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心作為一個旁觀者去觀察呼吸?


旁觀者的意思,就是這個呼吸和你是沒有關係的,不受你控制的,順其自然的呼吸。有的人可能感受到呼吸,會覺得這個呼吸長了,不喜歡,我要把它變短,呼吸短了,不喜歡要變長,呼吸粗了,不喜歡,要變細,這些控制都是不對的,要自然的呼吸。


再講一點:

在禪修里,心的力量和善的生起,這兩者都很重要。這樣不昏沉、有善心的狀態,是上座禪修的必要前提。

對於佛教徒來說,能夠有巴利語的三皈五戒或更好的持戒,能夠在上座的時候修功德隨念,是非常重要的。

這樣的禪修能夠導向有為法的盡,心的涅槃解脫。

這裡的問題講解出來的話是這樣:

作為觀察者的方式,常常是以集起的心來觀察正在發生的事情,這樣是不妥當的。禪修指導中,業處老師會告訴禪修者,把專註力輕輕地放在業處上,而不是緊盯著。

觀察者在生活里常常是很疲憊、很抽離、過於理性、冰冷的,對不對?

他們沒有能力以心來觀察事物,而是依靠結論、現象來認知、推測。

禪修里要達到的初禪的尋伺喜樂一境性,需要把尋、伺等所有的心所捏合到一起,產生同一性的、一境性的念住。這裡的一境性強烈而安穩了,自然會有光之類的相出來。

具體的應當到業處導師處接受指導。

而如提問中追求的,可能只是看著呼吸,知道呼吸,也知道那個概念法不是自己的境界,凡夫是無法達到的,證得了初果時,有為法和無為法會開始剝離,能夠開始遠離、拔除對有為法的以為是我、以為是我的。

而證得阿拉漢果,才能夠確實地知道,這是有為法,是概念法,不是我,跟我沒有關係,即煩惱的徹底解脫。

換一個角度講,心能不能夠自覺?能不能夠感受到自己?

如果能的話,是不是依於五蘊呢?

當然是的。

所以初果聖者,還能夠感受到心,能夠覺察到心,這樣是不是以五蘊為我的煩惱沒有拔除?

凡夫感受不到心,而努力通過禪修,培育觀智,以逐漸解脫禪支的方式來認識心和心所,這樣是導向發現心相續集起,剎那變異,依於五蘊而生滅的本質。

最終要怎麼樣?要達到證得心確實是依於五蘊的和合而生滅變化的,其中沒有一個我。

所以呢,阿拉漢聖者會不會說覺察自己的心呢?確定是不會的,所以佛陀也不這麼說。

佛陀在教導禪修的時候,是以唯做心講說,這樣是初禪、這樣是第二禪、這樣是第三禪、這樣是第四禪、這樣是四種無色界定。

佛陀在教導導向解脫的時候,是教導,這樣觀察、做意:這樣的蘊的變異當中有沒有我?

這樣拔除了邪見,證得了正見,即心離於煩惱叢生的欲戒、集起穩定的色界和無色界,知道有為法生滅變異的本質,其中沒有一個我。

原答案:

觀察概念法時知道,這是概念法;

觀察究竟法時知道,這是究竟法。

關注呼吸時候鼻頭的觸感是概念法,而關注呼吸時候風的出入輕重是究竟法。

以入出息念的方式來禪修時應當關注前者。只有關注概念法才能證得禪那。

為什麼呢?因為概念法需要心以集起的方式來辨識,而究竟法心能夠直接辨識。

禪修是一種工作,即業的造作、有為法的培育。

以禪修得到觀智的提升,心的狀態會變化。從一開始的關注呼吸業處——入息時知道入息,出息時知道出息,變成開始關注禪相。這樣是禪定的培育。

而真正能夠做到如佛陀所說,只是正知、有念,而不依於受產生愛,即不使用尋心所,不依於相而生集起的心,則需要證得聖道聖果,解脫對有為法生滅變異的被逼迫、不了知。


當你看見自己在呼吸的時候,就是旁觀者在觀察。凡是看見的一切,都和自己是有距離的。

沒有距離的完全看不見,比如,人看不見自己的眼睛,原因是眼睛和自己沒有距離。當你能看見自己在呼吸,如果你注意到,呼吸是被觀察到的,觀察者另有出處,自己和呼吸是兩種不同的現象,這就已經是旁觀了。

鏡子不能照見自己,當鏡子去照自己的時候,什麼也照不見,會變成空無。

或者你想像,另一個自己彷彿站在旁邊看著自己(或在呼吸),當這樣嘗試一下的時候,能看見自己在呼吸,如果這樣,和未這樣嘗試時比較,出現了微妙的不一樣的感覺,這樣就是。


心是一個,旁觀者是一個,呼吸是一個。三個主角。

實際上是心就是旁觀者。不被呼吸引誘,自然就行


當你觀察時,你已在旁邊。


推薦閱讀:

TAG:上座部佛教 | 禪修 | 打坐 | 禪定 | 入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