象。

#祖師爺坑兒孫系列


自性就是這個事物本身。此外,還要區分世俗自性,和勝義自性。


這個自性是指法的體性。比如這是蘋果,就有蘋果的體性,那是香蕉,就有香蕉的體性。香蕉和蘋果一定不一樣,你看香蕉不可能認為是蘋果。

這裡非常關鍵,這是空有的結合點,一切佛法理解的混亂都來源於此。

比如有一個「蘋果」擺在那裡,「哦,這是蘋果。」意識一分別稱為「法」,法在意識中,外面無所有,所以就是無,就是空。你說那兒有個蘋果,那個和你意識中的法是倆東西。

但你不分別,那兒還有個「蘋果」的相。沒這個相你不會產生蘋果的「法」。那個是有,雖然是因緣有,還是有。但無名,一有名字就是法了。無名是什麼?離言勝義法性。

所以空是空,有是有,空有都是這個「蘋果」,但不一樣。你以為意識中的蘋果實有,這叫增益,你學佛說一切法空,就把那個有空掉了,這叫損減。

不增不減,這才是中觀。


推薦閱讀:

TAG:佛教 | 上座部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