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印度佛教史(58)玄奘西遊

那爛陀寺,全稱那爛陀僧伽藍。

那爛陀寺是當時最大的佛學中心,整個那爛陀寺的運營是極其驚人的。

傳說玄奘來到那爛陀寺,他的待遇是,

瞻步羅果一百二十枚,檳榔子二十顆,荳蔲二十顆,龍腦香一兩,「供大人米」一升,按月供給油三斗,酥乳隨便取用,出門備有象輿。

整個寺院是共同協商制度,而不是寺主專斷獨行。

那爛陀寺僧徒萬人之多,學習大乘,小乘十八部還有傳統的婆羅門教經典和五明之術。

據玄奘記載,七歲開始學習五明,即工巧明(工藝學)、聲明(語言學)、醫方明(醫學)、外明(天文學)和內明(佛學)

而那爛陀寺最為人熟知的也就是玄奘西遊來此留學。

玄奘來到印度留學的時候,實際上印度佛教已經開始衰弱了,但是還沒有明顯的表徵。

當時北印度地區,出現了一位偉大的君主,就是戒日王。

戒日王開疆拓土,他本人也是一位受過很高修養的國王。他特別喜歡古典詩歌,據說他是一位詩人。

而在他在位期間,扶持佛教,他原來信奉的是印度教的濕婆派,後來改信佛教,特別喜歡佛教的唯識學部分。

1、玄奘西遊

玄奘不僅是中國佛教史重要的人物,也是印度佛教史上重要人物。

玄奘在西行之前,已經通達了大乘的各個論著。他之所以決定西遊,是因為當時中國佛教界唯識宗派的地論和攝論的相互爭執。

所以他希望去印度求取《瑜伽師地論》來解答自己的疑惑。

他到了高昌,和高昌王麹文泰結拜為兄弟。並且在龜茲國遇到了小乘的木叉麴多,玄奘與之辯論,折服了他。他評價說:

此支那僧非易酬對。若往印度,彼少年之儔未必有也

他西行的途中,也在廣泛地學習大乘、小乘、因明、聲明等各個門類的知識。

而最著名的是,他在那爛陀寺之中,有一個順世外道要求那爛陀寺的人和他辯論。

如果他輸了,斬首相謝,而那爛陀寺的人竟然無一應戰。

最終玄奘應戰,折服了這個外道。

而有一正量部的法師般若鞠多寫《破大乘論》試圖摧毀大乘唯識思想。

當時,那爛陀寺派出海慧、智光和師子光應戰,但是三人都感到憂慮。

而玄奘則寫《破惡見論》,意圖應戰般若鞠多。

但是戒日王三次迎請般若鞠多,不過他都避而不見。

而玄奘在印度的頂峰是戒日王為玄奘在曲女城舉辦了一次無遮大會。

這場法會規模宏大,參加者包括僧眾三千餘人,外道兩千多人。戒日王和鳩摩羅王分別扮演帝釋和梵天護送佛像前行。

玄奘在這個法會之上,闡發《破惡見論》的觀點,並且說,如果有一個字沒有道理,斬首相謝。

據說,十八天的法會之中,無一人應戰。所以被眾人稱之為「大乘天」。

而在這個法會之上的觀點是什麼,現在已經不得而知了。

但是留下了一個真唯識量,

宗: 真故極成色,不離於眼識。(境不離識,以眼識為例)

因: 自許初三攝,眼所不攝故。(本宗強調,色塵被眼識、眼根、色塵所攝,而不是被眼根所攝)

喻: 猶如眼識。

並且據說,當時那爛陀寺裡面師子光主張中觀思想,強調一切都無所得。而玄奘意圖會通空有二宗,著作《會宗論》。認為,《中論》的思想只是破遍計所執,而不涉及依他起和圓成實自性。但是這部著作沒有傳世,不過實際上這個觀點無非就是照搬護法的觀點。


推薦閱讀:

TAG:佛教 | 佛法 |