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地藏經說"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那儒家的惻隱之心,或者好人好事呢?也是罪?


閻浮提乃五濁惡世,眾生其性剛強,難調難伏,無明(煩惱障與所知障)深重,舉心動念皆不離貪嗔痴等,當然根源在於對世間「我」的不正確見解以及因之從無始來熏習累積之執著(我見與我執),尤其俱生之我見我執微細難斷!事實上真正判斷是否於出離三界有功德的標準在於您的身口意行是相應於斷我見與我執的方向或者至少驅向於斷我見與我執的方向還是繼續相應著我見與我執!比如說為求人天福報而做善事,雖然這個善行本身值得尊重,但其實施善行之人還是因為「我」想求得來生得人身甚至天身的渴求而施與善行的!其並沒有離開乃至驅向於離開對「我」的錯誤認知以及對「我」的虛妄執著,因為他總想一世又一世保持「可愛的我,福貴的我」出生於好的環境繼續享受五欲之樂,然而即便其持五戒行十善而不能進求出離三界的方便解脫道乃至不能進求究竟解脫的佛菩提道,即便後世得生天界,享受更勝妙之五欲,待天福盡後,同樣會下墮人間,惡業成熟,同樣會下墮三惡道,而絕大多數眾生在惡道待的時間是遠遠遠遠長於得生人天的時間呀!所以三界如火宅,除非發大心行菩薩道的菩薩,凡夫眾生只要身處三界,無論是居於六道中的善道還是惡道,其實都如同在火宅而不自知!所以相應於我見與我執(煩惱障)的世間善法,只是善惡之善法,只有後世得以享有之人天福德,卻非染凈之凈法,沒有功德可言!當然,若能進求佛菩提道乃至至少驅向於佛菩提道,那便是無量無邊之功德或者驅向於無量無邊之功德!略作淺說!南無阿彌陀佛!


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是說眾生常懷貪嗔痴心,都是自私自利,這些都是惡業的根源。

儒家偶爾的惻隱之心,或者好人好事,也不能改變其貪嗔痴的秉性。還是要想貪嗔痴的,罪業還是源源不斷嘛。


我的理解:對於想見道,出輪迴說,起心動念就是錯。

你會對物質精神比你過的還好的人,發善心嗎?很多人,發善心做善事,潛在的原理是:我比你強,我想幫你,救你。人我之分,高下之別。

那見了別人向我求救,我不理會,心想都是人我之分,高下之別,如何?

大多數正常人會感受到:心不安定,心難過。為什麼呢?一,你的潛意識很清楚,我們是一體,割裂的行為與思想,都不合道。二,道的規率之一就是:損有餘而補不足。不合道就會引發情緒。

那怎麼做呢?

不要主動發心幫助別人,而是情境到了,自然而然的做,沒有助人之心,只是順應規率。就像早上起來,自然而然的穿上衣服,不需要刻意發出,我要去穿衣服這個念。處處皆自然,處處在道中。

不起心動念,與外人看上去在「行善 」並不矛盾。


地藏經目前的流通本,題為唐朝實叉難陀所譯,實叉難陀實際譯出經典十九部,其中並不包括地藏經。地藏經實際譯者及譯出年代不詳,因為其源流不明,在明朝之後才被收入大藏經。念地藏經會招來冤親債主跟魑魅魍魎,地藏經最後附的滅定業真言非常可怕,像小房子一樣會嚴重傷害靈性,讓人暫時感覺輕安順利。


好人好事不了生死也是罪,不過是人天種姓而已。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換句話說凈土聖人起心動念無一是業無一是罪。但是如果無信心入聖道門,多做好事終歸能讓你多做幾場美夢,所以善心還是必要的。


那看立罪的標準是什麼了。

1.按佛教說法,只要活著(阿羅漢除外),就說明貪愛執取之心未斷。如果以這個標準看,除了阿羅漢,一切眾生起心動念都是罪。

不過阿羅漢畢竟是少數,而且早期佛教也絕不會如此高標準給眾生定罪。

把所有人貶成罪人,無非是收智商稅的套路。

a.告訴你你有罪,來世前途堪憂。(激發恐懼心)

b.念我名號,塑畫我形象,供養我教,可以消障滅罪。(提供解決方案)

c.比如說某某,母親都掉地獄了,她為之做過功德後,他母親就往生天界了。(展示案例)

2.按照基督教的定罪方案,不信真主就是罪。

3.按照儒家,不遵守三綱五常就是罪。

所以,你說的惻隱之心,按佛教,那是罪;按儒家就不是,基督教只看你信不信主,因此也不算。


題主不妨把目光放寬些,瞅瞅隔壁基督教

他們也是這麼說的,人一生下來就背負原罪,可見宗教是相通的,道理是圓融的

就如同聖子耶穌犧牲了自己替人類背負原罪一樣

但凡歷史上漢地、藏地的「高僧大德」當中,凡是走的並不安詳的,比如疾病纏身死的,比如短命的,比如死前現大恐怖狀的,他們也都是主動在替眾生擔負罪業

你覺得如何啊,感不感動啊


你就隨便統計一下自己好了,你這一天所起心動念的,你的念頭是好的還是惡的。

我隨便說一下啊,你整天所想的事情屬於好這方面的是多少,比較少對嗎,難道還能像雷鋒那樣時刻為人民群眾做好人好事,整天整天都是圍繞好人好事的?除了這些之外的其他念頭不就只剩下那些惡的念頭和不善不惡的咯。

就光說作為吃這方面,現代人主要是肉食吧,肉食不就是要聯繫到殺生嗎。人一天還能有多少善念在?


孟子談四心是為了解釋他所認為仁義禮智根本來源,單獨拿一個出來說這是斷章取義。我剁你一條腿下來,腿和身子哪個是題主?

好人不能辦壞事?壞人不能做好事?甲之砒霜乙之蜜糖。。。


只有一句話,是你想的太多……

孔子曰一,周易你懂嗎?

仁義二字,哪有那麼容易?

閻浮提眾生,指的是哪一類?……


推薦閱讀:

TAG:佛教 | 上座部佛教 | 大乘佛教 | 藏傳佛教 | 佛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